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音樂節預覽:停辦不斷,台灣音樂節還可以期待什麼?

20多年前,台灣音樂節開始盛行,不同類型的音樂節排序唱響台灣各地,無論是搖滾樂、電音、管弦樂、爵士樂或綜合類型,熱絡的程度不遜於歐美或日本。但近期陸續有一些音樂節宣佈停辦,音樂節是否來到了一個飽和的狀態?那些家喻戶曉的音樂節品牌是否仍然具有同樣的吸引力?
主要音樂節喊卡
大港開唱由閃靈樂團主唱林昶佐創立,11年來深耕高雄,培育許多獨立音樂人,每年更會邀請政治人物當來賓,成為討論話題。如今,大港開唱確定明年停辦,確實讓人感嘆。Maho馬猴樂隊的阿昌表示:「喜歡在港邊搭配船笛響聲,然後吹著帶點鹹鹹的海風,現在活動沒了,獨立音樂人有某個部分丟失了。」
主辦單位破產
在嘉義舉辦10年的覺醒音樂祭,前身就是起來音樂祭,因財務問題已向法院申請破產,已經購入未來票的樂迷無不大感震驚。覺醒藝術坦言目前尚無法退票,現階段積極尋求其它業者接手。
孕育過草東沒有派對、血肉果汁機的巨獸搖滾音樂祭自2011年開始舉辦,在幾個月前曾傳出經費不足的消息,雖然後來如期舉行,且免費入場,只靠周邊商品預購的收入營運。撐過了今年,主辦者已表明是最後一屆,怎不叫人惋惜。
墾丁人潮衰退
全盛時期的墾丁音樂季吸引數萬樂迷,但負面消息如吸毒、酒駕、鬥毆頻傳,讓票房大受影響。今年,春吶、春浪等大型音樂祭移師高雄,人潮不如預期,轉型失利。墾丁音樂季剩下的夏都春宴和滿州山谷音樂季,也沒有往常那般熱鬧。
圖:浮現祭2019 / 瀚動影像
未來音樂節如何有所突破?
音樂節的問題癥結究竟是什麼?聽聽搖滾台中和浮現祭的老諾以及新加坡Freshmusic音樂雜誌的陳玉能的看法。
老諾:搖滾台中和浮現祭的老諾玉能:新加坡 Freshmusic音樂雜誌的陳玉能
Q. 台灣音樂節主要面對什麼問題?
老諾:以節目數量和硬體成本而言,音樂節的票價定得太低了,但目前已經無力回天,樂迷習慣了這個價錢,這是最大的問題。坦白說,音樂節只能靠政府資助、贊助商或週邊收入,沒了這些收入,九成都在賠錢,但偏偏找贊助商或政府資助,這兩者都不容易。
玉能:覺醒的破產倒閉是一枚震撼彈。因為在普遍的認知中,很難理解票務售罄的音樂祭,周邊商品要排隊幾小時讓大家搶購,竟然是敗在財務問題。當然,這就涉及經營不善,是個別公司單位的課題。延伸到票價問題,一般兩天至兩天半的大型音樂祭,動輒50、60組表演者,收費基本上都在3000台幣以下居多。若和很多外國400至600美金的音樂節票價來比,那個差距的倍數是很大的。如果持續維持低票價,大家對品質的期望又不斷提升,可以當贊助商這塊餅又有那麼多音樂節在搶,怎麼去讓樂迷意識到「音樂節其實值得更高票價」這件事,顯得很重要。
Q. 為什麼音樂節會來到飽和的局面?
老諾:韓流沒影響到台灣音樂節,因為是不同族群。造成飽和的局面,個人認為是台灣跟風的習慣,一件事有人做了,沒幾年後就一堆人跟進,然後一起死。另外,音樂節隱性的問題便是台灣本身就擁有高票房的樂團數量不夠,引進國外樂團增加節目可看性或許是個方法,但偏偏票價太低,如何取得收支平衡,又會是另一個難題。
玉能:如果說台灣一年有上百個音樂節,那平均每個週末有兩個。當然規模有分成大中小,有的更像是拼盤演唱會,但冠上音樂節的名字。大大小小的音樂節,的確多到眼花撩亂,從有地方政府出錢的,到各種形形色色單位,還有校園的音樂節,好處是免費的音樂節或許可以培養新的聽眾群,但能否培養到他們願意付費呢?如果免費的跟付費的,看的都是差不多一樣的人,那樂迷為什麼要掏錢看音樂節?
