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獨立音樂廠牌4AD神秘面紗:念念不忘Cocteau Twins!

先把大家應該都已經知道的,或者最感興趣的,說在前頭吧。1994年的《胡思亂想》專輯裡,王菲翻唱了Cocteau Twins的〈Know Who You Are At Every Age〉和〈Bluebeard〉(粵語版是〈知己知彼〉與〈胡思亂想〉)。1996年,王菲參與Cocteau Twins〈Milk and Kisses〉特別單曲〈Serpentskirt〉的獻聲錄音。1997年,她又將Cocteau Twins的〈Rilkean Heart〉翻唱為〈懷念〉。由此可見,王菲對Cocteau Twins是多麼喜愛。
Cocteau Twins:已淡出的猛將
雖然當時Cocteau Twins已經脫離舊東家4AD,不過相信更多人提到Cocteau Twins,還是會把他們與獨立音樂廠牌4AD聯想在一起。
說到4AD,在那網際網路尚未普及的時代,最叫人津津樂道的當然就是他們的神秘面紗。受制於廠牌的規模以及風格導向,4AD自然不會是媒體的焦點,除了忠實粉絲外,大多數聽眾對4AD旗下的樂團所知甚少。加上他們也沒有遍布全世界的發行網,即使聽說過4AD,除非你身在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或其他最主要城市,否則4AD的出版品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
龐克浪潮加速獨立唱片行發展
當今獨立音樂得以立足,始於龐克(Punk)浪潮。在那之前,要踏入錄音室,一大串的繁文縟節,必須先過五關斬六將,標準作業程序是必須有唱片公司撐腰、需要製作人帶領等等。龐克的崛起,帶來反烏托邦,反英雄崇拜,以及自己動手做(D.I.Y. Do-it-Yourself)的幹勁,推翻了由上而下的陳腐規章,這精神至今依然是獨立音樂的骨幹。
龐克浪潮也帶動及加速了獨立唱片行的發展與運作,比如Rough Trade Records和Beggars Banquet Records,1970年代中期開始只是發售龐克音樂的唱片行,後來相繼成立唱片製作部,與年輕樂團簽約等等,直到後來發展成為獨當一面、舉足輕重的音樂品牌。
在Beggars Banquet Records唱片行打工的Ivo Watts-Russell與Peter Kent得到老闆的支持,成立了一家小規模的唱片製作公司,目的是把觸角伸向剛成立,有潛力的樂團,做為Beggars Banquet Records的探照燈,發掘新樂團。這小唱片製作公司幾經易名、拆夥,留下Watts-Russell一人,與Beggars Banquet Records分道揚鑣,慢慢在1980年代後期成了最特立獨行的廠牌:4AD。
Bauhaus:哥特搖滾代表
龐克之後,搖滾樂趨向多元,後龐克(Post-Punk)的旗幟,已經不是概括一種風格,孕育的是日後百花齊放的多源流發展。4AD完全是由Watts-Russell獨到的眼光與品味主導的。Bauhaus、Cocteau Twins、Dead Can Dance是廠牌第一代樂團,根植於龐克的自主精神,作品卻跟龐克與後龐克相去甚遠,更濃烈的是不見得光的黑暗哥德(Gothic)氣息,發展出了獨一無二的「4AD之聲」。
Bauhaus於1978年成軍,自資出版首張單曲《Bela Lugosi's Dead》後被網羅4AD旗下,成為第一支加盟樂團。首張專輯《In the Flat Field》就與當時普遍上的後龐克劃清界限,被譽為哥特搖滾奠基之作。
來自蘇格蘭的3人組Cocteau Twins於1981年加入4AD,翌年推出首張專輯《Garlands》,飄渺的樂音一時難以定位,但憑著強大的音樂氣場建立了支持者聽眾群。
Dead Can Dance:風格猶如土著的獻祭儀式
Dead Can Dance來自澳洲墨爾本,成立於1981年,1982年移師倫敦,加盟4AD,直到1984年出版同名專輯,風格黑暗迷幻,猶如原始土著的獻祭儀式。
在廠牌成立之初,Watts-Russell就與設計組合23 Envelope(設計師Vaughan Oliver和攝影師Nigel Grierson)合作,統一了4AD出版品的視覺包裝,達到了外觀與「餡料」二合為一。
