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紀錄片《Moonage Daydream》,遊走在「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的多重宇宙

搖滾樂自草根出發,從貓王(Elvis Presley)給雙腳注入活力,到披頭四(The Beatles)把搖滾樂與青春活力並列,後又給搖滾樂加入使命感,接著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把搖滾樂變成重型裝甲車,所向披靡。然而,唯獨大衛鮑伊(David Bowie),讓搖滾樂變得色彩斑斕、多姿多彩。
1· 太空漫遊
按照次序是這樣的,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於1968年發表了後來影響深遠的經典電影《2001:太空漫遊》。大衛鮑伊受到電影的啟發,寫了〈Space Oddity〉。這首單曲出版後,Apollo 11登錄月球,英國廣播公司BBC把〈Space Oddity〉當作新聞報導的背景音樂。
不過,這首歌卻沒有因此紅起來,還因為歌詞灰暗,有違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的正能量,在美國遭禁,可謂出師不利!幾個月後,大衛鮑伊有機會上電視台表演這首歌,總算把〈Space Oddity〉推到英國單曲排行榜(UK Singles Chart)排名第五,成了他出道4年來的第一首上榜作品。
〈Space Oddity〉雖然讓大衛鮑伊初嘗了成名的滋味,不過由於歌曲的風格特異,與當時他的第二張專輯整體風格不搭——那時候走的是民謠與搖滾路線,專輯終究落得銷量平平。這情況持續到他出版了第三張專輯《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1970),與第四張專輯《Hunky Dory》(1971)依然如此,一些單曲上榜,專輯銷量卻停滯不前。大衛鮑伊難道就只是單曲之王?
2· Iggy Pop與Lou Reed混合體
1998年,電影《絲絨金礦》(Velvet Goldmine)上映,多角情慾同性戀題材成了話題,同時,也因為劇情是根據真實故事為藍本的。這就是大衛鮑伊邁向國際巨星的故事。
60年代末期,與當時美國主流嬉皮搖滾樂抗衡的邊陲音樂,吸引了尋找突破的大衛鮑伊。來自紐約的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是被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帶出來的樂團,小有名氣,靈魂人物Lou Reed在樂團解散後意志消沉,決心歸隱。大衛鮑伊聯繫上他,邀請他到英國,當他的經紀人,牽線讓他簽約唱片公司,並給他安排專輯製作團隊。
來自密西根州的The Stooges以煽動的現場表演吸引了一班追隨者,奈何團員之間糾紛不斷,導致樂團無法順利發展。大衛鮑伊趁機介入,把主音Iggy Pop帶到英國,當他的專輯製作人,同時多首歌曲也都共同創作,把他推向個人發展。
Lou Reed與Iggy Pop在小眾圈子裡是被公認的天才歌作者,大衛鮑伊從他們那裡取得創作靈感,走出了當時重搖滾與民謠拘束的侷限,開創出更繁複更多元更戲劇化的歌曲模式。至於他們三人的關係,可以在《絲絨金礦》略窺一斑。
另一方面,他也追隨好友,暴龍樂團(T. Rex)首腦Marc Bolan的腳步,在自己的造型下工夫,換上炫眼的服飾、高跟鞋,以及火紅的頭髮,化身成為一位來自火星的音樂人Ziggy Stardust!跟著出版的《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1972),在英國的銷量馬上比之前的專輯亮麗,在彼岸美國也引起浪潮。今天,《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在多項重要排行榜皆被列入史上最佳搖滾專輯前10名。
3· 變色龍
Ziggy Stardust的角色一舉把大衛鮑伊推向超級巨星的地位,成了華麗搖滾(Glam Rock)的標誌人物。長達年餘的國際巡迴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受到媒體大肆渲染報導,建立了龐大堅實的追隨者。與當時同樣受歡迎的重搖滾樂團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一併成了英國最大的外銷樂團、音樂人。
然而,創造角色也給他帶來精神的困擾,有一次,大衛鮑伊甚至感到他就快喪失自己,被Ziggy Stardust取代。
這引起大衛鮑伊極度恐慌,為了抵禦Ziggy Stardust強大的能力,他發展了另外一個角色帶著政治傾向與寓意的「鑽石狗」(Diamond Dogs)。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被角色取代,他唯有繼續創造角色,接著再變成被物質生活填滿俘虜的美國人「Plastic Soul」,後又變成極右納粹傾向的盲目白人「The Thin White Duke」。頻密的變身讓他換來了「變色龍」的美譽。
每一次造型身份轉變,他的音樂風格也緊跟著變化,不過還是一如過往的前瞻性,展現他對流行音樂的敏銳,以及從中找到可以容納多種不同的音樂風格,繼續開創潮流。
大衛鮑伊的綻放,完全就是詩人奧維德(拉丁語:Pūblius Ovidius Nāsō)筆下的古希臘羅馬神話《變形記》(拉丁語:Metamorphoseon libri)的現代搖滾樂版。
4·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還在浪尖上
「The Thin White Duke」的形象終於觸礁,極右納粹傾向引起一些大眾反感。藉此機會,大衛鮑伊淡化百變形象,轉向舞台劇與電影,在那裡贏得了口碑和掌聲。直到《Let's Dance》(1983)出版,可以說是在不怎麼被看好的情況之下,卻成為大衛鮑伊銷量最高的專輯。
長江後浪推前浪,卸下百變形象的大衛鮑伊雖然還是走在流行的前端,接連有些上榜歌曲,受到後輩的尊重與仰慕,卻不再得到媒體關注,在大眾的視野逐漸消失。實際上,他並沒有因此鬆懈,持續巡演、製作專輯,甚至有段時間還組了新樂團Tin Machine。
踏入90年代,《Outside》或稱為《1. Outside and subtitled The Nathan Adler Diaries: A Hyper-cycle》,再次把大衛鮑伊重新推到聚光燈前。這與老搭檔Brian Eno聯合製作,原本打算不太張揚的專輯,卻由於從小聽大衛鮑伊的樂迷已經長大,對他的作品全盤接受,加上引用了剛剛崛起的電子音樂,更讓他的創作如虎添翼,聲勢比起當年有過而無不及。
媒體籍此機會推波助瀾,他過往的傳奇事蹟,與獨一無二的音樂風格,佔據娛樂雜誌封面,和登上電台、電視台主要頻道,再一次被流傳歌頌。大衛鮑伊過往的專輯一度在唱片行悄悄隱退,隨著也被重新再版,重新被介紹、被認識,更搭上網際網路的列車,建立了新一代的歌迷。
紀錄片《Moonage Daydream》
9月中旬才剛剛在美國上映的大衛鮑伊紀錄片《Moonage Daydream》,由Brett Morgen執導。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也有一部歌頌他的電影《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Stardust)。不同的是,這次的紀錄片由大衛鮑伊家人完全授權,穿插了大量從未公開的影像,包括很多現場演出片段。透過這部紀錄片,彷彿遊走在這位「搖滾變色龍」的多重宇宙。
Cover Credit:Roger Woolman / Wikimedia Commons
懷念傳奇歌手?立即點擊 ☛ 追憶讓樂迷掛念的小紅莓主唱桃樂絲
文 / 吳利光
全職移山的文化愚公,虛度時日的聲藝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