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 STORY | 專訪 | 日本新銳藝術家丸山純奈(Junna Maruyama),用Pop Surrealism絢麗畫作消融憂鬱

“我理想中的世界,是無論男人女人,都應該獲得生而為人的尊重。”
1999年生於日本埼玉縣的丸山純奈(Junna Maruyama)是日本的新銳藝術家,擁有獨特筆觸的她擅長將色彩絢麗與暗黑憂鬱的氛圍融合在一起,讓她的作品不只是在日本,還迅速地在中國、台灣、美國等等地方都獲得關注。
丸山純奈的作品早期獲獎無數,令她成為日本新生代藝術家中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
23歲的丸山純奈師承日本藝術家高松和樹(Kazuki Takamatsu),他們的作品均帶有一股強烈的距離感,越是近距離觀看,越能感受到這些人物的孤獨。此外,丸山純奈和高松和樹同屬流行超現實(Pop Surrealism)風格的畫家,作品中充滿了神秘的人物與符號。
如此魔幻,丸山純奈在作品中呈現的其實是她現實中的憂鬱。
“在創作中,能和作品達到情感轉移般的同情共感是非常重要的。也許是天生比較敏感,我常常會因為看電影、書或聽音樂而感受到許多情緒。但我想這就是我的本性。”
用畫畫療癒悲傷
在生如夏花的年紀,丸山純奈的畫作色彩繽紛,上面還貼了許多可愛的小飾品。像是閃片、小珠子或鈕扣等等,整體上少女心十足。然而丸山純奈的作品中卻沒有少女的蓬勃與熱情。取而代之的,是這些少女心與色彩絢麗中,都藏著一股深憂。
丸山畫作上貼有許多小飾品。
畫中人物被美麗的花朵、蝴蝶,還有閃亮的寶石所圍繞,但它們碩大的瞳孔中卻填滿了空洞與沉默,猶如一口無止無盡的深淵,正對你說:“當你在凝望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著你。”
《蟲媒花 - 蒲公英》
丸山跟其他有過不愉快童年的孩子們一樣,對她來說那是一段難以言說,也難以忍受的經歷。經歷過家庭所帶來的痛苦,她坦言自己從來都不知道家庭溫暖為何物。
“對我來說,畫畫是一場尋找自我的旅程。這之中有療癒,也有苦難。我一開始作畫,並不是抱著想要拯救什麼人而去畫的。過去,我只想透過它來幫助我自己,希望創造一個出口給自己逃離。”
“我也是在之後才理解到,要幫助別人,首先我必須要建立好自己。這就像我們不能住在不穩固的房子裡一樣。對現在的我來說,我的軸心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變得堅固了,所以我也正在努力,盡可能地幫助到更多人。”
《蟲媒花 - 凜》
性別是流動的
丸山純奈要求自己每個月平均要畫出五張作品來。在她的作品中,幾乎都是以少女為主。但其實對丸山來說,這些人物的性別都是由它們自己去決定的。
“我創作的時候其實沒有思考關於性別的事情。這些人物雖然看起來很像女生,但其實它們也有可能是男生。這是由它們自己去決定的,我能決定的只有我自己的性別。”
“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個體,我們都應該要清楚了解能決定自己性別的只有自己,其他人都沒有干涉的權利。像我現在是女生,明天我可能是男生,這些都是我自己去決定的。”
丸山說自己目前很享受作為女性的身份,雖然有過許多因為自己的性別與年齡而被看輕的經驗,但她覺得這並不只是女性會遇到的問題。
“我並不只是想要從女性的角度發聲。我理想中的世界,是無論男人女人,都應該獲得生而為人的尊重。”
“近來大環境對性別的包容度越來越高,隨之也有各種名稱或稱呼方式也跟著湧現。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現象,但同時我也覺得我們沒有必要時時刻刻被這些稱呼方式束縛,最重要的是去尊重每一個人,而不是研發一個又一個新的詞彙而已。”
要真正達致兩性平等,是對所有人給予同等的尊重,而不僅僅只是研發新的稱謂,然後實際上在社會資源分配上、在工作環境與行政工作中,依然一成不變。
