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看樂評嗎?這5位樂評人的推薦值得參考

早期的樂評生態,以「critics」為主,頗有個人主義色彩,樂評人對作品有絕對的觀點,並且具有濃烈的個人品味與好惡;現今的「review」則相對和煦及蘊藉,彷彿在消費評論的大旗下,一邊梳理行銷文字,一邊評論觀點。
以下5位優秀的樂評人,正是當今音樂產業中,極其獨特的存在。
馬世芳
Photo Credit: Piepiewiki / Wikimedia Commons
堪稱「行走的音樂字典」的馬世芳出生於文化藝術世家,父親是作家亮軒 (本名馬國光),母親是資深廣播人陶曉清,亦是1970年代台灣校園民歌的重要推手。畢業於台大中文系的他,16歲被The Beatles的音樂啟蒙後,更積極吸收各方音樂流派,當中包括The Rolling Stones、Jimi Hendrix、Bob Dylan,並在社團「建中青年社」開啟了以文字寫下音樂感知的人生。
鑽研音樂三十多年的他,除了長年在媒體撰寫樂評、書評與雜文專欄,他也曾擔任7屆金曲獎評審,並且還跨足獨立音樂製作、發行,其作品包括陳珊妮《後來我們都哭了》、《拜金小姐》專輯等,在音樂、文創、藝術跨領域涉獵甚深。
面對讀者時,馬世芳的文字感性溫潤、善於憶昔撫今,並從其中梳理台灣樂界之歷史以及勾勒了藍調音樂的重要人物宗譜和發展脈絡,而他出版的幾本散文輯包括《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耳朵借我》更使台灣的音樂書寫文類更靠近了文學。
縱觀Bob Dylan大半生作品的他,在2019年為翻譯和主編的《巴布‧狄倫歌詩集》(Bob Dylan The Lyrics: 1961 -2012)中撰寫一篇8000字數的導讀。他在有限的篇幅裡將Bob Dylan的音樂生涯濃縮並提煉出「迪倫思想」的光芒,並加入一些新穎的觀點以及檢索那些恪於文化隔閡而輕易被忽視的典故,例如歌詞引用的字句出處和虛實交錯的人名地名。
馬世芳官方網站: https://honeypie.org/
馬世芳官方 Twitter:https://twitter.com/honeypie
羅布·雪菲爾 Rob Sheffield (Rolling Stone 樂評編輯)
Photo Credit: David Shankbone / flickr
堪稱音樂界之寶典的《Rolling Stone》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音樂雜誌之一,從1976年創辦至今已經逾半世紀。雜誌最著名的樂評特約編輯之一的羅布·雪菲爾(Rob Sheffield)是一名音樂記者和作家。1966年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他, 擅長以新穎的觀點和詼諧的筆觸評論音樂和流行文化,並以淺顯易懂的口吻向樂迷推廣音樂作品,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
他於2007年出版的自傳《Love Is a Mix Tape: Life and Loss, One Song at a Time》以15盤心愛的自製混音帶記錄了與愛妻的愛情故事,一個卡帶便講述了一段故事,將它們疊在一起組成了生命的故事。極其純粹又不失故事性和畫面感的書寫風格,是羅布用音樂與人生堆砌而成的生活語言。
關於披頭四的書籍太多了,羅布在2017年推出的《Dreaming the Beatles》,被樂評前輩Robert Christgau大力推薦。在書中,他沒有照本宣科,而是用幽默的方式進行,解析這幾位利物浦男孩如何進化成偉大的樂團。
Rob Sheffield 官方 Twitter:https://twitter.com/robsheff
金榮大 Kim Youngdae
Photo Credit: Joe Mabel / Wikimedia Commons
韓國樂評家金榮大(Kim Youngdae)於首爾出生、成長,並在2007年旅居美國西雅圖。他於1990年代中期開始以網名「toojazzy」進行音樂評論,並在韓國國內、美國等地區的線上媒體撰寫流行音樂專欄和評論,2017年開立了Youtube頻道「김영대 LIVE」介紹和推廣各種K-POP音樂與文化,其中包括BTS的作品和音樂進化史。
因旅居美國而接觸不同文化的薰陶與資訊的來源, 金榮大的音樂書寫總是能提出有別於韓國國內的觀點,視角和輿論也相對更廣,例如著作《BTS:THE REVIEW》中解析BTS入圍卻未能獲頒的葛萊美「最佳唱片包裝獎」。
相較於一般韓國國內媒體均認為的「未獲獎」同等「失敗」,他從葛萊美獎所具備的意義、特性及其歷史發展切入進行分析、說明,從中點出這次入圍所帶來的歷史意義以及對未來K-POP音樂與文化可能的影響。
金榮大官方Twitter:https://twitter.com/toojazzy25
金榮大官方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toojazzy25
焦元溥
古典樂評家焦元溥正是創作歌手焦安溥(藝名張懸)的哥哥。有別於妹妹的民謠和搖滾風格,他視古典音樂為一生的喜好與追尋,從小學古典鋼琴,6年級開始聽歌劇,15歲起在專業音樂雜誌與平面媒體發表樂評、論述。
面對音樂寫作,焦元溥善於將文章寫得深入淺出。他書寫的內容不僅鑽研音樂家的樂曲、自身的風格與技巧,同時也勾勒他們身處的時代,並將不同的文學作品嵌入其中,因而讓音樂的分享多了故事性與多元性。
除了從音符之間讀出音樂家的本意,他也屢屢將數十年拜訪音樂家的寶貴經驗幻化成文字,當中包括不接受採訪的知名波蘭鋼琴大師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並且在2013年以主持之節目《焦點音樂》獲頒第48屆金鐘獎廣播金鐘獎「最佳非流行音樂節目獎」獎項。
柳樂光隆 Mitsutaka Nagira
日本當代知名爵士樂評人柳樂光隆(Mitsutaka Nagira)畢業於東京學藝大學,曾在Rinya Records和Disk Union等唱片行就職。起初,他並沒有把音樂寫作當作人生志業,相對只是單純地為唱片行書寫專輯介紹,隨後便收到外界邀稿,因而踏上音樂文字之路。
他於2000年代末開始擔任音樂評論家;從20歲左右聽爵士樂並深入鑽研至今,除了自媒體,他的文章散見於 note、Rolling Stone、i-D等網站,同時也有時尚雜誌如《POPEYE》、《EYESCREAM》向他邀稿。
二十幾載的音樂工作也讓他遍訪多位知名音樂家,當中包括日本大師級音樂家坂本龍一及前衛創作人Flying Lotus。然而,在題材選擇上,他也不會囿於爵士音樂,反而更主動為宇多田光、星野源撰寫專欄,將觸角延伸至流行音樂。此外,他也經常在Spotify、Apple Music等音樂串流平台製作歌單,將那些無法在媒體上介紹的小眾或無名作品納入其中,不受外在壓力而隨意推薦個人喜好。
點擊聆聽:柳樂光隆推薦的曲目
柳樂光隆官方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lis_ragina/
柳樂光隆官方Twitter:https://twitter.com/elis_ragina
Cover Credit: Emily Rudolph / Unsplash
喜歡跟隨樂評人的品味聽歌?立即點擊 ☛ 看更多深度樂評
文 / 劉貴雄
音樂產業工作者,歷任索尼音樂、KKBOX 要職,近年積極參與專欄,文字創作等工作。視音樂為生活的重心、生命的養分。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