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迷最掛念的夢中人桃樂絲——緬懷小紅莓與1990年代

紅極一時的90年代愛爾蘭搖滾樂團,小紅莓樂隊(The Cranberries)的主唱兼詞曲包辦者桃樂絲(Dolores O'Riordan),一直都是樂團的靈魂人物。然而她卻於2018年1月15日,在倫敦驟然離世,終年46歲。
桃樂絲逝世的消息太突然,如同人們還來不及反應,就匆匆落幕的1990年代。但無論這消息有多悲傷,人們的日子還是照樣過,1990年代還是會繼續離現在越來越遠。只是有些事情可能經歲月怎麼流轉都不會變。
迎來嶄新的2021年,是桃樂絲逝世的第三年。她和小紅莓樂隊在1994年推出的經典作品〈Zombie〉也跟著刷下10億次的點擊率。桃樂絲與90年代已無法挽回,但也許這就是樂迷們,表達永遠緬懷這位搖滾繆斯的方式。
〈Zombie〉是小紅莓的代表作,無論是90年代,還是現在,說起小紅莓必然會提到它。〈Zombie〉在YouTube上的點擊率去年4月份就突破了10億的流量,至今還在增長中。這讓樂隊成員,包括吉他手諾爾(Noel Hogan)、貝斯手麥克(Mike Hogan)以及鼓手勞勒(Fergal Lawler)感到非常驚訝。
他們表示確實在推出〈Zombie〉的當下,可以感受到它為世界帶來的影響和力量。只是他們沒有想到在快要過去30年後的今天,這股力量依然存在,如此雋永。
然而這首小紅莓的經典作品,其實差一點就無法推出市面。
Zombie(1994)- They’re still fighting
這首由桃樂絲親自作詞作曲的〈Zombie〉是為了1993年,愛爾蘭共和軍(IRA)在英國沃靈頓引發炸彈案(Warrington Bombing),造成兩名孩子身亡的事故而寫的。歌詞中也提到了愛爾蘭人1916年的復活節起義(1916 Easter Rising),譴責過去到現在一直都在發生的戰爭與鬥爭。
“in your head they are fighting/With their tanks, and their bombs”桃樂絲寫出了政權鬥爭的醜陋,寫出霸權的砲彈下被草菅的人命。雖然單一事件已經過去了,但這首作品依然歷久彌新,在這依舊紛爭不斷的時代中,哼唱出人們的心聲。
然而根據小紅莓前經紀人亞綸(Allen Kovac)透露,當時的唱片公司曾經嘗試阻止他們發表這首作品,甚至還願意提供更高的報酬,大約1百萬美元,希望桃樂絲能為他們創作其他作品。但都被桃樂絲拒絕了,她說自己的樂團不可以一直唱著“我愛你,你愛我”的情歌,必須要說一些愛爾蘭正在發生的事情。
除了〈Zombie〉之外,小紅莓在華人地區最家喻戶曉的作品,莫過於是被王菲翻唱成〈夢中人〉的〈Dreams〉。
Dreams(1992) - You have my heart so don’t hurt me
〈Dreams〉是小紅莓樂隊的第一首單曲,在1992年推出。桃樂絲曾經透露,這首歌寫的正是自己在愛爾蘭的初戀故事。”It’s about feeling really in love for the first time.”(這是你第一次感受到深陷愛河的感覺。)
小紅莓作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樂團之一,以桃樂絲高昂獨特且空靈的愛爾蘭花腔嗓音,還有她獨樹一格的服裝造型,曾在中文樂壇掀起一陣女歌手模仿的風潮,其中影響最為深厚的就是天后王菲。
掀起中文樂壇模仿潮 天后們的相輔相成
1994年王菲為電影《重慶森林》演唱主題曲的〈夢中人〉,就是翻唱自小紅莓的〈Dreams〉,而在王菲的重新演繹下,〈夢中人〉成為了電影的點睛之作,更是諸多難以忘懷的經典電影歌曲之一。
早期的王菲在唱腔與造型上都借鏡了桃樂絲,一頭頭髮顯得乾脆俏麗。而王菲翻唱〈夢中人〉只是一個開始,在接下去的作品如〈開到荼蘼〉、〈悶〉等等都可以看到王菲延續桃樂絲的唱腔,再發展成自己清新、慵懶,有宿命感的演唱方式,有別於主流的形象,叫人耳目一新。在網絡上更有人評價“如果沒有桃樂絲,就沒有現在的王菲。”
也有賴於王菲對桃樂絲的借鏡,讓小紅莓樂隊迅速地在華人地區提高了知名度。一首〈夢中人〉唱遍大街小巷,更讓王菲獲得了當年香港的《十大勁歌金曲獎》。
除了王菲,台灣搖滾女將范曉萱也是桃樂絲的粉絲。范曉萱早期出道時,在節目上模仿桃樂絲演唱小紅莓的作品〈Ode to My Family〉。此外,范曉萱的〈Darling〉,從MV到造型,再到唱腔都能看見桃樂絲的影子。
