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藝術 | 專訪 | 日本藝術家鈴木有理:差點就把聲音裝置打造成玩具

一般提到聲音藝術,人們可能先想到龐大而複雜的聲音裝置,或是艱澀難懂的發聲方式。聲音藝術對一部分人來說,在生活上並不是一個主流的存在。但也許聲音藝術,距離生活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地千里之外。至少對日本藝術家,鈴木有理(Yuri Suzuki)來說,聲音藝術源自於生活,也能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聲音藝術不只是關乎美學,它更關乎其中承載的內容,需要心理研究的支撐,所有的發聲都是有原因的。”在接受Creative Voyage的訪問時,鈴木有理曾這麼形容他所認為的聲音藝術。
1980年生於日本東京的鈴木有理自小在父親的影響下,對音樂產生興趣。他既是一名電子音樂人、設計師,更是一名聲音藝術家。身兼多職的斜槓身分,源自於他的童年生活與職涯中汲取的養分,讓他同時成為商業界與藝術界的寵兒。他常常透過接受合作邀約或策展的工作,與國際上不同的設計師、商業單位、藝人或美術館、博物館等等合作,設計出不同的聲音裝置。
鈴木有理的父親很愛聽音樂,小時候給他介紹了Herbie Hancock的經典作品《Rockit》,不只是打開了有理對電子音樂的興趣,MV的拍攝方式也深深地吸引了有理。
鈴木有理的啟蒙對象——明和電機
大學畢業於工業設計專業後,鈴木有理到日本新媒體藝術團體明和電機(Maywa Denki)工作。在明和電機中結合電子藝術和設計的環境薰陶下,有理進一步地發掘音樂和技術之間的關係,透過創意打造一個又一個人們意想不到的發聲方式與聲音裝置。
有理的作品講求創意、自由,從日常生活就能著手,不需要懂得嚴謹的音樂樂理或練習,也能玩音樂。其中一個最能展現他作品的創意與好玩的,就是他製作的DIY音樂裝置,OTOTO。
OTOTO聲音裝置。(PHoto Credit:Dentaku)
它是一塊具備各種音階組成的黑白鍵孔主控板,觸碰不同的鍵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猶如一個小型的鋼琴。
但不一樣的是,有理是用鱷魚夾去連結這些孔洞,另一頭銜接其他任何的導電體,包括水、香蕉、蘋果、湯匙等等。這樣就能讓這些物件本身變成了按鍵,每一次觸碰它們,都會像在彈奏樂器一般發出聲響。
透過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隨機地組裝,你也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音樂裝置。
有理的創作毫無章法可言,他也坦白自己在創作的時候沒有特定步驟或公式。
“因為創作對我來說已經是很自然的事情。我本來就對藝術、設計、技術和聲音著迷,而在明和電機工作的那段日子給了我很多的啟發。他們創作藝術的同時,也創作音樂、設計作品、舉辦表演⋯⋯他們讓我看到不同學科間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所以我才能創作出這些包含多學科在一起的作品。”
透過鱷魚夾,連結生活中的各樣物品,讓它們發聲。( Photo Credit:Dentaku)
防疫期間的創作
鈴木有理的創作源自於生活,但是近兩年來,人們的生活幾乎都籠罩在新冠肺炎和防疫封鎖中。當生活看似困頓、沒有出口,對有理來說,這樣的轉變反而啟動了他的創作靈感。作為一名高產量的創作者,他隨著生活的改變,交出了不同的作品。
當生活看似沒有出口時,有理便創造一個出口給人們。
鈴木有理2021年作品,Sonic Bloom。(攝影:Alberto Balazs)
於是他在倫敦的布朗哈特花園製作了一個如斯巨大的聲音裝置。色彩鮮豔的喇叭縱橫交錯,它們具備兩個出口,一面說話的時候,另一面能夠聆聽。這原理就跟小時候玩過的傳話筒那樣,依靠一條繩索,隔著距離也能傾訴心中的秘密。
