那天,我不小心走進了KEF Music Studio,看了Julian Opie的畫

你到過香港的五支旗桿嗎?在那個舊一點的年代,我們會說五支旗桿等,那感覺和西門站六號出口等差不多,只是隨著移動科技出現,這邊很少這樣說了,跟一個台灣朋友談起,她說現在大家也會說西門站六號出口等,既然這樣,可能一首歌可以拉近這說話習慣的距離。
為什麼要在那裡等?因為要進行一個老派的約會,這個約會的目的是挑選一首歌。
這個老派約會之所以老派,因為它是一個要人等待的遊戲,它是你還沒有手機的年代(如果不能想像,乾脆一天不帶電話便可),你不可以隨意打電話,要打的話就找那些電話亭,你還得記得電話號碼,如果你和朋友約好了在一個地方等,那就是等,等待的時候你會找事情來做,娛樂自己、看書、看雜誌或聽歌,因為等待換來期待,那時間和份量彷彿會重一點,或只是更輕。
這個老派約會相對簡單,你的口袋沒有太多東西,只有一首歌,為了令這個約會變得動聽,你需要找一個地方把口袋裡的音樂播放。
你有沒有想像過找地方播放一首歌是多麼困難的事?除非你和酒保的關係十分好,但去到酒吧點歌怎樣也是一件麻煩到別人的事,哪些酒吧現在還有唱片機?就是那個CD會像書一般對摺,得俯在上面點歌的機器,投入硬幣的聲響,閃閃生光的總帶來溫暖,現在好像愈來愈少看到唱片機了,就算有也不插電。
疫情期間,好像沒有機會出外走走,還好有網路,可以在家看看富士搖滾音樂祭(Fuji Rock 2021),不知道它會不會有一個archive,因為第一天錯過了,在網上見到朋友們有看,更明白到現場音樂的重要性,那些風和日麗的日子帶著微風,人與人就這樣給無關痛癢的音樂連結在一起。
天氣尚好,今天也許是出門走走的好日子。
來到位於尖沙咀海港城的KEF Music Studio,陳列室分成兩個角落,「The Gallery」和「Home Theatre」 。「The Gallery」以藝術廊為理念,擺放了Michael Craig-Martin,Julian Opie和香港已故視覺藝術家韓志勳等人的作品,牆身的書架放置了一系列色彩班爛的LS50揚聲器,讓人回想起一段關於KEF的品牌歷史:
大概在1972年,BBC 公共廣播公司為了錄製節目的監聽需求,開始研發能夠符合其工作需要的監聽揚聲器,LS3/5和LS3/5A便是最早的款式,那時候BBC授權給很多不同的揚聲器業者吸引生產,此舉帶來技術上的交流(LS3/5A的T27高音與B110 中低音由KEF製造),也加速了「書架型」揚聲器的普及,為此定下樣板。1998年停產後二手或復刻版的LS3/5A也水漲船高了一番,現在的LS50正正以LS3/5A為藍本,只是因為技術的改良,現在的Uni-Q同軸單元技術已經取代了T27高音與B110中低音,設計上亦變得更為簡約、當代。
要說簡約和當代,不可不提Julian Opie,歐美唱片封套一路以來也有與平面設計師合作的傳統,Peter Blake與《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David Carson與《NIN》、Stanley Donwood與Radiohead,而Julian Opie的設計亦曾經出現於《Blur: The Best of》的唱片中,當中仿效The Beatles《Let it Be》的唱片封面並加以簡化,成功將60年代末與90年代的Pop Art接軌並注入新力量,引領一股簡約和當代的風潮。
走過門口那Pop Art遇上簡約主義的感覺,「Home Theatre」提供一個仿家的私人聆聽空間,那維多利亞港的景色折射著陽光,令人非常陶醉,遙望著這海港,你會聽什麼歌?
KEF Music Studio
地址:香港九龍尖沙咀海洋中心 L3 310室
立即點擊 ☛ 了解更多KEF音響系統
Cover Image:KEF
文 / Kit
諧星、冷男、作家、樂評人,樂於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聆聽各種音符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