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李懷瑾×許智彥×徐漢強談VR電影——分不清真偽的沉浸式互動體驗

VR電影讓觀眾可以透過虛擬實境,體驗到另一種真實,讓電影不再只是線性敘事。觀眾也能從被動變成主動,成為VR電影中主體的存在。
“VR完全是感官性的,是很直覺性的東西。是讓你感覺你真的走進這個場景裡面,成為那個角色。”高雄VR體感劇院的計劃統籌李懷瑾這麼說道。
VR體感劇院計劃統籌李懷瑾。
VR體感劇院是位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一間常態播放VR電影的觀影空間,由當地長期推廣藝文電影的「高雄市電影館」所經營。
自2017年開始,高雄市電影館推出「高雄VR FILM LAB計劃」,扶植多項VR作品的開發,並於高雄電影節中籌備VR單元。台灣VR作品也接連入選到許多國際影展的VR單元中,如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威尼斯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翠貝卡影展(Tribeca Film Festival)等等。隨著觀眾對VR電影的興趣越來越高,VR體感劇院也因此而誕生。作為一間擁有良好設備的VR觀影空間,他們不只是播放台灣本土的VR創作,也引進許多國際影展獲獎的VR作品。
VR體感劇院是全台唯一播放立體8K技術規格的VR場館。
VR體感劇院觀影空間。
“身歷其境,我覺得這是對VR最好的形容詞。有一部叫做《Notes on Blindness》的作品,一名作家以文字記錄下逐漸喪失視力的過程,後來這本書在2016年分別被改編成傳統電影與VR版本。當你閱讀書、看電影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別人的故事,但體驗VR的時候,觀眾的肉眼會被裝置模擬成視力逐漸喪失的狀態,VR體驗更能精準地揣摩盲人的感受。”
懷瑾所提到的作品,是2018年在VR體感劇院放映過的作品《聽見光明》(Notes on Blindness: Into Darkness)。
《聽見光明》是透過模擬失明的狀態,僅僅靠聲音來引導觀眾,去體驗失去視覺的感覺,讓觀眾的專注力回到聽覺感受上。
“這個體驗就可以讓常人去理解盲人看到的世界、聽到的聲音,以及他們什麼時候會感受到恐懼。像這樣的體驗,是不需要言喻,觀眾很直接進入到這個角色或者整個環境裡,讓你親自去感受,它回歸到人心靈層面,感受層面上的東西。”
懷瑾提到,VR作品就是要讓你的大腦相信,自己真的身處在當下。所以對於VR除了需要著重視覺,聽覺感受也是至關緊要,如果失真,觀眾就會很容易「出戲」。
“VR是感官的經驗,每一個環節都並重。像是聲音,很容易被忽略,如果是要沉浸式體驗的話,聲音是很重要的。我們曾經有展出過一個作品,其實是沒有畫面的,我們只讓觀眾聽聲音。可是,這也很有趣,因為我們就是在強調聲音的重要性,大過於畫面。每個人聽完之後都有不同的想像。”
身歷其境是對VR最好的形容詞。
除了《聽見光明》,VR體感劇院也曾放映過許智彥導演的作品《舊家》。他在作品中安排的視覺與聲音,讓觀眾不知不覺間,一步一步走進導演設計的舊家中。
VR猶如時光機,帶你重回當下