遭熟人性侵4年之久 桃樂絲在音樂中尋求解脫
桃樂絲生於1971年,自小生活在愛爾蘭利默里克(Limerick)的小農村內,跟著愛聽民謠的父親和教會學音樂。她自小就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然而在2013年她揭露自己曾經在8歲那一年,被一個相熟的長輩性侵,長達4年之久。這段經歷讓她相當受傷、羞愧甚至自責,並且一直深藏在心底,不敢告訴任何人。她還因此患上了厭食症與憂鬱症。
但所幸還有音樂陪伴著她。桃樂絲天生一把美好的嗓音,她曾經表示在小學的時候,只要她開口唱歌,課室內的大家都會安靜下來聆聽。她在1990年參加了一個樂團的主唱甄選面試,那個樂團就是小紅莓樂隊的前身,The Cranberry Saw Us。 當時才19歲的桃樂絲唱完一首歌之後,團員們就決定要錄取她。而那首歌就是小紅莓樂隊經典作品之一的〈Linger〉。
Linger(1993) - If you, if you could return
成員們回憶起初見桃樂絲,她就是個害羞、不多話的孩子。鼓手勞勒記得,那是一個星期天下午,桃樂絲帶著鍵盤前來面試。她唱了幾首歌,但因器材不足,他們聽不清楚歌聲。於是勞勒把只有旋律的〈Linger〉錄音帶交給她,請她下個星期再回來面試。
一個星期後,桃樂絲帶著自己寫的歌詞和旋律回來,還跟著樂團一起演唱。他們就知道桃樂絲就是他們心目中的主唱人選了。
作為最晚加入小紅莓的成員,桃樂絲卻成了團隊的靈魂人物。1990年她加入後,樂團從The Cranberry Saw Us,改名為The Cranberries,小紅莓樂隊重新出發。
〈Linger〉作為桃樂絲19歲的作品,前奏伴隨輕盈的吉他伴奏,與她溫柔的低哼,宛如清風一般,叫人願意靜靜聆聽這少女訴說失去愛人的故事。這首作品在當時獲得專業樂評一致好評,1993年更是與〈Dreams〉等作品收錄在小紅莓的首張專輯《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這張專輯在英國、美國大賣,全球銷售量高達700萬張,小紅莓樂隊正式成為90年代全球搖滾樂黃金期的著名團體之一。
1994年,小紅莓趁勢推出他們的第二張專輯《No Need to Argue》,這也是他們銷量最高的一張專輯,在全球總共賣出了1700萬張,而也是在這張專輯內,收錄了他們最家喻戶曉的作品〈Zombie〉。
然而成名後桃樂絲卻面對極大的壓力與負擔,20來歲就成名,使得她童年時期的厭食症與憂鬱症復發了,並且這些負面情緒比起小時候還要來得更複雜、更難以招架。她一邊忙著在美國進行巡迴演唱會,一邊徘徊在飲食失調與壓力的邊緣。她整個人消瘦了不少,非常需要休息。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即便有如此多經典作品,成軍快30年的小紅莓其實只推出了8張專輯。
伴隨著90年代的落幕,小紅莓也陸續經歷休團、復出與桃樂絲單飛等等,熱潮已經不如從前,但依然收穫了大批忠實粉絲。為了回饋粉絲多年來的陪伴,小紅莓在2017年推出第7張專輯《Something Else》,把90年代的回憶帶了回來。
專輯中收錄了13首作品,但只有3首是新作。另外10首作品,都是重新演繹小紅莓早期的經典作品。以不插電編曲的方式重新詮釋這些歌曲,讓老歌迷們可以回味經典作品,回味逝去了的90年代。
新專輯的封面也是復刻了他們1994年的專輯《No Need To Argue》,對這張他們視為最成功的一張專輯的致敬,也是小紅莓給陪伴他們多年的老歌迷們的一份禮物。
伴隨著桃樂絲的意外驟逝,樂團成員們表示小紅莓樂隊也來到了盡頭。他們在2019年4月份發行了與桃樂絲生前錄製好的音樂作品,作為小紅莓樂隊的最後篇章。第八張,也是最後一張專輯《In The End》。
桃樂絲與1990年代已經落幕了,但她留下來的作品和影響是無可取代的。即便有優秀的模仿與復刻,都取代不了桃樂絲經歷人生風霜後作出的詞曲與演出。她唱出人道關懷、鄉土文化,更探入個人內心,陪伴許多文藝青年走過青春期。
也許就如她19歲那年寫在〈Linger〉裡面的歌詞,“if you, if you could return”對許多歌迷來說,他們心目中等待能回來的繆斯,不是任何人的復刻,一直都是你,桃樂絲。
Cover Image:Independent News and Media/Getty Images
文/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