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藝術 | 專訪 | 多虧太陽能,澳洲聲音藝術家Nicholas Dallwitz不插電也能玩電子樂器

台灣詩人——席慕容曾經寫過,年輕時候的愛戀會在多年以後化作一輪在山崗上的明月,安靜而澄明。我們會把最真摯的情感寄予大自然的情境中,是因為自然的純樸與雋永。無論是森林中的雨水聲淅淅瀝瀝,或是漆黑的夜裡月光曬出山脈的剪影,這些看似陰鬱的意象,總會讓人感受到莫名的心安。
這些都能在澳洲聲音藝術家Nicholas Dallwitz(Florigenix)的作品中看到,又或者說是聽到。
雨聲滴滴答答,叢林中的鳥鳴聲遠遠近近,和電子音樂融為一體,產生一種平靜的氛圍。
在一日將盡的交接處,黃昏的餘暉襯托羸弱的月光,而分鏡的另一面,則是Nicholas敲打著輕快的音樂節奏,彷彿一個美好的夜晚即將開始。
但Nicholas並不只是鍾愛雨天或夜晚的景色,他是一個純粹的大自然愛好者,除了將大自然的聲響帶入自己的聲音設計中,他還把在大自然中拍攝到的畫面,和自己現場演奏的畫面一同呈現,組成一個個的分鏡作品。
「要說我第一次接觸到分鏡的呈現方式,是從1970年的紀錄片電影《愛與和平:烏茲托克音樂節紀實》(Woodstock)中吧。那部電影真的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當然,在現代也有許多呈現影視的手法。我常常在瀏覽IG的時候,都會看到各種呈現照片、影片的方式。所以我就開始嘗試不同的方式來呈現音樂作品。後來發現效果還不錯,挺受歡迎的。」
「我想這是因為它剛好符合了有些喜歡看現場演出,同時又享受大自然風景,想要透過螢幕感覺被傳送到這些美麗場景中的人。」
標誌性創作方式:鼓機 + 合成器
來自澳洲的聲音藝術家Nicholas Dallwitz因迷戀電子音樂,而創建了電子音樂計畫「Florigenix」,也就是他的IG名稱。他自2017年開始進行現場演出,當時的他初上舞台,只用鼓機和合成器即興表演。而這之後,鼓機和合成器就成了Nicholas標誌性的創作方式。
但Nicholas真正和電子音樂結緣,大概要回溯到20年前的2000年代初。
「我最早開始創作電子音樂,應該是在14、15歲左右。當時我使用的還是我朋友PlayStation上的Music 2000。那時我有一台Casio牌子的電子琴,還在學習如何即興創作。後來我慢慢熟悉了這樣的創作方式後,我的父親還幫我打造了很基本的錄音設備,當時用的是他工作中一台不需要使用到的蘋果電腦。」
「要說早期創作的困難,就要提到學習技術和設置的搭配,到底要如何才能讓它們最後發出我想要的聲音來呢?要學習在電腦內安裝正確的程式,了解MIDI,也要了解合成器軟體的使用方式⋯⋯學習各種技術的過程真的讓我印象深刻,尤其那個時候還是差不多1999年,科技、電腦等等都剛剛萌芽,所以一切都還是很像素化、很原始的。」
「可是那個時候的我只要做好什麼曲子,就會拿去跟朋友分享,那些瞬間真的很有成就感。」
探索至今,他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演奏方式,並且在網路世界裡經營出了一個呈現自己音樂作品的最佳方式。
潺潺流動的海浪和只露出半截身子的月亮,搭配悠然又神秘的電子音樂,彷彿一部科幻故事即將要上演。
「我認為視覺效果和音樂加起來可以創造出比任何一個都更身臨其境的作品。我把張貼在IG上的作品視作為是一種藝術的媒介。而這些短片則是一種營造氛圍的方式,讓人同時體驗視覺和聲音。」
漫遊中尋找自然風景,也尋找音樂
喜歡四處遊歷的Nicholas拍攝了許多美麗的大自然風景,他把這些蒐集回來的風景和聲音融入他的電子音樂創作中。透過自然、清新又迷幻的聲音設計,蒐集與呈現大自然的種種敘事。
像是以上這個作品,是他於某次旅行中所看見的風景。凌晨四點鐘,沒有月光的夜裡,海面上卻發出湛藍色的光。每一次海浪翻滾,藍光也一陣一陣伴隨浪前來,爾後伴隨浪散去。
Nicholas說他當下就對這奇幻又美麗的景象著迷,還以為自己是不是眼花了,沒有月亮哪來的光?他便拿起相機,把這畫面拍了下來。在等待相機收光的瞬間,某些音樂就在這情境中誕生。於是就創作了這首〈Bioluminescence〉,意指發光的生物。

這些在漆黑的海面上發光的,也許就是相當稀有的藍眼淚也說不定,但也可能是其他生態現象,畢竟人類並未全然理解大自然的所有生態現象。但人類與大自然之間需要的,也許不是挖掘與理解而已,而是感受與彼此之間的同在。
「很多時候我都是從風沙石、植物、動物,各種空間中汲取靈感。我覺得唯有當我和大自然建立連結的時候,我才是最活躍的。所以我想將這份體驗分享出去,讓更多人體會並且珍惜我們這獨有的家園,尊重大自然中的各種力量。」
把太陽能電池板加到合成器上
為了更接近大自然,Nicholas經常到戶外去創作曲子,所以他一直都很希望可以打造一款和傳統樂器一樣,能隨身攜帶且隨時彈奏的電子樂器。
在2020年,他確實也做到了。
「我想像以像是植入電池,或是太陽能的發電方式,把它們融入我的電子樂器設備中,因為我其實很喜歡在接近大自然的地方,比如草地上創作音樂。所以我在其中幾個合成器上,加上太陽能電池板,希望靠太陽能發電,讓我能隨時隨地在戶外演奏音樂。」
創作是探索神秘與未知
當問到Nicholas,他覺得自己的音樂具備什麼特質的時候,Nicholas說:「抽象的(abstract)、富有情感的(emotive)、富有質感的(textural)。」
「我喜歡這些抽象的、超現實的藝術。它們會試圖進入我們人內心一些難以界定或定義的區域。這些無法清楚說明的體驗,跟其他能清楚說明的體驗,其實是同樣重要的。」
對Nicholas來說,創作音樂是一個很直覺的過程,幾乎沒有「自我」的主動參與,而是讓音樂自然誕生,然後讓自己的身體,以及眼前的樂器去感受,去行動。這之中沒有一個既定的模式,也沒有一個所謂「正確」的打開方式,就跟人生一樣。
「我想我們的人生其實也跟各種各樣不同的音樂類型一樣,時而是我們熟悉的調子,有時候是自在且有點混亂的爵士樂。但這之中沒有一個『正確』的體驗方式,我們都是在活著的當下去體驗、去觀察以及去行動而已。」
All Images: Nicholas Dallwitz
想探索聲音更多的可能性?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聲音藝術
文 / 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