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吳獻 Osean 解密最新 EP《SUNDIAL II》那些少有人知的事

24歲的你,描繪的未來是清晰還是混沌?對於10月份剛發行第二張EP《Sundial II》的流行樂壇新星吳獻Osean而言,他已在音樂之路上堅定不移地向前邁進。
身處資訊發達的世界,創意是創作的唯一門檻
延續去年發行的EP《Sundial》之名,《Sundial II》中收錄的六首曲目,完整了吳獻用12分法的日晷意象,來紀錄生活領悟的概念。不同於前張作品積極展現旺盛的音樂野心,《Sundial II》所呈現的,是他在經歷靈感枯竭時期後,一段自我歸零的過程。
向來一手包辦詞曲、編曲和錄音的吳獻從2018年開始寫歌,隔年就推出第一張個人EP,他坦言自己個性龜毛,一段旋律總會在反覆思索後配置出幾十種組合去實驗,最終才擷取滿意的片段收錄。他認為,如今想從事音樂創作,昂貴的錄音器材和空間已非必要條件,「具備創意是最重要的,只要有想法,所有學習和製作相關問題,都能在網路上找到解答。」他表示。吳獻平日慣用的DAW(數位音樂工作站軟體)Logic Pro 是自學而來,他目前為止的所有作品進入混音階段前,幾乎都在自己房間完成。吳獻與我們分享了《Sundial II》EP六首歌曲的創作故事,一起來探索他的內心世界。
解密《Sundial II》專輯那些少有人知的事
從專輯封面視覺開始,吳獻便用如同嬰兒在母親腹中的人物姿態詮釋歸零意象,象徵休息過後的他,在心靈、技術等各層面都更加茁壯。第一首〈溫床〉是吳獻苦於沒有創作靈感時,硬逼自己寫出來的旋律。對他而言,〈溫床〉是個里程碑,最初他希望《Sundial》是完整收錄12首歌的一張專輯,然而創作到該曲之際,他開始認知創作不應只是強迫自己有產出,而是把更多意識放在每個當下的真實感受,於是他讓自己停下來,開始調息、花更多時間思考,也花更多時間去聆聽他人的音樂。結束調整期後,他決定將這首記錄自己面對枯竭和變動的作品精修,再次收錄進專輯;也因為心境與先前有著極大轉變,吳獻的日晷一分為二,創作〈溫床〉的內心轉捩,成為《Sundial II》的起點。
帶有日本味的曲名〈小林綠〉,取材自村上春樹在小說《挪威的森林》中的角色,吳獻讓自己化身小林綠,喚起內心最陰柔的層面,詮釋一段瘋狂不羈、沒有底線且不求回報的愛戀。創作時,吳獻腦中畫面是人物乘坐復古旋轉木馬不斷迴繞,因此在旋律上,他選擇穩定的loop,並刻意用合成器把聲音做得有些走調來營造時空感,再找來Everydaze 彈奏吉他,在電子音樂之外加入人味。此外,在第二次副歌背景,他運用一把破音的吉他配合overdrive 效果器,來彈奏一段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曲目〈路小雨〉的取樣做情緒堆疊,因為他認為周杰倫所創作的旋律,是當代的共同記憶,也是重要的文化脈絡。
專輯第三首歌〈Greenhouse〉,吳獻把地球誕生的第零秒、火山爆發到生命出現的瞬間濃縮成不到二分鐘的曲目,節奏由慢轉快,進入高亢再逐漸趨緩,這是他腦內的人造地球。這裡像個溫室,裡頭充滿各種花朵,都說溫室裡的花朵是被過度保護的嬌弱樣態,但吳獻自覺埋首創作的自己,就像被音符溫室悉心呵護的花朵,在充滿歸屬感的彼方,他可以無所顧忌地展現所有快樂與脆弱,期盼你也能從他的音樂中感受到身處舒適圈內的悠然自適。
接下來的〈A Letter From The Pale Blue Dot〉,曲名乍看之下,像是地球人給未知宇宙捎去的一封美麗書信,而裡頭貨真價實的,是吳獻對外婆的愛,以及給自己曾經歷的傷痛,一個重新療癒的機會。1977年,NASA發射了一艘名為〈航海家1號〉的無人外太陽系太空探測器,上面載著一張銅質磁碟唱片,收錄了55種人類語言的問候語、多首音樂和圖片等文物。〈航海家1號〉準備飛出太陽系前,拍攝了一系列照片,其中,地球就像個倚靠在太陽旁邊的小藍灰點。「這個概念很浪漫,好像就算人類滅絕後,這個探測船還會在宇宙繼續漂泊,乘載人類意志到處旅行。」
