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Radiohead一樣屹立不倒30年的音樂人

是什麼原因讓一支樂團屹立不倒?
比如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在90年代接觸他們的音樂時,基本上他們跟當時的年輕樂團如Oasis或Blur一樣健朗、意氣風發;還有Neil Young,90年代他的專輯發行的速度和銷量,也是完全不遜於年輕樂團,不時與年輕樂團同台較勁,還與Pearl Jam合作了《Mirror Ball》(玻璃球,1995)專輯;以及當時被貼上「鹹魚翻身」的Eric Clapton,一首〈Tears In Heaven〉(天堂淚)和不插電專輯,把他重新又帶回事業的高峰,也證明後浪無法動搖吉他之神的地位。他們不僅沒有任何疲態,繼續馬不停蹄的巡演,賣出的票還可能遠遠超過年輕樂團!
終於,那些80年代的樂團,也進入30大關,可惜的是,大將如R.E.M.,先鋒如Sonic Youth,都逃不過解散的厄運,反倒是活躍於地下圈子的Nick Cave,帶著他的壞種樂團(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瀟瀟灑灑衝上主流,衝上排行榜,邁入30週年,再踏入40週年,奠定一哥的地位。而90年代的樂團,只有電台司令(Radiohead)能夠繼續引領風騷,當年百花齊放,數之不盡的新生樂團,都成了過眼雲煙。
主流以外,其實還有奇蹟發生,一些樂團經歷了近30年的跌宕起伏,或一步一腳印慢慢積累成績,展現頑強的生命力。
Low:讓Sadcore慢慢被接受
Low / Photo Credit: Nathan Keay
想像一下,如果你第一次聽Low,是他們剛出道的專輯《I Could Live in Hope》(1994),你會有什麼反應呢?那時期撞擊眾人心靈的歌曲,應該是Nirvana的絕響:〈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那是對空曠沙漠無能為力的嘶喊,或者是在枯井裡確認自己的迴聲。
《I Could Live in Hope》骨子裡一樣,表面上卻是鏡子的另一面,完全反過來的東西。專輯裡邊最長,接近10分鐘的作品〈Lullaby〉,靜得猶如夜半歌聲,就像一直把你拉進深不見底的深淵,一直地拉,一直地拉,每扯一下你都以為到底部了,可是沒有。
怎麼回事?應該就是最初聽Low時候的問號。不過這就是後搖(post-rock)!我們聽到Low的時候已經差不多進入21世紀。又過了一些年,我們才知道錯了,不是說他們不是後搖,而是我們誤解了後搖的定位。Low更貼切的標籤是悲核(Sadcore),那是一個緊守邊緣,慢慢變成被接受、認同的獨立音樂的類型。
顧名思義,Low出道的時候是Nirvana與車庫搖滾的反面/對立面,作品是完全反爆發的,現場表演時聲量低得甚至只有前面一些觀眾可以聽到他們。卻沒有想到,出道10年之後,他們卻與Sub Pop簽下唱片合約,與Nirvana成了隔代的同門。
Low始終自強不息,去年的作品《Hey What》成功從對立面走出來,跨入現實,專輯被多家媒體雜誌推為年度最佳專輯,Low也被列入當今實力最強的樂團之一。
Stereolab:對舊式電子合成器情有獨鍾
Stereolab / Photo Credit: Associated London Management
你可以說Stereolab生逢其時,成為最早期被貼上post-rock的樂團,但從來都不一帆風順。雖然受到Sonic Youth等的賞識,剛出道不久就不斷被音樂節邀約,可惜的是,面對龐大的聽眾,他們沒有遇上多少知音。
對比當時另類音樂的喧囂與悲憫,塗抹著世紀末的色彩,Stereolab的音樂顯得過於節慶、樂天,彷彿已經預知,無需恐慌,我們將輕而易舉地跨過千禧年。
然而,進入千禧年不久,團員Mary Hansen在倫敦車禍意外逝世,這悲劇與他們的作品非常的不搭調。他們經歷了團員的變動,一時也適應不過來,直到解散前的專輯《Chemical Chords》(2008),總是叫人患得患失。
原以為Stereolab會從此進入歷史,可是他們的歌曲仍偶爾被提及,被聽見,而且漸漸「變得」簡單易懂,這樣無重量、輕快的音樂,那麼地容易被接受,其實根本不需要更多的解釋。外加他們一直以來對舊式電子合成器(analog synthesizer)情有獨鍾,進入數位時代,這些聲音更叫人感到溫馨。
2019年他們宣布重組展開巡演,並且加入Warp Records的大家庭,過去的專輯都「加料」再版(Expanded and Remastered),重新建立聽眾群,翻開新的一頁。
Cat Power:遊走在翻唱和原創之間
在出道約10年之後,Cat Power才遇到第一個巔峰。那時候她的現場演出叫好叫座,世界巡演了好幾圈。當時她在台上隨心地唱著,歌曲緩慢自憐,曲風偏向小眾,另類民歌、搖滾、鄉謠,包裝著冷門的藍調、福音(Gospel)等等,樂團的表演也隨性鬆垮,不過她有氣無力的唱腔深深觸動了聽眾。
Cat Power首兩張專輯《Dear Sir》 (1995) 與《Myra Lee》(1996),都是來自1994年同一天的錄音成品,而且是在一個隔間,臨時湊合的錄音室。然而,接著她與鬥牛士(Matador)廠牌簽約,一方面擁有財務的餘裕,另一方面日漸提升的知名度,卻擾亂了她原本只想到處流浪的生活。
Chan Marshall(Cat Power是她的藝名)的健康終於提出抗議,她取消巡演,更因為稅務問題而宣告破產。為了面子,不想唱片公司會認為她將帶著專輯的製作費捲款而逃,她決定領出養老金,自資製作專輯,然而多樣事故導致她失去自信心,專輯製作擱置數年,期間出版了翻唱歌曲專輯《Jukebox》(2008),全新創作專輯《Sun》距離上一張全新歌曲專輯《The Greatest》(2006)長達6年才出版。
這也決定了接下來的專輯出版的步伐,《Wanderer》(2018)也是相隔了6年,而且先是遭到Matador退貨,要求重新製作,結果她選擇交由骨牌(Domino),英國獨立廠牌出版。《Wanderer》幾乎完全是由Cat Power一手打造,被一致公認為年度最佳專輯。直到不久前,她出版了《Covers》(2022),顧名思義,又是翻唱專輯。這似乎是告訴大家,原創專輯還得再等上幾年。
Cover Credit:Low / Nathan Keay
喜歡獨立音樂?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Dream Pop樂團
文 / 吳利光
全職移山的文化愚公,虛度時日的聲藝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