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藝術 | 美國聾人聲音藝術家 Christine Sun Kim——尋找聲音之旅

要成為一名聲音藝術家,有什麼必備的條件呢?最基本的可能是要懂得分辨聲音的大小、好壞,所以聲音藝術家最首要的就是能夠聽見聲音……又或者說,真是如此?
“我的創作不是為了發覺新的聲音,或是打破人們現有的聆聽方式。可以說,我的聲音藝術作品都只是在展現我的好奇心。”美籍韓裔Christine Sun Kim是一個聾人聲音藝術家。聽不到聲音的人,到底要怎麼當一名聲音藝術家?對Christine來說,聲音不只是聽見的,也是可以透過視覺、觸覺去感受。
“作為一個聾人,生活在這個充滿各種聲音的世界上,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旅居國外的遊客,盲目地跟從這個聲音世界中的規則、習俗,從來沒有質疑過它們的存在。”作為一名語前聾,Christine不曾聽見任何聲音,但聲音恰恰卻成了生活中她最在意的事情。她在2015年的TedEx上分享自己過去的經歷,如何形塑自己對聲音的認知。
點擊觀看:Christine在TedEx的經歷分享
“像是別人告訴我‘不要摔門’,或是吃東西不要那麼大聲,餐具要小心不要摔在桌子上……我從別人的反應中得知我剛剛製造了什麼樣的聲音。可以說,比起一般可以聽得見聲音的人,我更加注重聲音的禮儀(Sound Etiquette)。”
對許多人來說,耳聾是一項缺陷。但在積極樂觀的Christine面前,耳聾這件事成了她另一種能力,讓她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這個世界。她深知若持續自怨自艾地看待耳聾,持續糾結於自己不能聽見聲音,不懂得怎麼發出聲音,最終將會使她漸漸與社會脫節,在世界上的存在也會隨之磨滅。
所以她決定為自己發聲,尋找到屬於自己,屬於聾人社群的發聲方式。
畫出聲音,贖回自己
擅長作畫的Christine把聲音都「畫」到了她的作品上。
這是Christine 2012年的作品《Pianoiss...issmo (Worse Finish)》,她繪畫了無數個字母p的分支表,一棵名為p的樹。
“在鋼琴樂譜中我最喜歡就是「p」這個樂符,它意味著輕聲地演奏。當你在演奏的時候,遇到「p」你就要輕聲帶過。如果遇到兩個那麼就要更小聲演奏,遇到四個就要更加更加小聲……以此類推。”
p樹的圖表就是如此,從一個開始分成無數分支,有無數的p出現。越多p意味著越來越小聲,“但其實你並不會進入完全寂靜的環境,這就是我現在所理解的安靜,它其實是一個很朦朧的概念。”
從前Christine對聲音的認知是依靠旁人的反應,得知什麼聲音是好的,什麼聲音是人們不喜歡的……但是對現在的她來說,她覺得自己比起尋找聲音,其實更像是在尋找寂靜,了解「無聲」的概念對她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可能是什麼都沒有發生,也可能是某個東西,比如椅子發出的聲音,又或者是燈光照耀到不同地方的時候……它可以是在任何時候,但現在對我來說,對於這些有聲或無聲的存在,我有了詮釋它們的主導權,我可以自己去覺得這些東西意味著什麼。”
這些轉變也許僅僅只是發生在Christine的內心,但正如她說的,她並沒有要改變大環境中聲音的運作方式,她想要做的是循著自己對聲音的好奇心,在這個有聲的世界中,贖回「無聲」的自己。
這些去除舊有對聲音的理解,破解它們後再重新詮釋聲音的行為,是Christine在贖回(Reclaim)自己對聲音認知的主導權,並將之揮發在她的創作作品中。
重新定義字幕
對於聾人社群來說,除了手語之外,字幕也是他們接觸與認識外界的方式之一。許多影視作品都附有隱藏字幕(Closed Caption,簡稱CC),讓有聽力障礙的觀眾,或是在不方便聽聲音的情況下觀賞節目的觀眾,給他們提供一些解釋性的語言來理解影片的內容。
對於Christine來說,她認為這些字幕常常對於聲音的詮釋都太單調了,並沒有真正傳達到這些聲音的精髓。於是她重新詮釋了隱藏字幕的做法,取名為「Closer Caption」,寓意為更貼近聲音的字幕。
“為對白設計的字幕是一回事,為了聲音的是另一回事。比如當有音樂響起的時候,字幕區常常只寫著「音樂」,或者是出現一個音符示意這裡有音樂,僅僅就一個字喔。或者好一點的情況下,我可以看到「小提琴音樂」,可能有比較好一點,但還是不夠的。字幕並沒有告訴我那到底是什麼樣的聲音,它的律動、它的特徵,我覺得聲音被形容得越仔細越好。”
