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藝術 | 專訪 | 聲音設計師馮志銘:“雕塑具備著流動性,而非刻完了就靜止不動,聲音也是如此”

歡迎光臨肥皂工廠。
工人機械式檢視輸送帶上的肥皂,大型攪拌池中優游自在的受難者,偶爾也被混進肥皂中移動,娃娃般精緻的管理者冷漠觀望著工廠哐哐運作。觀眾在螢幕另一段隨意點擊,跳躍穿梭在藝術家張碩尹精心設計的肥皂工廠之中。
疫情正炙的期間,張碩尹與MoNTUE北師美術館年度徵件「作夢計畫」(Dreamin’MoNTUE)合作共製的網路原生計畫「SOAP肥皂」,發想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假新聞事件「肥皂工廠」(Kadaververwertungsanstalt),當時英國情報單位刻意散佈德軍在森林裡將戰俘與軍人的軀體溶解再製肥皂的傳言。藝術家重新塑造這個僅存在假新聞中的肥皂工廠,同時也將其指涉為假新聞的製作中心,而工廠中一塊塊肥皂即是資訊的具體象徵。
獨立音樂人與聲音設計師馮志銘,擔負起以聲音將虛擬工廠降落人心的任務。
或許你更喜歡透過Podcast的方式聆聽馮志銘的故事?現在你可透過Spotify和SoundOn收聽和下載SOL聲活圈製作的『聲音藝術』系列節目:
聲音設計師馮志銘工作照。 圖片提供:馮志銘 /拍攝:戴向諶Immanuel Danennbring
聲音的雕塑性
「SOAP肥皂」拍攝地點虎尾糖廠已超過百年歷史,從殖民時代便運作至今,更是台灣少數仍在自製煉糖的地方。在這番歷史意義層層疊疊的場域搭建虛擬工廠,不免遇到物件和場景富含隱喻指涉的狀況,然而藝術家強烈希望能夠徹底做出一個架空工廠,因此馮志銘決定脫離這個場域本身,重新合成素材重新塑造工廠。
肥皂工廠的製作回應了馮志銘始終在乎的「聲音的雕塑性」;如今以聲音設計廣為人知的他,出乎意料是雕塑系背景,然而修習石雕的期間,他經常認為雕塑並不單指物件實體的樣子,而是一個認知。雕塑具備著流動性,而非刻完了就靜止不動,聲音對馮志銘來說也是如此。
他踏進錄音室學習基本的聲音概念和知識,同時也回想起童年熱愛的科幻片。1960-70年代,隨著太空競賽的開展,由科幻文學延伸出的科幻片也大把大把被創造出來,然而,純然真空的太空如此寂靜,音樂家該如何塑造出科幻片的聲景給觀眾明瞭呢?