吳獻接著說道,「我覺得我們也很像長輩發射出的探測船,雖然他們不知道我們會往哪裡飛,但他們知道我們在前進。」〈A Letter From The Pale Blue Dot〉其實是吳獻用外婆角度寫給自己的歌,在旋律上,吳獻想呼應浩瀚宇宙的命題,因此把reverb(殘響)推得很大,唯獨唱到「小心翼翼讓你靠在我肩膀,甚至不再改變姿勢,你就睡一下下。」他把reverb 全部收乾,營造出彷彿唇齒輕吐的話語那般突然真空的情緒張力,就像有人在耳畔哄自己安心入眠,對幼年的吳獻來說,那個人正是他的外婆。
〈懶得進化〉歌名靈感,源自於導演畢贛在電影《路邊野餐》預告片中的詩,因為對這四個字太有感應,吳獻用自己解讀的字面含義大力遊說,終於說服好友The Crane 共同譜寫,力倡在追求卓越成功的表象背後,不該被遺忘的優雅內在。
〈Intro〉是專輯最後一首歌,也是作品〈我們只在地球住幾晚〉的重新編曲。呼應吳獻的歸零,他把原本的電子樂器去除,用低音提琴、木吉他、風琴和鋼琴取代,呈現反樸歸真的簡單樣貌。12點是一天的結束,也是一天的開始,完結了《Sundial》日晷系列12首歌,拭目以待他續寫下個嶄新篇章。
所有毫不費力,都是刻意練習
聊新專輯的過程,不時感受到吳獻是極度有意識在讓自己進步的人。他對生活隨時保持高度自覺,也常思考自己言行舉止背後的動機根源,最重要的是,他給予自己的作品全然信任,「這樣的心態讓我變得非常穩定,」他表示,「年齡從來就不該成為作品水準的框架,唯一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有人剛聽完一線巨星的歌,下首輪到你的作品了,二者製作程度落差會不會大到人家直接把你的歌跳掉。」
問起他的日常,他說自己非常喜歡規劃時間,比方幾點到幾點寫歌詞,幾點到幾點寫旋律,甚至用番茄鐘規範自己工作進度。他的讀書時光尤其充滿儀式感,配合閱讀主題,他會選定類似的電影配樂作品邊放著聽,讓自己用主人翁視角全然專注沉浸其中,雖然會耗費極大能量,但對內容豐足的吸收程度讓他深感值得。練筆也是他的嗜好,每晚做完音樂凌晨一、二點,他會移動到另一張桌子開始拿筆寫字,每天隨機尋找一個詞彙來寫短文詩詞,時間一久,他不再需要枯等靈感敲門,因為這些累積都成為他的創作源泉。
休息期間,吳獻最大的獲得,是學會提高自己對於他人和外界的好奇心。過去的他很難把信任交付外界,也因此多數決策都是來自自己的思考,然而經驗值累積得不夠的情況下,其實會有盲點,這也間接影響了他的創作。於是他拿起底片相機,因為不若手機拍照那樣隨手就能拍個上百張,他用有限的底片數,把目光焦點從自己轉移到鏡頭下的人,試圖捕捉對方的舉手投足所代表的情緒,也嘗試找尋對方眼中美的樣貌。這樣的換位思考讓他內心長久感受的孤獨煙消雲散,原來窗外天藍一直都在,只需要你將簾幕拉開。
我想要「???」來唱〈小林綠〉
2021年接近尾聲,接下來的吳獻籌劃在live house 舉辦專場,屆時將能把歌曲中的視覺意象更完整地跟喜愛他的樂迷分享,另外他也偷偷表示,希望〈小林綠〉有rapper來唱。心中有適合的人選嗎?快向吳獻許願吧。
Cover Credit:好多音樂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值得一聽的樂壇新聲音
文 / Adriana Liao
自由編輯、譯者,信仰文字的力量。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