Q. 未來音樂節如何有所突破?
老諾:或許走主題式音樂節是個方法,它可能就會是中型的音樂節,畢竟受眾群會局限,但某方面樂迷忠誠度會比較高,也可能這樣是比較穩健的形式。
玉能:每個音樂節開始去尋找自己的特色定位,有的是在於主題,有的則是結合在地觀光,那接下來就是看各自的行銷策略有多強了,讓特色本身足以吸引觀眾,讓觀眾覺得:it’s cool to be there 或者 I wanna visit that place。說穿了,要銷售的不能僅僅是音樂,還包括可以提供的體驗。卡司方面,面對單位重複性高這件事,或許個別音樂節可以去想想如何促成有趣的跨界合作(crossover/collaboration),就是只有這個音樂節可以看到的限定版本,那會增添吸引人的元素。
2020台灣音樂節預告
2020年,是邁入一個充滿未知的音樂節新紀元。今年停辦事件頻傳,明年會不會又是一場音樂祭汰換年,一切還言之過早。
彌漫濃厚藝術氛圍的台北吉普賽爵士音樂節,確定在2020年3月12日至15日舉辦。吉普賽的熱情融合法式香頌的細緻,是掌聲多過於呐喊的靜態音樂節。
若是喜歡搖滾音樂,可以期待已經確定會在2020年舉辦的浮現祭。浮現音樂創立20年,音樂祭也已11年,是台中具有代表性的音樂盛事,明年除了文創市集、特色美食、座談會、還加入了摔角節目。
而另外一個值得留意的搖滾盛事,是山海屯搖滾祭,即將於2020年 5月 1日至3 日在台中洲際棒球場登場,並率先在1月22日於台北華山永豐Legacy舉辦行前暖身場。
台南五月音樂季正式邁入第20屆,同樣是在2020年 5月 1日至3 日 舉行,特色是會邀請許多海外的獨立樂團共襄盛舉。
Freshmusic音樂雜誌的陳玉能也向我們推薦,「我覺得較有趣的是在六福村遊樂園舉辦的笑傲搖滾音樂祭,可以一邊坐雲霄飛車一邊聽到台灣搖滾,是蠻新鮮的體驗。再來就是貴人散步音樂節。因為showcase型態的音樂祭在台灣是罕有的,加上場館都在很有特色的台南市區建築物,這樣的體驗相當完整。然後,我許願人生有機會看到多一次女巫祭。因為第一次的體驗實在太美好,但那已經是2015年的事。雖然官網說十年後見,好像也只能認份。」
而喜歡電音的樂迷,可以期待春浪電音派對和樂托邦國際音樂季。
海外音樂節未來趨勢
趨勢1:環保概念
明年的海外音樂節,很多會以環保為包裝概念,是一股不可忽視的趨勢。英國Glastonbury音樂節就一直以環保為主題,音樂節不出售任何塑膠瓶裝飲料,且使用廢鐵桶當作垃圾箱,現場還能隨處看到太陽能發電設備。
而美國的Coachella音樂節同樣非常提倡環保。如果樂迷選擇和4人或多人共同搭車過來,就可獲得carpoolchella標籤,從而有機會抽獎贏得VIP門票。他們也曾經舉行過用10個空水瓶可免費換取1瓶水的活動。
其他的綠色音樂節還包括了挪威Øya音樂節、葡萄牙Festival Forte音樂節、英國BoomTown Fair音樂節等等。
在亞洲,中國的草莓音樂節,今年也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發起了「循環世界」的主題。這個環保概念涉及物料循環利用、提高音樂節發電效率等專案。主辦單位摩登天空找來英國公司進行規劃,以在音樂節上節省電力和能源。今年,所有草莓音樂節都停止印刷紙質手冊,使用的飯盒也都可降解。策展人沈黎暉希望用5年的時間,把環保的概念一點點施行到音樂節上。
趨勢2:5G元素
今年,咪咕音樂打造了5G時代的首個音樂節——BBF比特節拍。音樂節現場的5G體驗區讓人大開眼界,包括5G手機、5G機器人、5G無人機、5G視頻彩鈴,以及全球首例5G裸眼3D直播等。現場觀眾還可帶著VR眼鏡,暢遊成都寬窄巷子等旅遊景點。未來兩到三年,BBF音樂節預定都在成都舉辦,可是2020的舉辦日期尚待確定,請密切留意咪咕音樂官網。
5G技術勢必會更為成熟,觀眾甚至可以躺在沙發上,就可以投入現場,和大家一起感受音樂的節奏。可是,這引發另一個擔憂,VR和AR能促進更多人來現場,還是減少呢?
趨勢3:多元化跨界融合
多元化跨界融合,是未來音樂節的方向發展。中國摩登天空把草莓音樂節融合笑果文化的《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打造「音樂X脫口秀」的表演形式。這樣的形式撞擊,帶著各自的粉絲群效應,當聚攏在一起時,音樂節顯然會引發出新的話題和影響力。
舉辦音樂節既嚴峻又複雜,每年都有意想不到的問題湧現。如果說音樂節到了飽和點,那市場機制就會自行淘汰掉部分的音樂節,所以飽和理論上不是個壞事,因為要先盛放才能飽和。
我們期待2020台灣音樂節能帶來更多的創意革新,繼續為每一個樂迷製造獨一無二的感動記憶。
Cover Image: 義瑋 / 愛喜玩提供
文 / JL
在媒體界超過15年,當編輯的歲月裏遊刃於教育、娛樂、休閑、時尚雜誌,但自己的最愛,始終是電影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