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用線條編織空間,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創作讓我可以填補靈魂深處的空白”

詩人北島曾寫過一首叫《生活》的詩,全詩只有一個字:網。
生活二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攤開來卻相當複雜。它像網一樣有許多縱橫交錯的情感、回憶與聯繫,它們相互交接、糾纏在一起,常常叫我們找不出起點在哪裡,但這就是生活的模樣。
在看到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作品時,不禁也讓人產生同樣的情緒——生活即是網。
“這些線條就像是鉛筆畫出的線條,有了這些線條,我不只是能在空中畫畫,更是在創造出一個空間。”塩田千春與棉線,不知道是誰開始牽引誰,但他們共同編織出的龐大藝術裝置,能包圍住親眼目睹的人,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溫度。
台北舉辦個展《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2021年5月1日起至8月29日,臺北市立美術館將帶來展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這將會是塩田千春藝術生涯以來規模最大型,且最完整的一次展覽。展覽集結了她創作25年來超過100件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大型藝術裝置、雕塑作品、行為藝術的表演記錄、攝影和手稿等等。
《顫動的靈魂》第一站始於2019年,日本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為塩田千春展開了為期4個月的個展。在開展不到一個月內,《顫動的靈魂》就打破了10萬人進場的紀錄。原定將會陸續在韓國、澳洲、印尼展開巡迴,卻因為疫情肆虐而中斷。有幸的是,台北站並不受影響,台灣民眾有機會親身到現場,欣賞塩田千春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
所謂獨一無二的,不只是這些作品都是塩田千春的原創,更是因為這些作品所展現的模樣和氛圍,都只有這個展覽空間能呈現出來。
每一次展覽都是全新的創作
這些藝術裝置龐大而複雜,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底是怎麼安裝上去的?要怎麼移動它們呢?”
作品《我希望……》 (I Hope...) 2021年在德國柏林國王畫廊(König Galerie)的展出。攝影:Sunhi Mang
塩田千春表示,雖然作品的名字相同,但她所有展覽中的藝術裝置,都是在展覽現場製作的。因為不同的展覽場所有不同的空間,所以每次展前她都會事先到場參觀,有了一個大概的草圖後,才會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實地創作。
“每次不同的空間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雖然這些藝術品採用的材料都相同,但不同的場所有不同的氛圍,所以每一次藝術裝置在各自的場所中,都是僅此一次的存在。”
《去向何方》(Where are we going? )2019年在日本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的展出。攝影:Sunhi Mang
《去向何方》(Where are we going?)2021年在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Museum)的展出。(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冠名)
自小立志當藝術家
塩田千春1972年生於日本大阪。自小在父母的工廠長大,她眼見父母的辛勞,也看見工廠的人們日復一日如機械般地工作。她當時就立志要當一名藝術家,要從事有創造性的工作。1992年,她升學就讀京都精華大學(Kyoto Seika University),主修油畫系。
但對從小熱愛畫畫的她來說,卻在此時遇到瓶頸。她覺得自己好像是為了畫而畫,失去了創作的樂趣。她還因此夢見自己變成一幅畫。
她想要做得更多,於是她開始走向行為藝術,找到了棉線,讓這些線牽引她,透過拉扯、纏繞,交織出立體的畫像來。
塩田千春曾用紅色的漆染在自己身上,將自己也化身成為一幅畫,成就了行為藝術作品《成為畫》(Becoming Painting, 1994)。攝影:Ben Stone
“畫畫是平面的藝術,但我所創作的藝術裝置是立體的藝術。透過這些線的運用,我可以把人環繞在其中。這些藝術裝置讓我可以更大程度地去運用空間,來製造氛圍。”
定居德國
1996年大學畢業之後,塩田搬到德國去定居生活。她與德國的氛圍相當契合,但同時也非常想念日本。可是當她回到日本之後,便理解到她必須遠離原鄉,留在德國維持異鄉人的身份,才能刺激自己繼續創作。否則,在日本,她跟其他人沒什麼不一樣。
也許是憑藉這份離散與鄉愁,造就了她作品中對生命、對回憶、對靈與肉主題的探討總是那麼地絲絲入扣。她以不同色系的棉線,千絲萬縷勾勒出來的是她對生命的體悟。
“我覺得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這些線條,會有交集、糾結或打結在一起,當然也會被剪斷。”
“(透過線條)我可以創作出一個嶄新的氛圍。它們是有機的,就像在編織腦袋中的神經線那樣,它們可以製造回憶。”
《不確定的旅程》(Uncertain Journey)2021年在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Museum)的展出。(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冠名)
《不確定的旅程》(Uncertain Journey)2019年在日本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的展出。攝影:Sunhi Mang
「不存在的存在」(Presence in Absence)
「回憶」一直都是塩田千春作品的核心主題之一。所以除了運用不同色系的棉線,她也經常蒐集被遺棄的舊物品,像是鞋子、鑰匙、行李箱等等。
“這些物象都充滿了回憶。即便看不到它們的主人,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它們感受到這些人的存在。”
對她來說,這些東西雖然都是被遺棄的,看似沒有安身之所。但在這之前,這些東西必定被誰擁有過。
