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之歌》,是畫冊,是詩集,也是流行樂專輯

《神秘之歌》是一張結合現代詩、流行樂及古典樂的文學音樂專輯。專輯裡的10首歌曲,出自於馬來西亞詩人周若濤同名詩集的詩作,再集結大馬多位著名藝術家聯手完成,有歌手欣彥、作曲家王修捷、製作人陳穎豪、編曲及製作團隊Inner Voices Productions(IVP)以及畫家龔萬輝。
這是一張多元豐富的專輯,除了可以品嚐文字的美感體驗,還能滿足聽覺上的享受,甚至每一首歌有它專屬代表的畫作,曲目也契合了各種題材,有情慾、文明、歷史、生命感悟等等。
《神秘之歌》,詩一般的情慾流動
《神秘之歌》作為專輯的主題曲,一開始就以道家哲學作為出發,探索慾望與情感之間衍生出的執念與煩惱、流動與生滅。從詩詞中能解讀出情慾的描寫,如蝸牛慵懶爬滿身體,晶亮的黏液讓我們的癢發光。
詩人周若濤娓娓道來,這專輯許多詩詞看似以愛情作為表面包裝,其實隱藏了另外的靈性思想,像這首歌,如果慾念斷滅如河流斷絕,那麼能不能在愛慾中尋得無染淨土,又倘若,煩惱即是菩提,那麼能否斷絕煩惱、破迷開悟。
編曲上大量採用了震撼靈魂的鼓聲以及迷幻的合聲,讓聽者隨著文字與音符緩緩走入歌曲的內城密林,而副歌後混合了閃耀發亮的音效元素,彷彿走到河流斷絕的盡頭就能看見初昇的星辰,那些過去與未來的乾渴,通通都匯流成一株古樹。
貫穿整體情感基礎的《昨夜系列》
《神秘之歌》如同專輯的一扇「門」,邀樂迷走入整張以文學為骨架,音樂為血肉的文學音樂專輯,而專輯裡的4首「昨夜系列」:《昨夜晴雨》、《昨夜她來》、《昨日花園》以及《昨夜餘光》,則是貫穿整體的核心情感基調。
昨夜系列無論是文字或是音樂創作都相互指涉,詩詞中的創作背景、時間、對象都是串連的,都發生在那棟八十年代的單層獨立屋,那時因為詩和酒,讓不相關的人凝聚一起,結識相知,也在那時詩人若濤遇見了此生的摯愛,這系列是描述一段情感的萌芽、思念、憧憬和感悟。
昨夜系列在編曲上也呼應了詩詞中的意境,4首歌曲採用了同一段弦樂四重奏,以及在譜曲上選用了相同的樂器,讓貫穿專輯的四首歌產生了相連的交會點,鋪陳出同一個感覺, 並把四首歌穿插在專輯曲目中不同的位置。音樂總監何福權(Ken Hor)表示,它們就像下一首歌的「預覽」,在編曲上也大量採用電音配樂法,再配合詩人的文字,融合相似的音效元素,讓音樂靠近文字,增添更強烈的畫面感,營造出極具張力的聽覺感受和情境氛圍。
《昨夜晴雨》:因某年籌備馬來西亞詩歌表演《動地吟》,一群來自不同世界的藝術家、音樂人、詩人們聚集成友,原先一張張空置的藤椅有了人的溫度,一個點,讓彼此串在一起、坐得更為靠近,讓兩段歸途有了重疊的開始。
在編曲的部分,能明顯在前奏開始不久後就聽見不同速度、層次分明的水滴聲,在混音時,編曲家把水滴聲與音符混合一體,讓水滴聲也有了音階,完全呼應了歌曲名稱。
《昨夜她來》:愛情萌生總在不經意間,有時來臨得讓人措手不及、預想不到,它總是那麼低調、不顯眼,如同晴雨後,綠葉萌芽滋長般,靜悄悄卻溫暖人心,而《昨夜她來》,在混音部分添增了腳步聲,營造她傾世溫柔地走來,從一個空間墜入了另一個空間,相戀纏綿。
