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獨立樂團緩緩:從後搖、迷幻到民謠,他們經歷了什麼?

「緩緩」是個極度浪漫的名字,好像在提醒你,「生活記得過得慢一點」。慢一點不代表不努力,而是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按暫停,讓自己停下來。
「緩緩」是2015年開始活躍的台灣獨立樂團,現今成員共有:主唱兼吉他手Coco、貝斯手阿柏、鼓手一珍、吉他手包子,共四人。團如其名,四人聚在一起時散發著一股溫和的特質,也如同他們的音樂。說得緩緩不代表沒話說,而是讓你跟著他們的節奏、輕輕搖晃輕輕點頭,任憑身體和思緒流動,進入他們的世界裡。
緩緩的起點與更迭
緩緩的成團過程很Web2.0。先是主唱Coco在PTT論壇的玩團版po文徵求團員,隨後由貝斯手阿柏與多名樂手朋友們報名應徵所組成。後來鼓手一珍加入的時候已經是成團第二年,直到去年錄製《藍色的房間橘色的人》,吉他手包子才正式加入。
若是將緩緩的作品從頭至尾聽一次,採隨機播放,你將發現緩緩的曲風會呈現某些跳躍。以2019年的第二張EP《Charlie》為界線作為劃分,《Charlie》前的作品聽來會有瞪鞋、後搖滾的風味,尤其呈現在電吉他的編曲與氛圍上,歌曲中電吉他的表現佔了聽覺上的一定比重,帶些迷幻、或說比較emo。
但在2019年後的作品,突然就話鋒一轉,多了更多和聲堆疊、甜美的民謠與更貼近流行的曲式,若要形容,2019前的緩緩,像是支原先帥氣而難以親近的貓,而現在的緩緩,則是會願意偶爾主動靠近你一些些,終於學會撒嬌的貓咪,那樣的感覺。
一個樂團多種曲風
這樣的階段變化,也形成了緩緩作品的獨特印記,是少數在成團前幾年,就有明顯轉變曲風的樂團,從後搖真的變成民謠。聊起轉變的原因,緩緩表示,主要是前幾年,身兼主唱、吉他手、創作首腦Coco,去波士頓的伯克利音樂學院進修念書,那陣子Coco音樂的聆聽習慣發生了轉變,聆聽了大量爵士和Fusion,所以在創作風格上產生了質變,另外也和前任吉他手離開有些關係。隨後來結合了現任團員們聆聽習慣,漸漸磨合出了現在的路線。
「我們自己認為緩緩的曲風變化,並沒有轉化得很劇烈,可能因為有Vocal,Coco的人聲讓緩緩的歌曲有一定的穩定度,所以有的觀眾覺得我們只是換了編曲去呈現Coco的創作,」吉他手包子說。
而在音樂製作,要如何去處理不同緩緩曲目間編曲的變化?緩緩全體討論之後得出了結論:「雖然編曲內容一直在變,但我們想盡力讓歌曲聽起來簡單,這種簡單不是純粹技巧、編曲上變簡單,而是經過思考之後洗練的表達。因為緩緩的詞曲是很貼近人心的,我們想盡力讓聽眾感受到這點,而不是用太多過於複雜的元素去點綴歌曲,這樣反而會失去詞曲原本貼近人心的特質。」
至於緩緩自認的歌曲特色與創作特點在哪裡?Coco說,對他而言是和聲,因為最初Demo元素,就只有Coco的人聲跟吉他,而Coco會在構築的階段就把和聲的元素加進去,之後再和團員共同討論,把別的元素加進來。
Coco説:「緩緩的歌曲是畫面感很重的。每一首歌在寫的時候我都會有個既定畫面,但我有時候會故意不講,後面就會發生誤會(笑)。」於是團員們必須藉由各自的想像,到達各自「想像中的畫面」,也因此常為彼此想像落差,而產生爆笑對話。如〈夢露Monroe〉一曲,有人想到的是「一條蛇慢慢爬起來」,但寫歌的Coco想到的卻是:「一個人放鬆地在自己的小天地享受,背景是銀白色的沙灘和紅色的天空。」這種彼此的想像衝突,形成了許多緩緩在創作與編曲上的火花,十分有趣。
疫情下的演出變化 & AMS東協音樂節
2020年,緩緩收到了前往葡萄牙里斯本跟荷蘭的音樂祭邀請,但都因疫情而取消。但卻也開了另一條路,如西班牙巴賽隆納的春之聲(Primavera Pro)音樂節,緩緩就以線上的方式參與。而泰國曼谷的曼谷音樂城(Bangkok Music City)音樂節,則是使用拍攝Live Session的方式參演。