“這是我作品的主題,「不存在的存在」(Presence in absence)。有次在德國,我去了柏林的一個跳蚤市場。我在那裡看到了一個舊的行李箱,我把它帶了回家。打開後發現裡頭有一張清單,上面寫滿了出門必須要帶上的東西。即便是我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誰,但透過這些物品,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存在。”
把生活所見所聞投入到創作中
邂逅舊行李箱的經驗,啟發她創作了《集聚——找尋目的地》。
她以象徵血緣與聯繫的紅線,懸空吊住400多個蒐集而來的舊行李箱。對她來說每一個行李箱都有主人,有目的地。無論他是旅人、移民或難民,我們都有自己需要追尋的人生旅途。
《集聚——找尋目的地》(Accumulation - Searching For The Destination)2021年在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Museum)的展出。(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冠名)
《集聚——找尋目的地》(Accumulation - Searching For The Destination)2014年在英國沃爾索新藝術畫廊(New Art Gallery Walsall)的展出。攝影:Jonathan Shaw
對許多藝術家來說,這樣的真實體驗十分可貴,有助於他們創作出真正撼動人心的作品。塩田千春的作品也是如此,她對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長期的觀察,然後消化成體會,最後呈現到作品中。
塩田的作品從平面畫到立體的藝術裝置,從雕塑品到行為藝術,都是視覺藝術。她的作品雖然不會發出聲音來,但有的也是啟發源自於聲音的元素。
2015年塩田的作品《在開始的時候……》(In The Begining Was... )運用了黑色的棉線和石頭營造出龐大的宇宙。黑色的線條象徵著抽象的夜空,石頭則象徵著宇宙周圍的星體。
《在開始的時候……》(In The Begining Was...)2015年在西班牙列伊達藝術與娛樂博物館藝術館(Fundació Sorigué, Lleida)的展出。(版權歸藝術與娛樂博物館藝術館Fundació Sorigué所有。)
在作品中使用石頭的靈感,啟發自某天塩田不經意聽到成群的石頭滑落的聲音。她覺得它們相互敲擊的聲音十分悅耳動聽,繼而衍生出了這個描繪宇宙之初的作品。她希望人們在參觀這個作品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自己正走在空曠無垠的宇宙中。
“我覺得人心跟聲音是連接在一起的。沒有聲音的話,我們的腦袋會太過安靜,我們可能會受不了而崩潰。我覺得人都會需要聲音,需要各種資訊的存在。”
德國人文歷史
此外,德國當地的人文歷史同樣給塩田帶來許多思考,尤其是90年代後的「柏林圍牆坍塌」事件。
1996年,塩田千春離開日本,到德國柏林生活。當時正值柏林圍牆坍塌後,人們沉浸在東德與西德統一的氣氛中。同時也因為東德人們的離開,使得東德留下了許多廢棄的房屋。
這些廢棄的房子雖然已經沒有人住了,但對塩田來說,看著人去樓空的景象讓她感受到,曾經有人在這裡生活過。
「柏林圍牆」事件深深地影響了塩田,於是她在2008年以柏林圍牆坍塌的歷史事件為題,創作出了作品《內與外》(Inside Outside)和《生命的足跡》(Traces of Life)。
作品《內與外》(Inside Outside)2021年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的展出。 攝影:SKD / Oliver Killig
作品《內與外》(Inside Outside)2021年在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Museum)的展出。(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冠名)
《生命的足跡》(Traces of Life, 2008)塩田千春收集舊鞋子後,把它們佈置在德國柏林一座廢棄的大樓上,表現出過去曾經有過的存在。攝影:Sunhi Mang
塩田千春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收集廢棄的舊窗戶。對她而言,這每一扇窗戶都意味著人的眼睛。她把它們排列成內外兩對面的姿態。她想表示的是,《內與外》到底誰在裡面,誰在外面這樣的問題,完全取決於你身在的角度。
她在接受彭博社採訪的時候就曾經針對作品《內與外》說道:“我在想,對當時住在東德和西德,使用過這些窗戶的人們來說,他們有什麼感受?明明身處在同樣的國家,使用相同的語言,卻被分割長達30年的時光。柏林圍牆不只是在實際上分割了東西兩德的人們,這道圍牆同時也是建立在人心頭上的。”
然而再真實的人文歷史,也許都不及塩田千春自己的人生體驗,對她更有切膚的感受。
癌症復發也堅持辦展
2017年,塩田千春剛接到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的展覽邀約,隔天就得知自己12年前曾罹患的癌症復發的消息。她一邊進行癌症治療,一邊準備森美術館的個人展覽。她在過去接受訪問的時候,曾表示2019年展出的《顫動的靈魂》,是圍繞著自己「光是活下來就要耗盡力氣了」的核心主題下進行的創作。
作品《外在化的身體》(Out Of My Body),2021年在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Museum)的展出。(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冠名)
作品《外在化的身體》(Out Of My Body),2019年在日本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的展出。攝影:Sunhi Mang
塩田透過紅色的網,和沒有連接的手腳雕塑品,闡述了自己抗癌治療的經歷,就像是身體一點一點正在碎掉的感覺。該作品於2019年在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展出。攝影:Sunhi Mang
最後,當被問到,為什麼面臨癌症復發,連活下來都需要費盡那麼多力氣的時候,她還想要繼續創作呢?為此,塩田這麼回答:“因為我感覺到我的靈魂深處有個空白,當我創作時,我感覺自己可以去填補這些空白。我需要這件事情,我需要我的藝術出現在我的人生裡。我的藝術讓我擁有更接近心靈層面的生活,這讓我感到非常快樂。”
活下去,維持生命的延續是很重要的事情。對大部分人來說,為了活下去,很多非求生層面的需求都是可以捨棄的。但也許對塩田千春來說,讓她堅持不懈努力活下去的動力之一,正是這一份看似非求生層面的需求——她對創作,對藝術的渴求。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藝術展覽
Cover Image:chiharu-shiota.com
文 / 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