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新人一年換一批,他卻似乎永不過時

不知道你是否也覺得,如今從歌曲,到音樂人,乃至整個流行文化圈,改朝換代都變得越來越迅速?
上一年大熱的歌曲《綠色》或是《野狼Disco》,如今似乎再也沒聽到有人播放,每週都霸佔著排行榜的選秀藝人還沒分得清哪個是哪個,幾個月後又換了一批全新的名字?
絕大多數選秀節目本著“造星”的初衷,讓尚未成熟的音樂人們一夜成名,卻在節目收割完流量之後便對選手的後續發展置之不理,璞玉還未經雕琢就放任自流,即便擁有了流量,卻沒有足夠的能力讓看客留守。
而相反的也有些音樂人,作品很少,也不常出現在公眾視線,卻還是經常被許多樂迷心心念念,時不時便拿出來重新溫習,Frank Ocean便是這樣的一位音樂人。
黑人歌手中的獨特“清流”
距離Frank Ocean上一張專輯《Blonde》之日已經過去了四年之久,在8月20日這一天,卻忽然有一群人不約而同地在社交媒體為這張專輯過起了“生日”,他們這麼多年依舊將這張作品反覆聆聽,視若珍寶。
在近日歐巴馬所公佈的2020年夏日歌單中,這位沉寂了多年的歌者之作品也名列其中。
出道至今只發了兩張正式專輯作品的Frank Ocean,雖然低產,但每一張專輯都是音樂圈有口皆碑的精品。在去年年底,美國樂評網站Pitchfork 評選的"2010年代最好的兩百張專輯"中他的兩張作品雙雙入榜,《channel ORANGE》位列第十,《Blonde》更是位列第一被奉為上個十年的經典,銷量也突破了一百萬,在口碑與商業上皆不容小覷。
作為一個融合了嘻哈、R&B和Funk多種元素的原創歌手,Frank Ocean卻與傳統印象中的黑人歌手與眾不同,彷彿像是一股“清流”,他的音樂中不見黑人音樂最愛提及的金錢、鬥爭、性等主題,反而充滿著以邊緣人群之角度所寫下的細膩情感與獨特思考。
美國樂評人心中“2010年代最好的專輯”
2012年,Frank Ocean以一張《channel ORANGE》一鳴驚人。
在《Thinkin Bout You》自然的夏日復古R&B氣息中,Frank演繹了一首流行度極高卻又充滿格調的細膩情歌,娓娓道來之間訴說著熱戀情人的心事。
而《Super Rich Kids》在愚鈍的鋼琴鋪墊中,Frank以犀利、視角獨特的視角唱著“Super rich kids with nothing but fake friends”,唱的既是環繞在優渥富家子弟身邊的虛假情感,也是物欲橫流的資本世界中他的自身迷茫。
他遊走在R&B與Hip-Hop之間的獨特靈性,讓整張專輯聽起來如行雲流水般悅耳自然,既有黑人音樂的自由律動,又散發著白人音樂的典雅質感,用動聽的音樂包裹私人化的個人性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就了他獨一無二的藝術標籤。
而相隔四年發行,被無數人奉為經典的《Blonde》,可謂是前者的進化之作。
這個可以寫出悅耳流行旋律的男孩,卻似乎有意淡去專輯的悅耳度,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旋律,搭配簡單的一兩個配器,用克制的手法和精妙小巧的設計,營造了一個簡單卻又深遠的氛圍,而這一切的目的,是為了訴說那歌中更深邃,難以參透的細膩故事。
《Nikes》中簡單的合成器下穿透而出如“花栗鼠”般尖銳的音色,Frank的嗓音通過變聲器呈現出像未變聲的小男孩般的稚嫩音色,以戲謔而悲傷的語氣唱著種族問題、性和毒品,用音色營造的“年齡衝突感”,洋溢著一種矛盾的悲涼底色。
整首歌資訊量巨大,如同一首長詩般探討了許多社會現象,包括關於2012年無辜遭白人員警槍殺的17歲黑人Trayvon Martin的故事,因此即便是多年前的歌曲,在當下聽來亦能引發許多思考。
《Self Control》中Frank一反常態,以一把原聲吉他貫穿始終,嗓音也與往常絲滑、靈動的R&B唱腔有著明顯的差異,呈現出一種直接、破碎的狀態,在粗糙中卻迸發著飽滿的情感,講述著一個泳池邊的夏日時光,在愛面前遭遇冷落的他,失去自控落得一身狼狽的悲傷故事。吉他的旋律如夏夜晚風般如此輕盈,卻又無比荒涼。
I came to visit, 'cause you see me like a UFO
我的不請自來 是因你待我如異類
That's like never, 'cause I made you use your self-control
一切永遠回不去 我讓你懂得了控制自己
And you made me lose my self-control
而你卻已經讓我失去控制
而《Good Guy》更是專輯中一個特殊的存在。這首近乎demo半成品般的歌曲,用一分鐘和寥寥的幾個鍵盤音符伴奏,描繪著一個紐約的午夜,兩個人相親的故事,充滿畫面感的營造和在簡單的吟唱下奔湧的情感,讓這首粗糙的作品煥發獨特的動人光澤。
《Be Yourself》、《Facebook Story》幾首由他的朋友、朋友的母親所念的對白錄音、一些環境氛圍音樂構成的小間奏段落,在專輯中承接前後歌曲,營造出一種如電影般的場景感。
專輯中許多精巧的構思設計,讓《Blonde》異於普通的工業流水線音樂作品,呈現出細膩的質感,不落俗的旋律,耐人尋味的歌詞,讓整張專輯像一部起承轉合都精心打磨的作品,也讓其有著足夠的底蘊,支撐起“上個十年最佳專輯”這個沉甸甸的榮耀。
用最天真的口吻,去訴說著最殘忍的故事
在《Blonde》專輯的封面設計中,隱藏著一個Frank Ocean的巧思。雖然官方宣傳專輯名稱皆為《Blonde》,但封面上的標題文字卻寫著“blond”,缺了一個e,有人理解Blonde“是金髮女性,“blond”是金髮男性,而這樣在性別、性向上的模糊曖昧,也一直是Frank Ocean作品中的一個顯著標籤,也遊走在對大眾的“冒犯”與對自己的“保護”之間,讓作品引起了最廣泛的共鳴。
這張專輯曾宣佈取名為“Boys Don’t Cry”,最後該名字被用在了與專輯同步發行的雜誌上,一個“會哭泣的男孩”,似乎也是最貼合Frank Ocean作品氣質的描述。
熟悉他的人便知道,他的歌裡總是樂此不疲地敘寫著Cult邪典電影、古埃及女皇、紅色跑車這些男孩熱衷的意象,保持著那份少年的桀驁與浪漫,脆弱與渺小。
而黑人身份、性少數群體、乃至近期與自己的父親發生糾紛被告上法庭,這些纏繞著他的話題,讓他的人生似乎從出生就註定要承受著一些難以估計的重量。
然而這些攻擊沒有讓他長出帶刺的盔甲去抵禦,而是邊緣人群的成長經歷,讓他更敏銳地去記錄、審視身邊的人事物,以一份溫柔的力量將這些脆弱包裹和保護,化作一首首動人的歌,用最天真的口吻,去訴說著最殘忍的故事。
幾分鐘可以是諂媚旋律和俗套歌詞包裝而成的速食漢堡,也可以是精妙構思和深邃情感所構建的瀝血之作。而這其中的區別,想必可能便是Frank Ocean的作品,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一直被人反覆回味的原因所在。
Cover Image: FilmMagic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