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藝術 | 專訪 | 採集大自然中的聲聲慢 ——日本藝術家今重秀一(Hidekazu Imashige)

“對我來說,創作的第一步是關注與闡明那些我們熟悉,卻常常疏忽了的事情、概念或場景。”
海浪規律的節拍一趟又一趟地來到岸上,以動為靜,在這裡彷彿沒有時間流逝的概念。背景搭配悠然迴盪的合成音樂,此時的人工電音出乎預料地與此景融為一體,如此和諧。
這幅近乎禪意的音樂與畫面出自日本聲音藝術家今重秀一(Hidekazu Imashige)之手。他的作品擅長捕捉大自然的神韻,風聲水聲皆入他耳,與合成音樂混合,再搭配如詩如畫的山海風景,讓人感受到充滿東方美學的聲音設計。
或許你更喜歡透過Podcast的方式聆聽今重秀一的故事?現在你可透過Spotify和SoundOn收聽和下載SOL聲活圈製作的『聲音藝術』系列節目:
“我自小在郊區長大的,周圍都是大自然的環境。但其實小時候的我對大自然一點興趣都沒有。直到開始創作之後,我才被大自然以及它所創造的形式美所吸引。幾乎像是被它驅動一樣,我在作品中也不知不覺和大自然建立了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
日本藝術家今重秀一在作品中將大自然與合成音樂融為一體。
生活在日本廣島縣三次市的秀一,並沒有浪費這座城市的良辰美景。他將它們春夏秋冬不同的姿態盡收進作品中,讓大家能夠在風花雪月的景色中,更細緻地體驗到音樂的美好。
秀一常常到戶外錄製各種環境聲音,同時也將周圍的美好風景收錄到作品中。
“我覺得視覺在藝術賞析中佔了很大的一部分。透過「觀賞」的過程,我覺得藝術作品能夠更直接地把訊息傳遞出去。可是對於像音樂,這種無法看見的藝術作品,我覺得人們也可以透過接觸它們,體現到人們對這作品的感受與想像,就像真的「看見」了作品的存在那樣。”
秀一這段話道出了藝術賞析的本質。雖然聲音藝術作品都是透過聆聽或者觀看的方式欣賞,但實際上人們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去接觸作品,繼而啟動人們對作品所產生的感受與想像。透過這樣的方式,賞析的本質是讓人和作品建立聯繫。
揮發東方美學的聲音設計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日本藝術家,我們在秀一的作品中能感受到濃厚的東洋文化。不管是靜謐的樹林與湖景,或是莊嚴的雪山,都似是在傳遞出一種近乎靈修般的禪意。秀一自己也說,成長在東方文化中所吸收的蘊含,一點一點建立了他在聲音設計中的審美。
“「禪」的境界,確實是我音樂創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我是受到東方美學、哲學的影響,其中有關人感受心靈的方式更是強烈地影響了我和我的作品。我想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日本文化自古就擅長寄情於山水與大自然風景之中。”
“這樣的呈現尤其可以在許多日本古典文學中看到,像是日本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萬葉集》,編撰至今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了,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古人在自然景觀中反映心境的手法。”
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秀一也提到,他並不因此就覺得只有日本或者東方文化才美麗。反而,他認為人的審美與自己成長的文化與土地,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這也不是說我覺得只有東方,或者日本的文化才美。應該說這跟我成長環境有關。如果我今天成長在西方文化中,我可能會受西方美學與哲學影響比較多。”
“我覺得人和土地的連接很奇妙,我們出生的所在地,在當地感受到的氣候,和我們的潛意識就像是磁場一樣強大地相互吸引著彼此。”
深受東洋文化滋養的秀一,一點一點建立了屬於自己獨有的,充滿東方美學的聲音設計。
鼓手到獨立創作者
回溯秀一的創作歷程,他是從擔任樂隊鼓手開始進入音樂領域的。
“我是從13歲那年開始打鼓的,之後一直都是樂隊的鼓手。”回憶起自己首次公演的經歷,秀一記憶猶新。“當時我和班上的同學一起組樂隊,經常在初中迎新會上表演。那時我們演出的都是一些日本搖滾樂隊的歌曲,那時候我也不是非常厲害,演出當下也很緊張。直到現在我偶爾還會夢見那時候呢。”
從一名鼓手蛻變成為一名獨立創作人,是在那之後20年的事情。“雖然一直作為樂隊鼓手,但我一直都沒有自己的作品。直到2008年,我才創作了第一首原創音樂。自那之後,我才開啟了自己的音樂創作之路。”
這樣的轉變對此前沒有獨立創作經驗的秀一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因為我其實在這之前沒有自己創作過任何音樂作品,而且除了鼓之外,我懂的也不算多。所以要說開始獨立創作,我也不知道要從何開始。”
