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玩配樂:虛擬世界的流行音樂

說到電玩時,配樂往往是無名英雄。就關注度來說,它通常排在畫面、操作和故事線之後。
然而,電玩的遊戲時間短則數小時,長則數日,配樂是遊戲體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歷經長時間重複放送,它能否經得起一聽再聽,且在不分散玩家注意的情況下強化情境氛圍?
一流的電玩作曲家能兼顧以上要點,並讓玩家在遊戲完結後,還對電玩中的配樂念念不忘,相信許多資深玩家都特別有共鳴。
即便對電玩不感興趣,這些作曲家的作品還是值得一聽。就算無法完全融入,其中的樂曲元素也必會為你帶來驚喜。它們編曲豐富多變,讓人彷彿身歷其境,作曲家用樂音描繪出椎心之痛或者榮耀時刻,若沒有過人才能,為虛擬世界增添真實氣氛絕非易事。
傑里米·索爾:電玩音樂界的約翰·威廉斯
說到電玩音樂創作翹楚,傑里米·索爾(Jeremy Soule)肯定榜上有名。他的作品擅長以管弦樂編制,被稱為“電玩音樂界的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索爾的產量豐富,曾為60多個遊戲配樂,無論在作品的品質和數量上,都堪稱最為穩定的作曲家之一。
索爾初試啼聲,是為任天堂超任(SNES)的遊戲《永遠的神秘》(Secret of Evermore)製作配樂,它後來成為遊戲機銷量第四高的角色扮演遊戲(RPG)。
然而真正使他知名度大增的,是為遊戲《橫掃千軍》(Total Annihilation)製作的配樂,而這款遊戲原先很可能與市面上其他的即時戰略遊戲(RTS)沒有太大不同。
然而,索爾在為這款遊戲配樂時,選擇以管弦樂隊現場演奏來呈現樂曲,為了要求完美,甚至押上自己的薪水。這樣的方式在1997年電玩界前所未聞,無疑是場賭注,此舉最終讓他獲得了生涯首座獎項。
如今,《上古卷軸5:無界天際》(The Elder Scrolls V: Skyrim)配樂成為他的代表作,這是索爾最受好評的作品,背後原因不難猜想。如果有一首樂曲能完整描述一整部遊戲鉅作,上述電玩配樂中的曲目《龍裔》(Dragonborn)無疑做到了。
近藤浩治:《超級瑪利歐兄弟》配樂創作者
話說回來,經典永遠是經典。論及任天堂最成功的電玩,即使不玩遊戲的人,也能說出《超級瑪利歐兄弟》並哼上兩句其中的配樂。
這不令人意外,畢竟說它是史上最出名的電玩,應該沒有太多異議。而它的配樂既簡單悅耳又讓人難忘,並總會不可思議地與畫面上正發生的情境吻合。
遊戲的音樂皆由近藤浩治(Koji Kondo)創作,近藤是眾多知名電玩遊戲中,負責其中標誌性音樂的幕後推手。
他於1984年被任天堂僱用,當時電玩遊戲中的音樂逐漸被重視,近藤是第一位在公司專門負責電玩編曲製作的人員。
從那時開始,他為任天堂最受歡迎的遊戲,包括《薩爾達傳說》、《星戰火狐》和《任天堂明星大亂鬥》等,創作一系列的電玩音樂。
近藤於《遊戲大師》(Game Maestro)第三期受訪時表示,隨時記住“我們正在為電玩製作配樂”和“音樂應該緊密貼合遊戲”這兩點,顯得非常重要。
他的編曲哲學在創作《超級瑪利歐兄弟》的《地面主題曲》(Ground Theme)時表露無遺。首先,譜寫一段音樂並將其放到遊戲中,如果音樂沒有強調或配合動作的效果,他會直接從頭來過。
正是這些堅持,讓配樂、音效和遊戲玩法之間緊密交流,也使近藤被推崇為最偉大的電玩作曲家之一。
奧斯丁‧溫特里:電影級別的電玩配樂
儘管存在人類生活的時間已數十載,近年來,電玩才逐漸擺脫只是浪費孩子時間的發明。如今,電玩的藝術價值和其他形式的創作並無不同,獲得同等的評級。
當我們回顧並討論有助於改變上述觀念的遊戲時,由奧斯丁 溫特里(Austin Wintory)創作配樂的電玩《風之旅人》(Journey)必然是先驅之一。
開發團隊和溫特里是如何合作的呢?他認為音樂將被用來創造一塊遊戲中的區域,接著溫特里會試玩該章節,並持續調整音樂,才把成品送回給團隊。
這樣的協力結果,使《風之旅人》遊戲體驗與其中的音樂密不可分。溫特里運用弦樂器喚起遊戲中的情感和情緒表現的方式獲得電玩界一致好評,至今仍被廣泛視為電玩音樂的絕佳創作之一。
《風之旅人》成為首個在葛萊美獎獲得“最佳視覺媒體配樂專輯”提名的電玩,遊戲界人士一致認為實至名歸。
繼《風之旅人》一作獲得成功,溫特里陸續負責《霍恩號角》(Horn)、《旗幟的傳說三部曲》(The Banner Saga)和《刺客教條:梟雄》(Assassins’ Creed: Syndicate)等電玩配樂,並為其他獨立遊戲和3A級遊戲(triple-A titles)製作音樂。
植松伸夫不擅長寫樂譜,卻創作了《最終幻想》配樂
植松伸夫(Nobuo Uematsu)是電玩配樂界傳奇大師,也可說是世上最知名的電玩作曲家,幾乎與電玩巨作《最終幻想》(Final Fantasy)系列劃上等號,不聞其名的玩家非常少有。
他於1986年加入電玩公司Square(現為Square Enix)後,有機會參與《最終幻想》遊戲首部曲製作。這款遊戲的成功為他的職業生涯鋪路,往後他繼續為其他Square公司旗下的知名遊戲創作,如《復活邪神》(Romancing SaGa)、《超時空之鑰》(Chrono Trigger),並幾乎囊括了所有《最終幻想》主要遊戲配樂工作。
植松的作品涵蓋多種音樂派別和風格,因此能創造出與玩家產生情感共鳴的音樂並且享譽盛名。受限於早期電玩技術的儲存空間限制,當時的他面對相當大的挑戰。
植松是一名自學成才的作曲家,他因交響史詩般的作品聞名於世,然而有趣的是,他過去接受紅牛音樂學院(Red Bull Music Academy)訪問時表示,自己並不擅長閱讀或寫作樂譜。但,這無傷大雅,反而讓他的成就更加的令人印象深刻。
他製作的電玩配樂專輯與現場演出至今仍廣受歡迎。從作曲家的角度而言,無論在才華、知名度或者作品品質方面,植松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Cover Image: Adrina/Sound Of Life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