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實驗音樂指南:4位和坂本龍一『過電』的音樂人

從出道以來一直都是不安於室的音樂人,突破陳腐規章的舉動從Yellow Magic Orchestra(YMO)時期已經廣為人知,坂本龍一這位大師的作品跨越了多個領域,包含爵士樂以及電影配樂,近20年更涉足偏離主流的電子實驗音樂。
電子實驗音樂,不像坂本大師沉溺多年,叫人津津樂道的電子音樂。相比之下,電子實驗音樂更多元、更晦澀,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這一點,坂本大師比很多人都清楚。
怎麼說呢?坂本大師雖然是古典音樂訓練,不過卻以電子音樂起家,造詣毋庸置疑,可是當他與電子實驗音樂人合作時,卻寧可選擇不插電,只演奏鋼琴,把電子的部分完全交由「同謀」去處理。
Taylor Deupree

Photo Credit: Tina chan
Taylor Deupree來自美國,他的成就之一,就是90年代末創立了12k廠牌,精專於電子實驗音樂。在短短不到5年時間,廠牌已經成為圈內的典範,而且許多的音樂人都是從那裡起家的,TD帶新人獨具慧眼——這個可以闢題再談。
相對於經營廠牌的熱情,TD本身的作品則都是冷卻的,僅僅帶點少許的餘溫。這樣偏執的風格,遇上坂本大師,也幾乎不為所動。《disappearance》(2013)是他們首張作品。坂本大師彷彿被帶到極北的荒原那裡彈奏鋼琴,伴著蕭瑟的風聲,披在坂本大師的鋼琴演奏上面的電音,連琴聲,都像是結了一層霜。
TD與坂本大師的搭配,看似理所當然,卻也叫人愕然。以TD的地位,自然配得上與坂本大師合作,更何況,坂本大師一向來也持開明的態度對待後進。不過,一直以來,TD固然與全世界許多音樂人合作無數,卻很少與前輩搭檯,都是與他同輩,或更年輕的音樂人,合作方式多少像相互欣賞,也是相互扶持。
《disappearance》之後,他們的第二次合作《perpetual》(2015),TD找來了東京年輕二人組Illuha一起玩,結果作品一如專輯名稱,就像是跟聽眾捉迷藏,猜謎語,先得找出聲音,再猜猜那些哪一個做出來的?
Christian Fennesz
Photo Credit: ©️ Inés Bacher / Wiener Festwochen
Christian Fennesz,一般簡稱Fennesz,來自奧地利。2001年憑著專輯《Endless Summer》改寫了21世紀電子音樂的發展。新世紀伊始,Fennesz從上世紀音樂的兩極,60年代美國西岸的衝浪音樂,以及80年代日本地下的超噪音,通過電腦解構再解構再解構,成了搖擺於痛苦與歡樂兩端,顛簸、浪漫、前衛、復古的21世紀之音。
Fennesz的作品情緒化到不行,與坂本大師戲謔輕巧的風格大相徑庭。他們的合作,始於一次現場表演。《Sala Santa Cecilia》是他們第一張合作作品,也是他們於2004年那表演場地。在這裡,坂本大師並不是演奏鋼琴,而是用少有的筆記型電腦。《Sala Santa Cecilia》記錄了他們一次未經策劃的散步。
來到《Cendre》(2007),這算是他們第一張正式的錄音室作品,可以想像二人經過了坦誠的討論,度過了磨合期,這裡聽到的,像是一次相敬如賓的茶敘。對於有所期待的聽眾來說,有些叫人失望。
或許兩位大師誤解了聽眾的失望,所以接下來的專輯《Flumina》(2011),他們選擇了更理所當然的合作方式,坂本大師做了一首純鋼琴曲,連續24天以不同的音調演奏,然後把這些錄音交給Fennesz用電音上色。這麼做雖然說是把兩位大師的強項最大化,可事實上,24首最強化的作品,結果相互抵消,落得平平無奇。
Alva Noto
Photo Credit: Carsten Nicolai © Alberto Novelli - Villa Massimo
坂本大師與電子實驗音樂掛鉤,是從Alva Noto開始的。Alva Noto原名Carsten Nicolai,來自德國。CN可以說是當代電子實驗音樂的奠基者,早在90年代,已經穩健地開發電音語言,發展成為獨特的電音藝術。
跟Taylor Deupree一樣,CN也在90年代末成立了自己的廠牌Raster-Noton,做為他發表自己與同好的作品的平台。多年來廠牌得到的評價比12k有過而無不及——這個也可以闢題再談。
Alva Noto與坂本大師的合作,是目標明確,旗幟分明的。他們擬定了5張錄音專輯的計劃,概念為病毒(Virus)系列,每一張專輯都以病毒的一個字母開始。Vrioon(2002)、Insen(2005)、Revep(2006)、utp_(2008)、Summvs(2011),就這樣循規蹈矩,也可以說是略嫌枯燥,卻瀟瀟灑灑地完成任務。
他們的合作並不止於此,更廣為人知的,應該是他們給電影《The Revenant》(2015)提供的配樂,讓他們有機會失利飲恨於幾個電影節的最佳配樂獎——另外被金像獎取消參賽資格也是亮點之一。再之後,他們還是陸續發表作品,相信這合作將會持續下去。
Christopher Willits
Photo Credit: Tomo Saito
如果你上網查找,Christopher Willits是什麼人?維基百科告訴你的,就像一份應徵工作的履歷表。相較上述幾位音樂人,CW知名度較低,不過在電子實驗音樂的涉獵也比較廣。
CW與坂本大師的合作,可以用出乎意料來形容。因為很難猜到CW會用什麼聲音來對應坂本大師的琴聲——除了吉他與電腦效果器,CW也會適時地加入環境聲,點出聲音空間的深度。
基本上,他們的共同交集,就是意境。無論他們在哪裡出發,選擇什麼樣的途徑,最後他們都將在那裡相遇。他與坂本大師以Willits + Sakamoto的名義合作,相較上述幾位音樂人,作品是最含蓄,最叫人感到舒坦,沒有壓力的。
電子實驗音樂其中最容易辨認的特色,就是把節奏與旋律皆碎片化,結果節奏變得顛簸,旋律變得猶如囈語,造成一定程度的冷淡疏離,就像隔著玻璃欣賞窗外的雨景或雪景,多少感受到寒意。
Cover Credit:Taylor Deupree / Tina chan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坂本龍一的跨界作品
文 / 吳利光
全職移山的文化愚公,虛度時日的聲藝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