但其實誰又能說自己擁有最好的創作方式呢?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創作方法興許也是獨樹一幟的,並沒有一個既定的模式可以讓創作者按部就班地進行。在創作路上,最重要的是創作者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作品。
而秀一則是一名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創作什麼作品的創作者。“如果要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我的作品的話,我會選擇「鄰近」、「邂逅」與「鄉愁」。我的作品是尋找大自然中臨近我們的聲音,結合合成器的音樂,讓這兩者相遇,給人產生一種懷舊的感覺。”
「鄰近」、「邂逅」與「鄉愁」,這些都是秀一選出最接近自己作品的形容詞。但要真正認識他的作品,最好的方法是親自去聆聽與觀賞。
創作,是擁有「發現」的能力
對秀一來說,創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發現」的瞬間。不管是去發現那些尋覓已久的,或是此前從未感受過的。靈感迸發的瞬間是難以說清緣由,也難以實證它是如何誕生的。而身為創作者,需要做的是去捕捉到這些瞬間,再三繪製,讓它們成為一件具體的藝術品。
“通常我的靈感來源自周遭熟悉的大自然環境或是一些很瑣碎的日常畫面。它們看似平平無奇,但有時我會無意識地被其中某些部分吸引到,然後透過思考與深化這些意象般的存在,他們也會逐漸變得具體。經由如此,它們才會變成一件藝術品。”
秀一提到某次到日本鳥取縣的大山(Mt. Daisen)去旅行,途中他緩緩開過山路時,無意間聽見車窗外傳來陣陣鳥鳴聲。於是他便把車子停在路邊,拿起錄音設備就往樹林深處去尋找那陣鳥鳴聲。
就是如此單純,近乎一種原始衝動的驅使下,秀一收穫了他至今聆聽到最美麗聲音的體驗。
“當時路上還有幾台車剛好路過,但在那之後就完全進入寂靜了。我當時覺得自己好像進入了某個異次元的世界中,這裡和外面是不同的世界。這裡彷彿是由有機物組成的,像是鳥鳴聲,微風中樹葉搖曳的聲音,或是落葉輕輕滑落土地的聲音,昆蟲翅膀振動的聲音……”
“我想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可能跟那邊附近有一間小小的舊佛寺有關係。但總之當天就像是時間暫時停止了那樣,我在靜默中感受大自然交響樂的美好,這樣的記憶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至今都還栩栩如生。”
秀一常常到附近的樹林錄製大自然的環境聲音。但他所捕捉到的不只是當下的環境聲,還有當下所有的氛圍。
美好的作品,是能夠「再現」
如同遁入某個異次元的空間,讓人分外接近心靈的感受,秀一的作品乍看之下,是將大自然那些毗鄰我們的聲音,與合成音樂融合在一起。但實際上他的作品更接近是捕捉當下的感受,每一次聆聽都能夠再現一次同樣的場景。
“在我的作品中,我分辨它們好壞的方式是,聆聽它們能否帶我重返現場。所謂現場是,無論是我作曲的當下,或是我去錄製聲音的環境,那邊的風景、氣味,包括空氣中的濕度等等,我能否在重聽作品的時候感受到這些。我覺得能夠做到這樣的作品,才能夠引發別人的同情共感。”
“不只是音樂作品而已,我覺得只要是能夠補捉到某些瞬間,並且將之永遠地保存在其中的作品,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因為它們永遠不會過時,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過去許多作品中窺見,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這些作品依然雋永。”
作品就是時間
因為時間的概念過於虛幻,難以捉摸。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只能窺見它的流逝。但透過藝術作品捕捉到的瞬間,它們因此被封存在作品中,形成永恆。這些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讓不同時代的人在同樣的作品中相遇,感受到同一個永恆的當下。這也許就是如前文所提及的,人與作品之間建立的聯繫。
對秀一來說,好的藝術作品有能捕捉瞬間的能力,而創作者則是負責發現它們,再融會貫通,將之整合後傳遞到未來。
“就像落葉回歸土壤那樣,化作春泥更護花。我相信人生是不斷地汲取前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努力生活,深耕眼前我們能所獲的知識,然後再以同樣的方式孕育下一代人。所以,對我來說,我的人生,我現在所創作的音樂,其實都是為了某天可以傳遞到未來,成為下一代人生活的養分。我想這就是活著本身的樣貌。”
Cover Credit:Hidekazu Imashige
文 / 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