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山記》的配樂由他操刀!盤點 Radiohead 吉他手 Jonny Greenwood 的電影配樂

Jonny Greenwood 是歐美最受人喜愛、面向最多元的音樂人之一。從身為英搖天團 Radiohead 的一員,到為電影、管弦樂團、室內樂團的譜曲,他頻繁探索音樂的可能性,每每引人入勝。他的作品充滿各種技法,寫下的旋律讓人難以忘懷,更將虛擬與真實樂器精彩混搭。
青少年時的 Jonny Greenwood 就已是位音樂全才,吉他、中提琴、直笛、鍵盤都難不倒他。他那時聽起二十世紀的古典作曲家如潘德瑞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梅湘(Olivier Messiaen),他的作曲風格一直受到這兩位名家影響。1991 年,在他開始於大學修習音樂之際,Radiohead 的樂團事業也正要啟航。
果不其然,Jonny Greenwood 放棄了大學學業,以 Radiohead 主奏吉他手與鍵盤手身份,將所有精力投注於創作和表演。他們從九零年代末到兩千年代初推出《OK Computer》、《Kid A》、《The Bends》等一連串專輯,可說重新定義了搖滾樂。在那些作品中,Jonny Greenwood 不斷植入他對於作曲和管弦樂編曲的熱愛,創造出過去三十年來最饒富興味的樂音。
2003 年,Jonny Greenwood 發表個人首部電影配樂作品──由賽門博美(Simon Pummell)執導的《生之頌》(Bodysong)。自那時起,他在電影配樂上的成就日積月累,包括與導演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長期合作《霓裳魅影》(The Phantom Thread)、《世紀教主》(The Master)、《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與導演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ín)合作《史賓賽》(Spencer);與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合作《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此外,他的管弦和室內樂作品也常為各大獎項青睞。
一起進入 Jonny Greenwood 迷人的音樂世界,深入認識最讓人回味無窮的幾部配樂作品。
《霓裳魅影》(THE PHANTOM THREAD)
《霓裳魅影》是 Jonny Greenwood 與保羅湯瑪斯安德森第四次合作,背景設定在五零年代的倫敦。劇情圍繞在神經質的時尚設計師雷諾斯伍德考克(Reynolds Woodcock),其工作是為倫敦達官貴人們製作服飾。該片承襲了經典電影《紅菱豔》(The Red Shoes),以執迷與控制欲為主題,犀利刻劃藝術家的愛情世界。
為了創作本片配樂,Jonny Greenwood 主要取材五零年代的音樂,想像雷諾斯這些劇中人物可能會聽什麼歌曲。他特別鑽研當時流行的爵士大樂團專輯,了解其中的弦樂編曲與伴奏手法。
在〈House of Woodcock〉一曲的開頭,極為浪漫華麗的鋼琴音型滿溢整個空間,細微的弦樂旋律則同時悄悄從背後探出頭來。當該鋼琴音型二度出現,弦樂旋律則火力全開,為主題動機賦予豐富的細節與裝飾,接著再度退居幕後,等待下一回的華麗現身。本片配樂雅緻浪漫、氣勢宏大,將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執導的劇情烘托得十分貼切。
《世紀教主》(THE MASTER)
《世紀教主》是 Jonny Greenwood 又一次以弦樂與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合作的傑出範例,它是一部以二戰後的美國為背景、探討異教徒內心狀態、成癮、存在危機的心理劇。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在當中飾演一名困頓的退役海軍,有天偷搭上一艘遊艇,船主是偽宗教組織「源教」(The Cause)教主蘭卡斯特多德,由菲力普西蒙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瓦昆菲尼克斯飾演的主角對於源教非常感興趣,於是與這位教主一同旅行傳教。
本片靈感部份來自於作家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和山達基教會創始人羅恩賀伯特(L. Ron Hubbard)的生平故事、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另一部電影《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的開頭場景,以及包括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的《V.》在內的多部小說。因此,Jonny Greenwood 創作的配樂進行有如旋風般循環,大量木管和弦樂彼此纏繞,最後呈現出一種幽微而一致的美感。