許智彥導演2018年執導了他第一部長片《誰先愛上他的》,2019年在接到高雄市電影館的邀約後,創作出了《舊家》這部VR電影,並於同年高雄電影節首映。對於同時具備拍攝傳統電影和VR電影的許智彥來說,這兩者的區別很大。在拍攝傳統電影時,導演是透過一個框來說故事,可以控制視角,透過剪接、角色進出,確保自己想傳達的,觀眾都能接受到。
許智彥導演。
但VR卻不是這麼運作的,“我很怕我給的訊息被觀眾漏接,關鍵場景時觀眾的視線不在那邊。所以在拍攝《舊家》的時候,做得最多的是引導觀眾的視線。”
《舊家》講述的是許智彥導演自身家族的故事,記錄了他和奶奶以及家人們在台南的舊家共處過的時光。奶奶過世之後,舊家也被政府回收。眼見爺爺奶奶離世,長輩們變老,小孩漸漸成長,讓許智彥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他想為此做一些什麼,於是便誕生了《舊家》的劇本,以VR技術,把這已經不存在的舊家,永遠地保存下來。
“我想要「重回」,讓觀眾透過VR的沉浸感,進到我的舊家,或是讓觀眾成為奶奶。”
為了讓大家感受到奶奶的行動不便,眼睛老花與不再敏銳的聽覺,他在視覺聽覺上都作出了調整,讓觀眾進入奶奶的視角,成為奶奶。
許智彥形容《舊家》在視覺、聽覺上都是很直覺的創作。因為除了一部分的演員,其他的都是自己的家人。“我有刻意不希望大家假著演,因為所有人都是真實的家人,除了有一半是演員。作品中的聲音其實也沒有特別設計,幾乎都是反射性的。就是一到家裡,所有人都會先跟奶奶打招呼,接著才到其他長輩。所以在這個腳本中,在聲音上幾乎都是很直覺的。”
作品中的演員大部分都是真實的家人。
“當然VR作品只有視覺和聽覺嘛,但是《舊家》有想要呈現一個炎熱感。因為我的舊家是在台南,台南就很熱,裡面我有安排吃冰的劇情、電風扇的聲音等等,可以讓大家感受到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後。裡面其實我也有安排上下課的鐘聲,扣在故事的頭和尾,因為舊家附近有一所學校。這些安排都在呈現一個時間點,堆疊回當時的氣氛、當時的溫度。”
透過重現每年回老家的氣氛,熱熱鬧鬧的人聲此起彼落,許智彥就像把過往的日子都裝進了一個時間膠囊裡,戴上VR頭戴式顯示器的人也能如乘搭時光機,回到舊家中。
許智彥說,雖然故事是從奶奶的視角說起,但他真正要記錄的,是還在世上生活的家人們。
此景已不再,但透過VR電影,觀眾可以重返這場景中。
“我覺得這是有點殘忍的,因為上上一代的台灣人在情緒的宣洩上沒有那麼直接,他們都不擅長表達喜怒哀樂。所以家人們看了雖然沒有哭,但是他們反映出來的,就是他一直所排斥的,或者他所嚮往的。”
許智彥透過VR技術復刻一個早已不存在的時空,他本來還不確定這段如此私人的記憶能帶給觀眾多少共鳴,但該作品卻在今年日本以VR電影為主的「Beyond the Frame影展」上,榮獲最佳VR大賞(Grand Prix),被日本名導園子溫(Sono Shion)予以高度評價。
此外,也有不少人深受作品中樸實含蓄的情懷所感動。雖然作品是許智彥導演個人的家族故事,卻意外地與觀眾過去的人生有了重疊。大家都可以從這部VR作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舊家」,屬於自己的個人回憶。許智彥導演認為,這是VR作品最獨特的地方。
“畢竟電影看完之後,大家的感受都差不多。當然喜好會不一樣,但對於每一個角色,每一個場景接受到的都是百分之七十、八十的訊息。但是VR不會,它會變成很個人、很私隱的部分。”
在VR中你真的有選擇權嗎?
