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The Tic Tac :《正常人的條件》,對你來說什麼才是『正常』?

The Tic Tac 睽違七年,在疫情期間完成了專輯製作,發行了他們的最新作品《正常人的條件》。這張專輯中他們做了諸多改變與嘗試,首先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加入了吉他手詹詠翔和貝斯手吳峻宇,使樂團成為更搖滾的配置,帶來更搖滾的專輯。
此外,他們也在聲音設計與錄製上下了極大的功夫,只為錄一顆鼓或一把琴,為了找到那個理想中最適當的音色,而跑去不同的錄音室錄製。而關於這張專輯正確的打開方式,團長元彥說:「我希望聽眾把它當成短篇小說集,透過不同故事和角色,反思什麼是『正常』。」
為什麼是短篇小說集?
元彥:「我會說這張專輯很像是短篇小說集。當你頁尾閱畢,雖然每篇故事看似沒有連結,但最後你會發現每個篇章中的角色,多少是彼此有關係或互相認識的。好比〈正常人的條件〉故事主角是公司主管,而〈浪潮〉那首歌的故事主角,可能是這個主管手下的職員。我們覺得這種若有似無的關聯,其實很像現實社會的關係網,所有看似沒關係的人,可能在某個你想不到的地方有連結,這是我們希望留給聽眾去挖掘跟想像的樂趣所在。」
「而整張專輯想討論『正常』這個意涵,是因為我們認為不該是只有『正常』跟『不正常』這樣二元的分法,它應該有更多討論的空間。歡迎大家去挖掘每首藏在故事背後的秘密。」
用吉他與聲音設計展現小說角色的樣貌
要如何用音樂表現如同閱讀小說般,讓聲音呈現角色特色?吉他手詠翔說:「我們團有我跟元彥兩位吉他手,我們對吉他音色的處理非常熱衷,在這張專輯有很多音色與技巧上的表現,同時我們也用了不同的吉他音色,去呈現每一首不同歌曲裡面的角色樣貌。」
〈正常人的條件〉一曲,以人緣不好的小主管為歌詞核心,因此元彥用一把1959年份的吉他加古典吉他的音色,建構一個孤單的人的形象。而詠翔則是選用一顆1970年份的吉他破音去表達。鼓手雨潔,則是選用了固定的八分音符鼓邊聲音來應對歌詞中的「發出機械般的音節」,同時也希望以此來呈現這位小主管日復一日的工作與生活。
而在另一首歌〈浪潮〉,The Tic Tac則是敘述一對大學的情侶,因出社會很快就結婚,導致經濟不穩定,進而出現生活危機。他們選用了「漸進的鼓聲」來表現風雨來襲前的氣息;吉他則是選用「很像音響壞掉的聲音」,表現情侶間快要破掉的心情。
專輯中的每一首歌中也都充滿著各種巧思,與各式各樣的聲音設計、音色選擇,甚至包括速度快慢、和弦進行等,都變成 The Tic Tac用以表達故事情節或角色心情的手法。
元彥:「電影的畫面可以更為現實和清晰,但我們是透過音樂或樂器的切換去描述,某些意義上可能更接近讀者閱讀小說的體驗,但我們希望透過音樂,讓觀眾去自由想像每個人腦海裡不同的畫面。」
復古又經典的聆聽感受
在聆聽時,這張專輯聽起來有種回到2000年的感覺,很Band Sound很搖滾,可能是因為The Tic Tac在這張專輯裡,沒有太多時下樂團會使用的聲音特效、流行音色等,因此有了這樣的疑問:「The Tic Tac 是特別想呈現這樣的感受給觀眾嗎?」
元彥:「看到這題我們也想了一下,我們並沒有特別想這樣做,但可能我跟詠翔都有被90年代西方的搖滾樂影響,如:Oasis、Blur等。也許這些音樂也影響了2000年左右的台灣樂團,那時候像是回聲樂團、Tizzy Bac等台灣團都有一種搖滾的特質,可能做這張的方式跟選的聲音,比較有那時候的感覺吧?想想也合理。」
詠翔:「除此之外,也可能因為我們有一個固定的練團室,那邊天花板比較高,聲音的細節比較完整,連回音都比較明顯,所以在錄音的時候,就會想去還原練團時,我們在聲音和音色上所做的嘗試。在製作這張專輯時,盡可能還原我們的演奏,所以整張聽起來更現場、更Band Sound。百分之99都是真實樂器。」
至於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曲風來製作這樣專輯,元彥則說:「因為疫情的關係,常常會覺得悶壞了,所以沒有想嘗試比較Chill的曲風,被壓抑久了,就更想要找機會表現我們躁動的靈魂,因此用了更多破音表達我們被困在房間裡的感覺。」
專輯的中場:〈0609零陸零玖〉
如同小說閱讀經驗般的曲序,到第7首,突然畫風一轉,成了鼓手和女主唱,雨潔的聲音,而且還是一首台語歌。
「我們一開始沒有想像這是一首台語歌,這是在去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用接力的方式共同完成這首歌的創作。雨潔還直接用手機app點鼓點編完。最後則是播放編曲demo,用卡拉OK伴唱帶的方式三個人一起即興,主唱元彥再把大家亂唱的旋律重新編排整理,成為現在大家聽到的版本。原本這首歌是設定男女對唱,像雙人枕頭那種,但後來發現雨潔的聲音更為適合,所以就成為了一首由雨潔獨唱的台語歌曲,」The Tic Tac說。
沒有固定編制的 The Tic Tac
在專輯中你絕對可以聽見,The Tic Tac對於聲音設計、音色、編曲的堅持與挑剔。此外,The Tic Tac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那就是他們不拘泥於任何固定編制或形式,有時甚至會用打擊樂代替鼓組。
「那麼曾經最誇張、最浮誇的編制長什麼樣呢?」
團長元彥聽到後想了想,接著說:「11個人,3個合音天使、3個弦樂,極度浮誇的編制。但是這次的專場又會是另一個不同以往的大型編制,更搖滾!如果想見證,請在9月16號到台北Legacy看看。」
「正常化?」從錄音軟體上的某處獲得的專輯起點
訪問的最後,我們回到原點。《正常人的條件》這聽起來帶點哲學探討意味的專輯名稱,究竟從何而來?元彥說是某次做demo匯出的時候,大家都莫名覺得聲音聽起來很怪?後來發現是轉檔過程中不小心按到一個指令叫做「Normalize」(正常化)。它可以讓每軌聲音音量都變得一致,但反面來說,這樣就沒有混音了(失去了各種不同樂器的大小聲與比例)。
元彥:「在音樂裡面是講求聆聽,才能互動。人生也是一樣,你找到你的定位之後,才能去跟別人或別的樂器互動。既然是這樣,到底要把自己調整到什麼樣的位置,擁有多少的音量才算正常?又要有多少獨特或離經叛道才是不正常?齊頭式的平等就是正常嗎?還是無聊?這是我們想透過這張專輯傳達給觀眾的。」
All Images: Windie Music
喜歡獨立樂團?立即點擊 ☛ 發掘金曲新人珂拉琪的電氣搖滾
文 / 米鹿
是部落客也是Youtuber。自2013年起在報章雜誌&網站著有音樂評論文章,曾採訪張學友、陳奕迅、李榮浩等近百位歌手。關注中文與KPOP音樂。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