雖然已經建立了口碑以及基層聽眾,4AD並沒有因此停下。再往後一點,Watts-Russell把觸角伸向了美國地下音樂。
Throwing Muses:第一支加盟的美國樂團
Throwing Muses於1983年成立,自資出版了首張小碟(EP),之後被引薦給4AD,成了第一支加盟的美國樂團。不久之後The Pixies加盟。這兩支樂團一開始並沒有給廠牌的帶來效應,只是給樂團開通了歐洲的樂迷。不過,隨著美國地下音樂日漸升溫,直到Nirvana帶著車庫搖滾(Garage Rock)突圍,The Pixies被追認為最直系的鼻祖,4AD頓時躍升為美國地下音樂最重要的廠牌之一。
進入這個階段的4AD,已經卸下了神秘面紗,連廠牌的營運中心也搬到了美國洛杉磯。做為一個10年總結,第一代樂團已經解散或跳槽,不過「4AD之聲」的聽眾卻有增無減,當年的小圈子已經擴大成為獨立音樂其中一個最廣受推崇的品牌。
如果在4AD成立之初,或者當Watts-Russell簽下Throwing Muses時,有人說,4AD的作品有一天將會與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扯上關係,相信大多數人都願意拿自己的人頭打賭,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結果還是真的發生了!Throwing Muses處於不穩定狀態,個別團員都各忙各的,不過他們的作品都還是交由4AD出版。其中團員Tanya Donelly另外組了Belly,首張專輯《Star》(1993)出版後立馬登上英國銷售排行榜第二名,同時在美國獲得兩項葛萊美獎提名!
與此同時,另一團員Kristin Hersh抱著玩票性質製作了幾乎純粹自彈自唱的專輯《Hips & Makers》(1994),同樣地平地一聲雷,媒體與聽眾都眾口一聲,把這專輯推為史上最重要的唱作者(singer-songwriter)專輯之一。
The Breeders / Red House Painters:車庫搖滾的座標
The Pixies解散之後,團員Frank Black(後改名Black Francis)的作品繼續交由4AD出版;另一團員Kim Deal的姐妹樂團The Breeders成功接棒,1993年出版《Last Splash》,這專輯既性感又嘰嘰喳喳,朗朗上口又狠勁十足,火速被確認為車庫搖滾的座標,至今依然名列車庫搖滾最重要的十大專輯之一。
另一邊,美國西岸樂團Red House Painters於1992年加入4AD,這支日後被視為推翻車庫搖滾的主要功臣,承接了第一代樂團的「成功模式」,他們神秘與含蓄的作風,在主流以外建立聽眾群。首4張專輯,不僅在封面設計沒有放上樂團與專輯名字,更甚的是,連專輯名稱都沒有,聽眾就只能靠封面照片辨認。
1990年代美國地下音樂塵囂甚上,叫人眼花繚亂,不過RHP的專輯,The Breeders的《Last Splash》,以及Kristin Hersh的《Hips & Makers》,讓4AD廠牌在沙塵之中鶴立雞群,一枝獨秀。
1999年,Watts-Russell把4AD脫售回予Beggars Banquet Records,不少人認為那可以是4AD的句點。這說法有失公允,4AD也有不少樂團在口碑與銷量皆表現亮眼,持續引領風潮。
迷幻電音Deerhunter於2008年加盟4AD,《Microcastle》專輯出版後竟然還登上Billboard排行榜。另類女神St. Vincent和The National一樣,先是加盟Beggars Banquet Records,然後轉到子公司4AD,才因此大放異彩。
Cover Credit:Bob Berg / 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 後搖是最強後盾,芝加哥廠牌Thrill Jockey把Side Projects和Spin-Off Groups做到極致
- 著名音樂廠牌 Warp Records 簽下的這些新人,給喜歡獨特樂風的你不一樣的音樂!
文 / 吳利光
全職移山的文化愚公,虛度時日的聲藝人。
$$shop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