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雜誌《VERSE》推出Podcast聲音內容,首月即強攻排行榜十大,他是怎麼做到的?

文化媒體《VERSE》在紙本不被看好的數位時代,依然成功打造紙本雜誌市場。《VERSE》關注各種文化議題與現象,著重於與讀者一起思考新的理念與價值觀,憑藉著明確的定位與獨特的美學風格,擄獲了一眾讀者的芳心。
《VERSE》除了是一本雜誌之外,更是一個跨界的文化平台,曾舉辦多項論壇、讀書會等等活動。雜誌社長張鐵志曾經表示,他希望《VERSE》不只是一本靜態的雜誌,而是可以打破同溫層,讓不同領域、不同文化之間也能跨界交流。
而說到跨界,《VERSE》今年也開始走進聲音內容的世界,進軍Podcast行列。
社長張鐵志。
由《VERSE》和台灣汽車產業LEXUS聯名的首個Podcast節目《MY WAY》在今年5月份誕生。《MY WAY》節目由社長張鐵志主持,邀請台灣不同領域的文化創造者前來暢談各種話題、理念與生命的故事。
在誕生首月,《MY WAY》就登上了Apple Podcast總排行榜上的第六名,更成為了榜上「社會文化類」節目的第一名。
張鐵志在國外留學期間就有收聽Podcast的習慣,在台灣算是非常早期的Podcast聽眾。而《MY WAY》也不是張鐵志首次製作的Podcast節目了。
“我在2017年的時候,就曾經做過一個Podcast節目,當時是跟《數位時代》合作。我們做了一個關於書的節目,每一集節目訪問一個人,其中的書都是關於商業、科技的。我一直都覺得Podcast這樣的形式,應該很適合在台灣推廣,過去在國外很流行,在中國也有不同的Podcast平台。但是在台灣,2020年之前都沒有太多的Podcast出現,我當時就很看好它的潛力。”
“我們現在正在籌備一個全新的聲音雜誌,我們希望把《VERSE》做成一個有聲的Podcast。裡面會有採訪、報導,我們希望它是一個新的形式來呈現,而不只是一對一的採訪。我們想要在一個節目裡面融合不同的報導素材,希望能在9月推出。”
《VERSE》對於進入聲音市場的準備與觀察非常充足,在今年初,他們還曾以主題「歡迎來到聲音的自由年代」,採訪過各大廣播與Podcast的經營者與主持人,談論各種有關聲音內容的創作故事。
《VERSE》雜誌對聲音內容的觀察。
“我覺得現在的媒體,內容已經不是以視覺為主了,在國外Podcast都火那麼多年了。現在進入台灣市場,可能是因為疫情的緣故,讓很多人開始發現到Podcast,或者是開始製作Podcast的內容。我想它是很自然而然地進入我們的生活中。雖然一開始大家都有在討論,Podcast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一時的泡沫?但我覺得Podcast反而會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媒介,就像YouTube一樣。”
從《VERSE》走到VOICE,堅持做深度文化內容
進軍Podcast界的《MY WAY》可以說是《VERSE》價值觀上的延伸。《MY WAY》的節目內容與《VERSE》雜誌同樣,涵蓋非常廣闊的話題,包括音樂、電影、科技、表演藝術、旅遊、時尚、設計等等。若是要用一個大主題來概括它們,那麼應該就是張鐵志長久以來關注的核心主題——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是關於我們的價值,所以我覺得文化是最根本的,文化也是最有創造力的。因為當我們說作家、藝術家,其實他們就是在創造自己的文化,從自己的身上創造出新的東西。”
張鐵志從《號外》到《報導者》再到《新活水》,走遍中文媒體圈。他摒棄碎片式資訊,轉以深度報導的內容,探討各個地區、領域不同的文化面貌。他希望能夠以這樣的心志,完成一本自己理想中的紙本雜誌,於是在2020年誕生了文化媒體《VERSE》。
“當我們說作家、藝術家,其實他們就是在創造自己的文化,從自己的身上創造出新的東西。”
“所以我相信來到《MY WAY》的聽眾,也是跟來到《VERSE》的讀者一樣,我們的聽眾都是非常Diverse(多元的)。我相信聽《MY WAY》的人,都是對新的事物感到好奇的人。我們本來就是要挖掘新的文化議題、生活趨勢以及商業的走向,這是我們邀請訪談對象的原則。他們都是一些創造新價值的人。”
紙本內容 VS 聲音內容
《MY WAY》和《VERSE》兩者繼承了同樣的文化探討核心,雖然主題相近,但紙本內容和聲音內容的製作,在呈現上還是有所不同。
“兩者的製作方式差距很大,因為《VERSE》本身是一個很重視視覺的媒體,所以我們的設計和攝影都非常優秀。以雜誌來說,它可以變幻很多的形式,同樣的專題,在雜誌的排版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呈現。但是在聲音上我們就要改變製作的方式。”
“現在台灣的聲音內容,大家都是以訪談為主,包括我們《MY WAY》也是。所以在往後新的節目上,我們希望它不只是一對一的訪談,我們可能一集會訪談很多人,或是融合現場的報導。我想它不是只在錄音室裡面,它的內容可以更複雜,當然不會像是雜誌那樣複雜。”
《VERSE》雜誌相當重視視覺美學。
在談到,面對兩種製作手法差距這麼大的內容,團隊要如何兼顧文字與聲音創作,都能產出高品質內容時,張鐵志認為,要做出好看的內容,歸根究底就是要認真。
“我們不想要走任何捷徑,不想要做任何只想到方便的事情,所以要做就要做最好。比如,《MY WAY》的logo,設計團隊就花了很大的力氣。很多人都說光是這個logo就已經贏了很多Podcast,我們真的調整了很多次。”
《MY WAY》Podcast節目Logo
“所以無論是內容或形象,我們都希望創造一些新的東西。雜誌《VERSE》本身也同樣,我們投入非常多的資源在製作內容上,去實地採訪。我想就是這樣對做好內容,做創新內容的commitment(投入),讓我們的媒體能夠交出好的作品。”
Podcast的未來
很多人覺得Podcast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它在耳聽市場會不是只是短暫地流行一段時間呢?作為一名資深媒體人,在經歷了不同的媒體時代,張鐵志卻依然看好Podcast的發展。
“雖然聲音內容沒有視覺的部分,但是它卻能讓讀者感受到受訪者的聲音情緒。因為雜誌始終隔了一層,讀者可能是透過文字或者照片看到受訪者,無法真實地感受到這個受訪者的存在。聲音雜誌的內容就可以讓我們的讀者,聽到受訪者原汁原味的聲音。”
總結來說,文字與聲音,可以說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種內容創作。但實際上它們只是用各自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有時候它們的界限也並非那麼清楚,更多時候這些不同的媒介之間,更像是相互交匯的關係。這樣才能成就更豐富的內容,建立更豐富的媒體生態。
“這個也是我們一直都在思考的事情,我們也希望可以讓文字內容和聲音內容做到相互交匯。比如在《MY WAY》的聲音內容,我們會整理成文字內容,放到網路上。或者在文章的內容中,我們會提供聲音內容的hyperlink,方便讀者點擊。”
“例如,我們在八月份的時候做了一個‘寫時代的歌’的雜誌專題,在《MY WAY》那邊我們剛好這兩個月都有在邀請一些音樂人上來聊天,有些人物和雜誌專題部分有重疊的,所以我們在網路的部分,給讀者提供相關的Podcast連結。這樣讓聲音內容和文字內容可以有interconnect的關係,讓它們更豐富。”
Cover Image: VERSE
延伸閱讀:
文 / 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