Sonic Bloom,是有理和策展機構Alter Project共同打造的聲音裝置。七彩斑斕的喇叭如花生長般,朝城市各個方向延伸。除了讓不同方向的人能夠訴說與聆聽,更有一支喇叭聳立天際,搜集飄蕩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聲音,再透過喇叭的另一端,傳遞回到地面上,讓公園中的大家都能聽見城市日常中迴盪的各種聲音。

攝影:Alberto Balazs
Sonic Bloom誕生於疫情期間,巨大的喇叭讓人們能夠充分地保持距離,同時還能維持溝通。此外,為了讓大家能更安心使用,在製作上Sonic Bloom也採取了抗菌的材料,也會定期消毒,降低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在疫情期間,我反而有了更多的創作動力。我想是因為疫情期間,大家長時間都只能留守在同一個地方,於是人們開始關注周邊一些平時沒有注意到的事物,包括聲音。他們開始好奇這些聲音來自哪裡,是如何發出的,而他們自己又是怎麼去接收這些聲音。這是我在疫情期間觀察到很有趣的現象。”
此外,時刻把握時間創作的鈴木有理還在去年,透過上下班通勤或是下班之後的時間創作了電子音樂專輯《Thanet House EP》。“只要有空閒的時間,我都會拿出鼓機和合成器來製作音樂。創作對我而言它是很自然在持續的事情,我不需要特別勉強自己去創作新的音樂。”
特殊的思考造就創意十足的作品
如此自律又高產量的藝術家,鈴木有理的養成不只是受惠於小時候家人對音樂喜愛的耳濡目染,以及明和電機的啟蒙。其中源源不絕驅動他去創作的,還有他自小的夢想。
從小就有閱讀障礙且熱愛玩樂器的有理,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無法好好地讀樂譜。他小時候學習演奏長號,但因為無法像一般人那樣讀樂譜,所以他記樂譜的方式反而是依賴身體的姿勢、手肘運動的角度、幅度等等,以一種肌肉記憶的方式來記樂譜。
於是他一直希望能夠設計出不同的樂器,以及讓有閱讀障礙的朋友也能輕易理解音符的方式。
這想法造就了有理與眾不同的學習方式,乃至看待世界的方式。所以他結合自己對音樂的基本認知,製作出看似簡單,但卻超乎想像的作品。它們既熟悉又新奇,邀請大眾一起來參與聲音藝術的世界。
“現在科技進步,我們多了很多物聯網設備,許多軟體、機械和技術,所以我覺得聲音藝術這一塊能夠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同時我也覺得相較其他藝術和設計作品,聲音藝術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它還未成熟,所以我覺得我有義務要去發掘聲音藝術這一塊,制定出類似基準的事情,讓人們認識聲音是什麼,聲音藝術是什麼。”
《Looks Like Music》就是結合了日常的顏色和音樂的作品,讓兩者交叉在一起,相互產生聯想。
畫中黑色的線條意味著音樂的長度,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音階。亮色代表高音,暗色代表低音。他設計的小型機器會隨著黑線作為軌道前進,遇到不同的顏色便發出高高低低的聲音。不同的聲音起伏,音樂之間的節拍與距離,讓參與者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曲調。
立即點擊 ☛ 從不同的語言更多了解鈴木有理
這些小型機器,會隨著畫紙上的黑線前進,碰見不同的顏色,便發出不同的聲響。(攝影:鈴木有理)
好玩的設備吸引了許多小孩的注意。(攝影:鈴木有理)
《Looks Like Music》在工作坊上相當受小朋友的歡迎,在當時甚至還考慮將這個裝置打造成玩具。
結合了音樂、技術、藝術與美學種種方面的考量,鈴木有理的作品之多元,還會隨著不同的企劃與目標群眾而改變。他的作品將不同年齡、階層與身分的人一同帶入聲音藝術的世界中,將玩音樂這件事的門檻降低,讓人人都可以參與,聲音藝術自然也會變得日常可見。
喜歡鈴木有理的聲音藝術嗎?也可聽聽啟發他創作繆斯的音樂:
Cover Credit:Alberto Balazs
想探索聲音更多的可能性?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聲音藝術
文 / 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