在〈Overtones〉一曲中,Jonny Greenwood 熟練運用多種調性色彩,將它們精彩混合拼貼。此曲以弦樂滑音和顫音造成的不和諧感開場,逐漸變化成豐美的和弦樂段,聽來有如蓋希文(George Gershwin)遇上約翰凱吉(John Cage)一般。整體聽感就像在海上航行,隨著海波高低起伏。Jonny Greenwood 以弦樂組演奏泛音的招牌手法,在本片配樂裡也屢次出現。
《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2007 年的歷史電影《黑金企業》是 Jonny Greenwood 與保羅湯瑪斯安德森的首次合作。故事主角丹尼爾普蘭攸(Daniel Plainview)原本是名採銀礦工人,後來成為石油大亨。電影大致上以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小說《石油!》(Oil!)為基底,描寫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美國西南方資本主義的暴斂橫徵,氣氛深沉陰鬱。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一開始會選擇與 Jonny Greenwood 合作,是因為聽了他 2005 年為 BBC 管弦樂團(BBC Concert Orchestra)譜寫的〈Popcorn Superhet Receiver〉一曲錄音。此曲靈感來自波蘭作曲家潘德瑞茨基的《致廣島受難者輓歌》(Threnody for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其大量建構於潘德瑞茨基獨特的記譜法以及綿密的不和諧音堆之上。Jonny Greenwood 後來將〈Popcorn Superhet Receiver〉的概念繼續發展,為《黑金企業》創作出絕美的聲景和配樂,讓人印象深刻。
〈Open Spaces〉這首曲子以弦樂低聲部的大跳音程開場,科普蘭(Aaron Copland)式的上行弦樂襯底接續在後。這個動機重覆數次後,出現一條扭曲而有點驚悚的下行旋律線。此曲同時帶給人沉靜與不安的感受,很像是被鬼壓床一樣無法起身。這種詭異緊張的聽感,有如隻身一人站在強風吹拂的曠野中,放眼望去只有黃濁濁的灌木叢,此外別無一物。
《史賓賽》(SPENCER)
導演帕布羅拉瑞恩 2021 年的傳記電影《史賓賽》詳述了戴安娜王妃的存在危機,她打算與丈夫查爾斯王子離婚、告別英國皇室。Jonny Greenwood 為此片打造的沉浸配樂揉合自由爵士、電子音樂、教會風琴、巴洛克式弦樂與鋼琴,形塑主角內心的巨大痛楚。
Jonny Greenwood 在接受《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採訪時表示,「我希望能同時呈現色彩與混亂。顯然,戴妃是個有些分歧、不協調的角色,但這讓我想到一個點子:可以一邊是莊嚴刻板的巴洛克音樂,另一邊則有繽紛自由的元素與之對抗或並行。」
〈Spencer〉此曲中的戴妃主題貫串整部配樂,以多次不同的形式及樂器演奏呈現。該曲則為鋼琴獨奏,其憂鬱、浪漫的氛圍,某種程度而言類似 Jonny Greenwood 另一首曲子〈House of Woodcock〉。
《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
Jonny Greenwood 最新的配樂作品,為珍康萍執導的《犬山記》,堪稱他至今最為優雅精緻的一次出手。該片改編自托馬斯薩維奇(Thomas Savage)1967 年同名小說,著墨於愛與悲痛、忿怒與嫉妒、男性陽剛文化、性別等種種主題。
在這樣的「西部片」中,可以聽到 Jonny Greenwood 以其獨特手法揉合管弦樂與自動鋼琴。一直喜愛虛擬樂器和合成器的他,為了模仿一般自動鋼琴跟著譜卷彈奏的感覺,還設計出特別的虛擬樂器。此外,他也用上一支調音扳手,在配樂中逐漸改變鋼琴琴弦的音高,進而揣摩女主角蘿絲逐漸精神崩潰的過程。
配樂當中的〈West〉一曲近似〈Open Spaces〉:以弦樂旋律緩慢舖陳,在聲景中一路盤旋,有時給人輕飄飄的開闊感,有時則陰暗讓人不安。當旋律反覆時,出現一把小提琴的高音獨奏,穿透整個畫面。Jonny Greenwood 所打造的這部配樂浪漫而不逼人,從頭到尾保持著一種纖弱的冷調感。
對配樂的未來展望
Jonny Greenwood 在電影配樂上一路成長的過程,與他感動人心的作品都是很精彩的體驗。從早年和 BBC 管弦樂團攜手實驗,到晚近《史賓賽》及《犬山記》的好萊塢大作,他接下來的作品想必也能讓我們讚歎不已。
Cover Credit:Kirsty Griffin / Courtesy of Netflix
喜歡電影配樂?立即點擊 ☛ 看更多不可錯過的電影配樂大師
文 / Edward Bond(原文發佈於SOL英文網站)
翻譯 / B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