值得一提的是,《昨夜她來》收錄了兩款不同的版本,這是最初的純演奏版(acoustic),出自於專輯另一名作曲家羅世承之作。Ken聽後,另創了新的版本,為何最終會收錄兩款在專輯裡頭呢?為何acoustic版會是專輯曲目的最後一首歌呢?團隊們表示,要凸顯歌手欣彥的蛻變,而acoustic版比較輕快,彷彿有種解開之前所有的「 結」,並作為一個愉悅的收尾。
《昨夜餘光》:到了那樣的年紀,總無法避免遭遇支離破碎之事,有些友人會先提前前往另個空間為後者打點一切,等待對方的來訪。《昨夜餘光》詩詞寫著:剩餘時光,聊起那死去的友人,是隱喻表達對大馬著名已故詩人游川的敬意,他是發起動地吟的鐵三角之一,於2007年驟然辭世。面對生離死別,在情感上多少會沾染一抹陰影,甚至不敢正視舊日殘像,只能暗自沉默堅定把昔日的美好記憶藏存在餘光裡,離別不是孤立存在的現象,它有屬於自己的前言與後續,再多的千言萬語最終都會盼來一次的重逢。
《無話》以喃喃自語、欲言又止的唱法詮釋人與人之間語言和符號的限制,詩詞則探索著人們該能以什麼樣的姿態去面對生命裡那些不可觸及的角落,那些無法溝通、難以分享和分擔的隱密之物。爵士曲調一直是欣彥的強項,她娓娓道來彷彿像在耳邊嚷嚷著,唯獨靠近愛的核心,凡觸碰過的暗黑世界都會開出花來。
如果世界即將末日,或災難紛亂侵虐,可是摯愛卻不在身邊,你會心慌意亂嗎?《如果世界末日我不在妳身邊》的創作背景,發生於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席捲而來的規模9大地震和海嘯,估計2萬7千人遭難;編曲家羅世承採用了電影「景深」的效果,讓歌曲意境的周圍聲音變得模糊,有種距離上的層次感,彷彿外面多麽凌亂也好,只要把專注力放在心愛人的身上,就不會感到一絲恐慌。
《漁夫與國王》是專輯裡時長最長的一首歌,詩詞描述著印度馬哈巴里普南族流傳已久的古文明傳說,也是跨族群的音樂合作,邀請了馬來歌手Zamzuriah Zahari演唱瑪蓉劇、Kamarul Baisah演奏,並把馬來半島最古老的瑪蓉樂(Mak Yong)與中文音樂相結合。詩人若濤在朗誦詩作的同時,混合了瑪蓉曲目和穿插了欣彥的歌聲,整首歌非常有歌舞劇的畫面。
《神秘之歌》是一張適合反覆聆聽的專輯,編曲大量運用了電影配樂的技巧,讓專輯裡的十首詩歌締造了強烈的「夢幻」情境氛圍,也賦予了文字更多畫面的想像空間,再加上一幅幅唯美的少女畫作,頓時讓不同媒介相互交匯,共創出一張無與倫比、元素豐富的文學作品。
最為有趣的是,曲目上的編排,作為主題曲的《神秘之歌》宛如是一扇神秘之門,步入後,穿越了不同的昨夜時空,它又想是奇幻旅程的「線」,串連著專輯裡的每一首歌,帶你拜訪不同的空間,一時是盛世夜店,一時又是煙花點亮整片夜空,狂奔在遼闊草原的空間,再不斷緩緩延伸到其他空間,最後竊竊私語地告訴你:它悄悄來過,是否還記得那一絲淡淡的餘溫?
喜歡發掘不一樣的音樂?立即點擊 ☛ 聆聽逐漸流行起來的From-Another-Room音樂類型
Cover Image:周若濤
文 / Vie Siong
音樂如同空氣,是延續生命的必需品,無法想像世界沒了音樂會長成什麼樣子。借一首歌的時間,就能一起沉浸在只有音樂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