甫出世的合成器成為好夥伴,聲音設計師將聲音分解成很多個基礎元素,他們從幾個波慢慢塑造形狀,從波重新組合,塑造出高頻低頻,將好幾個聲音合成一塊,從點線面的逐漸變成一個場景。
而對馮志銘來說,聲音的雕塑感就是這個狀態。它既是如何想像一個空間的聲音再將其雕塑,亦是藉由聲音去雕塑一個空間場景。
工廠內部,圖片來源:「SOAP肥皂」計畫網站
聲音的動物性
聲音是動物性的。
相較眼睛快速粗暴地透過影像理解世界,聽覺悄悄操弄大腦對世界的認知;我們藉由反射回來的聲音去判斷空間狀態,平滑且寬敞的空間容易聽到漫反射(diffuse reflection)回來的聲音,而狹小的場地則較多直接音,聲音設計便藉此操弄人類對於距離的判斷。
以肥皂工廠中開頭鏡頭直直穿越工廠中線的片段,馮志銘利用了高音的指向性,在鏡頭經過柱子時濾掉部分高音,只留下四散的低音,觀者腦中無意間置入工廠內有許多障礙物的空間意識。這樣的手法在電影中其實頗為常見,然而馮志銘放大了這樣的效果,強化絕對的空間分離感。
另一方面,當工廠管理者邊吃香蕉邊俯視工廠的畫面中,即便機具已從畫面中消逝,馮志銘刻意將大型機械啟動的警示聲繼續迴盪(儘管在拍攝現場聲音很快便停止),然而影片中綿延不斷地警示聲放大了觀眾腦內的工廠量體,使其空間感更為寬闊。此外,現場機具運作時整個鐵皮工廠都會隨之震動,發出喀哩喀哩的雜響,馮志銘也刻意將其去除,加強人們置身遙遠的地方觀看的冷冽感。
也由於這是個存在異空間的工廠,馮志銘認為其重力應當與地球有微妙不同,他特別增添多樣性的低頻,如重型加工廠的低頻運作聲,或發散或聚集,讓觀眾的心有點沉沉的感覺。他也隨即笑說,如果以手機直接放出來可能不太明顯。
馮志銘特別推薦觀眾輔助音響觀看,不僅是手機因為內裝喇叭小無法呈現低音的質感外,對他而言,耳機的體感像是幅平面繪畫,因為只仰賴雙耳的接收,然而聲音的接收不限於雙耳,無論在現場表演、港口、山頂或是自己的房間內,我們皆用全身在感受聲音,並於腦內再次建構空間。
「SOAP肥皂」計畫,圖片提供:張碩尹 / 拍攝:劉哲均
聲音的真誠性
為了強化工廠位於異空間的設定,他抽取如《2001太空漫遊》(1968)和《惑星歷險》(或譯禁忌星球,1958)等科幻片的素材,將其調整後放在低頻;特別是當空拍機飛過俯瞰廠房時,馮志銘幻想這是某個物種的視角正在監視著工人的一舉一動,他將科幻片的聲響放在低頻,我們彷彿聽到物種體內嗡嗡嗡的低鳴。
除了老科幻片外,馮志銘還在中高音的波段放入工廠的環境音。這個聲音非常細微,即便是曾身處現場的人也難以辨認,但他還是堅持將其加入,無論聽者是否有所察覺。對他來說,有些聲音的獨特性是更心靈層面的,就像海潮聲一樣,只要地形或地理位置差異不大,錄到的海潮聲並不會有顯著差別,但那個此時此地錄製的聲音,落在製作者心上還是有微妙的差別。
拍攝現場,圖片提供:張碩尹 / 拍攝:王思淳
“都到這裡了,我就要用它的聲音,就算它跟別人都一樣,但我還是想去錄它,既然我都在了,我還是要它的聲音藏在裡面。”
馮志銘談論這件事時害羞笑了,不禁讓人聯想到那些搖滾或嘻哈樂手在談論音樂中的真誠性(authenticity)的樣子。
現地製作的肥皂工廠雖然在拍攝完畢後拆除,但張碩尹仍舊使用不同的方式,在網際網路上、在臺北第一代電子商場的西寧市場和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 2021中皆重現工廠風貌。
點擊查看:https://www.thesoapfactory.com.tw/
後記:
訪談完馮志銘隔天去電影院看日本電影《在車上》(Drive My Car),某場戲中岡田將生在停車場出口叫住西島秀俊,約他去酒吧喝酒,剎那間我聽到了遙遠背景傳來唧唧、唧唧的行人穿越燈號的聲響。我瞬間被拉回以前站在日本街頭,吹著冷冷的風邊抽煙的時刻,那聲響比起電影中角色操持的日語、畫面閃過的街景或建築都更能觸動我心底深處。
也是那個瞬間,我突然又具體地理解馮志銘所說「以聲音雕塑」是何種模樣。
Cover Credit:張碩尹提供 / 劉哲均拍攝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聲音藝術
文 / Elanor Wang
藝術產業從業人員,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