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選《滾石雜誌》偉大歌手!誰敢說席琳狄翁不偉大?

《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公佈史上最偉大200名歌手(The 200 Greatest Singers Of All Time),亞莉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泰勒絲(Taylor Swift)甚至韓團BTS皆獲得滾石的榮譽勳章,身為樂壇前輩的席琳狄翁(Celine Dion)卻被排除在名單之外,此名單招致社群媒體的批評,更直接點燃席琳粉絲的怒火,集體在紐約的雜誌總部進行示威,然而這也引起困惑,為何獨漏席琳能引得如此劇烈的爭議?
席琳能成為世界級的國際巨星,並非全是她選擇成人抒情這條歌路,也不只是她在90年代勇於從法語歌壇進軍英語歌壇,而是她將自己全盤托出並交付給所有作品,連當年她原本不想唱的鐵達尼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也不例外,透過樂曲體驗她寬闊的內心世界,宛如翻閱美人魚的寶藏書,她的聲樂是引人入勝的故事,每個音程的轉換皆能感受其源源不絕的情感力量。
乘風破浪後的回歸
〈I’m Alive〉是知名童趣電影《一家之鼠2》(Stuart Little 2)片尾曲,替2002年產後復出的席琳揮出漂亮的一仗,與當時專輯同名主打〈A New Day Has Come〉齊名如冰火雙殺,像橙色暖陽輝映著湛藍的高雅,撥雲見日的〈A New Day Has Come〉與冉冉升起的〈I’m Alive〉皆顯示席琳備戰力滿點的心境,每一次力度漸強的「I’m Alive」是句句劫後餘生的宣言。
不僅如此,對應1999年末的作品〈That’s the Way It Is〉也如孿生姊妹作,如果〈That’s the Way It Is〉的teen pop是替少淑女時期留下的最後印記,〈I’m Alive〉會是歷經鎮痛分娩後,隨之分裂一個截然不同的自己,皆是向著陽光談著愛,但後者聲音樣貌自然流露慈母的神情,說明無論舞曲或抒情,真誠永遠是動人的要件。
而往後她在現場演出〈I’m Alive〉時,多半最後一句都改成「We’re Alive」,可見她衷心得想將這首作品奉獻給樂迷,讓觀眾各自套用在自己的人生,抑或選擇並肩同行。
她的聲音就是一座劇場
或許受偶像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的啟蒙,席琳對於音色的掌控度如自帶外掛,快節奏難不倒她之外,她更擅長在演出時即興揮灑,可以跟隨律動跳耀式的變化聲音表情,前一秒戲謔式唸唱到底再來個飆音,轉身又拾起名伶的mic,唱起法式香頌,一切皆自有來由,細聽在她的歷年發行的音樂作品即可察覺。
〈Where Does My Heart Beat Now?〉收錄於席琳1990年的首張英語專輯《水乳交融》(Unison)中,作為享譽國際的敲門磚,張力也給得充足,配器與人聲互相拮抗,前奏bass跟鼓點有向水底下壓的窒息感,演唱Vocal則是竄出的深水炸彈,此時席琳仍主打80年末的抒情搖滾,一遇高音就是血氣方剛的直衝而上,也許你覺得逼人,卻有棱有角地呈現鏗鏘的清脆感,對比近十年席琳的重譯凸顯事過境遷的悵然,而今昔相比,音色反增添以往少見的嫻熟與卓越的穿透力。
如果席琳的Vocal內建歌劇效果,1996年推出的〈All By Myself〉絕對是她大展身手的劇院,即便是翻唱作品,也是一次痛快的改編,聆聽此曲如同沉浸式體驗5分12秒的短劇,集結「一個巨星的誕生」的星夢淚痕與「悲慘世界」撕心的哀豔,歌者詮釋了優雅的凝聚力,滴水穿石最終化成轟天的巨砲,對於今日失去丈夫的席琳,也許兜成了心碎的巧合,而以聽眾而言,醉心於結尾的高音段落是快樂的,是一種愛如潮水的宣洩,也可能是極致孤獨的展現。
總結以現場演出為例,從初期慣用的爆破音、爬升到激昂段落表現的撕裂音,變化至後期清澈通透的穿透混聲,從激情洗鍊至熟成,不變的是席琳音色本質的Drama感,她憑這點即能信服聽眾。
談論的不只是愛而已
《Let’s Talk About Love》專輯發行迄今已過25年之久,除了紅到炸掉的鐵達尼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之外,此作還收錄破天荒與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合作的〈Tell Him〉,但專輯曲序最終的同名歌曲〈Let’s Talk About Love〉是一切傾訴的根基,亦是席琳電影外傳《Aline》在經紀人丈夫進行求婚橋段時的插曲。儀式會成為過去,但以聽眾視角出發,〈Let’s Talk About Love〉會一直停駐在兩人共結連理時的幸福時刻,席琳跟René Angélil宛如追夢人跟造星者,而她從未放棄以音樂跟聽眾交流她的心,談論的從不只是愛情,更多的是信仰愛的力量。
在幻滅中提煉勇氣
相比法語專輯較貼近歌者風格,曲風一貫符合席琳本色,製作英語專輯則偏好變色龍模式,如此不難窺見個別年代的世界流行演變,敢於嘗試是她的雙面刃,也許席琳可能走過一段自我困惑的歷程,這現象一直到2019年底英語專輯《Courage》的問世,錐心血淚終將讓商業與藝術取得平衡。
有興趣觀看《Behind Celine Dion’s Courage 》紀錄片嗎?立即訂閱Apple TV+即可觀看。
《Courage》各式曲風取得良好一致性,一改近年她的英語專輯如「大雜燴」的通病,專輯彷彿是失意時的良伴,收音刻意保留細微鼻息聲、唇齒音,凸顯以上既定的「不完美」卻如實刻畫出神仙的「血肉」,而一個人走的路是漫長的,〈Imperfections〉、〈Heart Of Glass〉在疾行奔走間捎來孤單芭蕾般的既視感;〈Boundaries〉貫穿的和聲消彌夢境跟現實的界限,如「似是故人來」,只好比擬成陀螺,在〈Lovers Never Die〉繼續轉動;夜幕低垂的〈Falling In Love Again〉托出歌者未施脂粉的光澤,最終走至台前,在〈Courage〉揭露自我最真的恐懼,手舞足蹈躍出一部「生命之舞」,一場劫數也是一把野火,燒光了才能站起面對生活。這正是席琳在《Courage》專輯封面以及同名主打MV的口白要告訴我們的事。
若非身歷其境,何能迷惑人心,任何頭銜也無法輕易定義席琳帶給世人的影響力,不只聲樂勾心,她也代表重生的信仰,勇敢面對「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於婉約中帶上堅毅,全是靜待回歸的唯一。
Cover Credit:celebrityabc / flickr
立即點擊看更多傳奇歌手 ☛
文 / 凡人Daniel
是一個習慣投以文字來表述音樂的平凡閱聽者,譜寫的長篇都是橫切自我的分裂。
$$shop
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