為何會收到這麼多來自外國的邀請?緩緩表示,一開始也沒有想到,但彼此認為是歌曲裡有全英文歌的關係。而聊起緩緩自身對於粉絲社群與串流播放數據的觀察,緩緩樂團則分享「香港的聽眾意外的多,社群上則是歐洲的朋友更多一點。」
在台灣旅遊也將解禁的現在,緩緩也接到了來自《2022東協音樂節》(ASEAN Music Showcase, AMS)的邀請,飛往了新加坡演出。
Coco說:「有機會參加音樂節,認識來自東南亞各地的音樂同好,感覺很幸運。有機會拜訪新加坡這個地方,並參與當地的音樂場景,非常棒。最酷的是,沒想到有這麼多人來看我們的表演,還有很多歌迷在表演結束後來找緩緩致意,有感覺到一些專程為緩緩而來的聽眾,我們非常的感動。謝謝新加坡的觀眾,不吝嗇地跟我們分享他們的熱情與掌聲。」
這樣的國際邀約究竟是怎麼發生?緩緩分享,是來自去年,在參加台南的貴人散步音樂節時,遇到東協的主辦人,彼此在樂團跟策展人的媒合派對中小聊了一下,接著就順著這樣的契機,有機會把台灣音樂推廣到東南亞。
Coco說:「新加坡的觀眾非常熱情,演出時台下有不少觀眾會跟著台上音樂舞動,而且都跳得很棒、很專業!台上跟台下的律動配合讓整個場景加分不少,我們自己也很享受。可能因為AMS是showcase音樂節的關係,樂團跟樂團之間也很樂於交流,我們演完當下就有來自印尼的樂團來和我們說,希望有機會也可以一起在印尼演出。我對印尼雅加達的Mad Madmen印象還滿深刻的,演出相當精彩、有渲染力,尤其對他們吉他手的solo橋段記憶鮮明,非常帥!」
接下來的緩緩 & 回想演出的緩緩
近期發了最新的EP《藍色的房間橘色的人》裡頭記錄著這兩年疫情帶來的影響,創作原由是因為,自己待在房間的時間比以前來得漫長,因此和過去習慣的狀態相比,不論是面對寵物、愛人、自己,都多了很多相處的時間,形成了微妙的改變。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則多了一些不能明說的防範,但同時又透過網路的蓬勃產生了很多連結。希望藉由這張EP,呈現這兩件事的奇妙對比。
在訪問時,緩緩也剛結束了EP發行的小巡迴,巡迴命名為:「緩緩《藍色的房間橘色的人》EP小巡迴」。以此命題為由,北中南巡迴場次裡,都各找了一間台灣的「藍色咖啡廳」。包子聊到:「我們本來以為藍色牆壁的咖啡廳很難找,但沒想到蠻多的,哈哈哈。遇到的店家都很樂意配合,很特別的是,就算店長沒在聽團,他們的店員也剛好都有在聽,所以溝通起來還蠻順暢的,給了我們很多協助,很謝謝他們。」
「因為現場不是專門的演出空間,並非剛好的正方形,所以有一些技術、收音、表演上的挑戰,跟臨場的狀況。台北場還剛好遇上颱風天,我們打開咖啡廳的落地窗當成舞台表演,附近居民直接開窗就可以聽到我們的音樂。正因為不像是平常的舞台,所以反而遇到了平常不會聽團的朋友們,很特別呢!」包子說。
最後,不免俗在訪問的末端,聊起緩緩接下來的計劃。緩緩預告,2023年會發行專輯。Coco笑著說:「不知道有沒有全力衝刺啦,但就保持一定的時速前進啦!緩緩『緩緩的』,在製作上很偏執,雖然我們比較慢,但我們也有一直在動。」
緩緩給大家的話:「希望聽眾給我們一些熱情的回應,我們的聽眾都很害羞,希望大家可以更熱情一些,給我們大大的擁抱!」
All Images: 子皿 In Utero
喜歡獨立樂團?立即點擊 ☛ 探索Crispy脆樂團讓人多層反思的專輯
文 / 米鹿
是部落客也是Youtuber。自2013年起在報章雜誌&網站著有音樂評論文章,曾採訪張學友、陳奕迅、李榮浩等近百位歌手。關注中文與KPOP音樂。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