VR電影之所以能夠創造如此獨特且個人的體驗,最關鍵的是它趨近真實,強調浸入的特點。為了完成這些特點,導演需要做的,就像徐漢強導演所說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不讓觀眾,懷疑這個空間。”
徐漢強導演同樣兼具拍攝傳統電影和VR電影的經驗。他執導的電影《返校》與兩部VR電影《全能元神宮改造王》、《星際大騙局之登月計劃》兩者無論是創作手法、風格與呈現方式都截然不同。
徐漢強導演。
“我覺得傳統電影跟VR電影最主要的差別應該是空間上的感知吧。以往處理傳統電影,我們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在細節上,讓觀眾明白主角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空間裡面。但是在VR電影裡面最重要的,是觀眾第一個會感知到的,是「我在哪裡?」、「我要看哪裡?」。”
徐漢強是最早開始與「高雄VR FILM LAB」計畫合作的導演之一。2017年他交出VR360作品《全能元神宮改造王》,以滑稽搞笑的方式,講述台灣傳統民俗中的觀落陰,一個陽間的人走入陰間元神宮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
首次挑戰VR電影拍攝的徐漢強,同樣面臨過去習慣拍電影的手法,無法施展在VR世界中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名資深遊戲玩家的他,在VR內容創作上巧妙地加入遊戲的元素,像是讓觀眾做選擇、儲值等等,結合了VR電影與遊戲的元素。
這是以往電影沒辦法做到的互動。VR強調浸入,觀眾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一份子。這一點是VR的強項,同時某種程度上對導演而言也是一種挑戰。
因為導演不能再控制觀眾應該要看什麼。所以跟許智彥提到的一樣,徐漢強也認為VR導演有一項很大的任務,就是去引導觀眾。
“為了要完成這些,可能我會需要用到一些視覺上的提示,或者是聽覺上的提示。所以聲音的這個元素很重要,你要怎麼加強這個空間的說服力。比如這個東西是從什麼方位發出來的,就相當重要。”
“尤其是像《星際大騙局》這樣比較接近遊戲式的創作,在製作音效上我們甚至需要設置很多……它其實很像是在設計遊戲的音效,我在遊戲裡面拿起一本書往床上丟,跟往窗戶丟,跟往地板丟,他們發出來的聲音其實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要想像,每一個可以拿起來的物件,它碰撞到不同材質的表面時,會發出什麼聲音。”
《全能元神宮改造王》推出後,不止入圍了2018年的日舞影展,還獲得了世界VR論壇的最佳敘事獎。2019年,徐漢強推出他第二部VR作品《星際大騙局》,延續他搞笑、腹黑的風格,只是這一次他加入更多互動元素。觀眾需要根據劇情的指示,完成一些動作或者回答一些問題。
《星際大騙局》借用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球壯舉背後的陰謀論,徐漢強藉此改版成一個「台灣登月」的故事,諷刺政治宣傳背後荒唐的本質。劇情透過互動的元素提升觀眾的參與度,讓觀眾深深體會到劇本中,「你看似有選擇,但其實你沒有」的玩味成份。
徐漢強透過「台灣登月」的故事,探索台灣時下面對的各種課題。
徐漢強嘗試在《星際大騙局》的劇情中,在說故事和互動之間,想辦法找出新的路線。
“像是《星際大騙局》這樣的敘事手法,在現在很多獨立遊戲裡面都會看到,就像是用後設的方式去拆解互動。它讓觀眾覺得你看似有選擇,但你結果還是要跟著劇本走。我們就是嘗試在VR把這一個「你以為你有選擇權,但其實你沒有」的設定放進去。”
看似有選擇,但其實並沒有。
這一點與VR電影的特質相呼應。VR強調浸入,加強互動的模式,導演似乎不得不下放敘事的主導權。但這些主導權讓渡出去之後,就會交到觀眾手上嗎?可以說是,但也可以說不是。
“應該說,我們要讓觀眾覺得,主導權在他們的手上。”
總的來說,目前看來VR還是一個很新的媒體,相對傳統媒介它的敘事方式還不成熟。但VR的強項也勝在它夠新,可能性更大,所以它在不同的創作者手上可以變成不一樣的東西,完成不同人心中的想像與期待。
對於VR未來的發展,李懷瑾是非常期待的。她認為隨著大眾對VR的興趣越來越大,相應的硬體設備也會陸續普及化,也許以後不只是電影,可能演唱會、球賽甚至社交網站用VR技術來呈現的現象會更普及化。“就像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我們一直都想朝這個方向發展。當然如果真的發展到這麼真實的時候,虛與實之間可能會變得很難分辨了。”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VR體驗
Cover Image:《全能元神宮改造王》/ VR FILM LAB
文 / 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