“要解決所有問題非常難,不只是在於性別而已。我們擁有許多差異,包括年齡的、地域的,我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成長背景,所以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各自不能逾越的界限或價值觀,對他們來說如果你強行逾越那就是強制了。考慮到有眾多差異,要大家達成共識是有難度的。”
“所以我覺得與其以增加分類或是更仔細地劃分類型,倒不如把每個人都當成平等的個體,給予同樣的尊重來的更重要。我覺得人的思想與形態是無窮無盡的,而語言是有限的,所以無法就現有的語言來分類所有的人。”
老靈魂與少女心的合體
年紀輕輕的丸山純奈體內像居住了一個老靈魂似的,能夠將世事看得如此透徹。也許是早年的經歷注定她與同年齡的年輕人擁有不一樣的心境,但丸山是成熟而不世俗的。她最難能可貴的,是她在經歷苦難之後依然保持純真的一顆心。
而這一份純真則幻化在她筆下的一隻小青蛙上。
丸山筆下的這只小青蛙叫做「平之助」(ぴょんすけ),它扮演的是「溫暖」的角色,像是太陽的溫暖、人體的溫暖一樣。它經常出現在畫中的各個角落,仔細看的話能看得出來,平之助和其他人物都不一樣,它平易近人,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如同吉祥物一般。
《夢見鳥》
“對我來說,平之助的存在就像是精靈或神這樣的存在那樣,在人需要的時候才會出現在你面前。但類似精靈或神,對人來說都是比較有距離感的,但是平之助則不一樣。它是和人類很靠近的溫和生物,即便它是隱形的。”
“家人、朋友、工作與家,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關係與存在,因為越明顯,所以我們越容易忘記它們的重要與稀有。在成長過程中,我並沒有獲得太多親情的溫暖,我想所以我才會把這一份對溫暖的渴望投射到平之助這個角色上。”
去年的9月份,丸山純奈在中國上海舉辦的個展《神迎》中,就把平之助從畫作中帶了出來,以實體的形象展示在人們的面前。大約兩米高的平之助佇立在水池中,更可愛的是水池內還投放了許多丸山經常貼到畫作上的小飾品,如閃片、珠子、鈕扣等等。
來觀展的觀眾也可以把自己收藏的小飾品帶來,投入水池中,以後這些飾品也會出現在丸山的作品中。看似簡單的小互動,卻能讓觀眾擁有更多參與感,好像真的在展覽上「交換」了什麼那樣,與創作者建立了一種無形卻十分溫柔的關係。
這也是丸山在作品中貼上小飾品的初衷。她本來就愛收集小飾品,把它們放進畫作中,是希望作品和觀眾之間能有個「連接點」。
“因為我的作品是存在在世界的另一邊的,它和人類生活的世界沒有交集。但我覺得這兩個世界是鏡像般的存在,所以我想讓它們盡可能地相互靠近。雖然觀眾無法穿越這面鏡子,但可以透過觸摸這些小飾品,感受到鏡子另一面的世界。我覺得這種距離感的呈現是非常重要的。”
丸山純奈從小就很喜歡收集東西,像是小石頭、陶片、玻璃、堅果、樹枝等等。
從音樂作品中獲取靈感
丸山純奈在畫作中深埋許多訊息,在眾多花海、蝴蝶與飾品中,細看還可以瞥見許多臉龐、眼睛和手。恰似神境般的奇幻世界讓人看得目眩神迷。問她一般上創作靈感源自哪裡時,丸山提到自己若沒有音樂相伴的話,幾乎就畫不出畫來。
《因果》
“也不是說完全不可能,就是我會很難進入狀態中,感覺顏色怎麼刷都刷不出來。這麼說好像有點不好意思,但很多人都跟我說過,我自小對顏色就有很獨特的見解。漸漸地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覺得這有點像是「聯覺」,就像有些人看到字母卻能感覺到顏色。在我的腦海中,我覺得聲音和顏色之間是有聯繫的。”
“但與其說這是一種特長,倒不如說它是一種獨特性。所以我是透過這樣的獨特性,來思考許多概念,或以此來理解世界和周遭的故事,並將這種感官體驗帶到創作中。音樂和聲音此時就發揮了它的作用,當然這是我很個人的感受,我想其他人可能很難理解。”
“我覺得音樂和藝術同樣都是能夠透過五官去感受的。雖然它們的類型、名稱不同,但是如果追溯下去,我覺得它們的起源都相同。而且我想它們最終要抵達的地點也都一樣,都是為了直達人心而已。”
延伸閱讀 ☛ 其他HER STORY的療癒故事
Cover Credit: Junna Maruyama Instagram
文 / 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