Christine於是親身示範,在影片中她播放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畫面,像是晨起窗外的陽光、洗澡流水的畫面,或是風和日麗的空鏡,海面的波光粼粼……這些畫面都是無聲的,讓大家都可以集中精神在畫面與Christine設計的字幕上。
她以相當富有想像的字眼形容場景,如「睜開眼睛的聲音」(The sound of eyelid open)、「洗髮精的氣味飄散在浴室的水蒸氣中的聲音」(The sound of shampoo scent floating among the fog)、「波光粼粼閃爍在我的眼前」(Glitter flirting with my eyeballs)……這些文字當然不能在無聲中發出聲音來,讓人聽見。但是藉助這些豐富的形容詞,Christine相信人們能夠想像,可以更感同身受體會到聲音的存在。比起一般上單調顯現「音樂」作為字幕來得更立體。
“我很依賴字幕和設計它們的人,但其實他們跟聲音以及世界的關係,和我的認知都有所差異。所以我就開始想,要是我自己去設計字幕的話……”於是Christine便誕生了“Closer Caption”這作品。
點擊觀看:Closer Caption作品
聽不見不代表不能發聲
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她設計字幕的方式,有的人認為太過詩意的想像並不適宜運用在字幕行業上,因為字幕最終的目的是作為解釋性質的存在,它得讓人明白。
但無可否認的是,Christine透過創作證明了聾人即便聽不見聲音,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聲音。甚至他們想要聲音有多響亮,就多響亮。
美國一年一度的體壇盛事超級盃(Super Bowl),每年都是美國資深球迷們關注的運動盛典。除了賽事吸引人,表演嘉賓也是這場活動的焦點,包括Lady Gaga、Alicia Keys或是Demi Lovato都受邀演出。而Christine則在2020年受邀,以手語演出美國國歌。
Christine不僅是聾人社群中第一,也是身為亞裔在美國第一位以手語,翻譯與演出美國國歌的人。這成就對她來說意義非凡,在充滿各式各樣殘障標籤、種族歧視的議題面前,證明給世人看,她作為亞裔聾人的能力。
生活就是創作
Christine自小學習ASL手語,同時也學習日常閱讀與書寫時所需的英語。對她來說,手語和書寫、閱讀的語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時而有讓她混淆之處。但卻恰恰因為它們有所不同,在Christine的成長過程中留下了種種如疙瘩般難以忽視的經驗。她決定把這些不同的知識、不同的體驗,和自己其他的感官都融合在一起。
“這些都是我創作靈感的來源。”Christine在2015年接受美國電視PBS News Hour的採訪時這麼說。
“我常常看到文章都會這樣寫,‘一個成功的藝術家都過著很規律的生活,這是他們成功的秘訣。’但其實我沒有很規律的生活。”同時作為一名母親的Christine表示自己的生活規律很大程度都是根據自己的孩子,所以她只能利用剩餘的時間來處理自己的工作。
但其實這並不影響Christine的創意發展,因為對她來說,從事創意工作很難界定所謂的工作時間。當《紐約時報》的記者問她一天會花多少個小時在創作時,Christine說:“我覺得是0個小時吧?因為這真的很難說,我一般可能是在上網,或是跟人說話,但其實對我來說這些全部都是我創作的過程。”
對Christine來說,她的生活方式,她看待事情的心態、想法,全部都是她的創作過程。世界上有多少個創作者,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創作方式。對一些創作者來說,作品的誕生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創作,卻是生活中一直存在著的進行式。
Cover Credit:Lexi Sun
立即點擊 ☛ 寂靜是最優美的聲音
文 / 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