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2年最後一季必看的5檔藝術展

許多人聽到「藝術」,都會覺得距離自己很遙遠,看不懂,也不需要懂,但你知道嗎?其實學習、接觸藝術,不僅能夠展現個人品味,還能透過觀摩作品,從中找尋線索,累積出自己的觀點,進而培養出觀察力、創造力、邏輯力等各式職場能力!
此次編輯精選了5檔藝術展,在今年結束之前,不妨找個機會為自己安排一場藝文之旅,放鬆之餘,還能補充創意養分,為來年的自己儲備更多能量。
1. 轉接器
《轉接器》展覽的5件全新作品登場。Photo Credit: 台北當代藝術館
張碩尹、鄭先喻和實驗室合作的作品《棲息地》。Photo Credit: 台北當代藝術館
張永達的作品《without composing- N°1》。Photo Credit: 台北當代藝術館
李明學的作品《少女的祈禱-菜洗坑與蘿蔔洗冰》。Photo Credit: 台北當代藝術館
每當我們要接觸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總是會感到有些退卻,此時若能從和我們日常息息相關的事物著手,相信一定能多少降低入門門檻,了解到原來藝術其實可以很生活!就像這次台北當代藝術館與洪建全基金會攜手推出的主題大展《轉接器》,便是借喻了智慧型手機的關鍵性組件「電晶體」功率轉接的特徵,改以藝術手法呈現能量轉換。
他們邀請了11位藝術家展現當代藝術作品對於創變能量的接收與轉換,談論關於技術更迭中產生的焦慮、社會中的集體處境與定位、潛存框架中的徘徊和抵抗、人類的存在和起源、不可動搖的精神信仰,還有未來的積極想望。
除了精彩的作品,他們還邀請了黃翊工作室+、河床劇團、鬼丘鬼鏟等三組表演團體,在展期間於不同場域展開一系列衛星展演串聯,帶來行為藝術、座談等不同觀展體驗。
2. 聲音的奇幻異想–5感小旅行
王仲堃的作品《聲瓶蹺蹺板》。Photo Credit: 朱銘美術館 / 攝影:劉薳粲
紀柏豪的作品《荒物聲響》。Photo Credit: 朱銘美術館 / 攝影:劉薳粲
澎葉生(Yannick Dauby )的作品《Pond》。Photo Credit: 朱銘美術館 / 攝影:劉薳粲
陳昱榮的作品《訊流-II》。Photo Credit: 朱銘美術館 / 攝影:劉薳粲
秉持著 SOL聲活圈「致力於發現不同的聲音」的精神,當然不能錯過探索聲音可能性的機會!今年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聚焦在以「聲音創作」形式為主的探討,結合各自的專業領域、觀點與視角,轉化媒材、創造作品,呈現他們對於環境聲音、事物、文化等各類元素的搜集或思考碰撞。
這些跨領域、跨媒材的聲音創作者包括:獨立電影領域的聲音設計與混音工作者澎葉生、以聲音為主要創作媒材的藝術家謝奉珍、創立「融聲創意」平台的藝術與音樂創作者紀柏豪、《共振計畫:木魚 +》計畫主持人與「一公聲藝術」(One Litre Sound)核心成員賴奇霞、「噪咖藝術」的主要成員王仲堃、擅長互動裝置的藝術家邱昭財等等。
即便名為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卻很適合各個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前去觀看,透過藝術作品的引導,帶我們一起去感知、體驗、探索聲音的各種可能性,了解到聲音不只可以傳遞訊息,還可以表達情感、豐富生活,進而在日常中一起找尋聲音、收集聲音,甚至創造聲音。
聲音的奇幻異想-5感小旅行
地點:朱銘美術館
展期:2022/07/09~2023/01/02
3. 有光的地方

《有光的地方》展覽的主視覺。Photo Credit: 永添藝術ALIEN Art
邵永添的作品《沒有黑》,布面壓克力顏料,189x189公分。Photo Credit: 永添藝術ALIEN Art

邵雅曼的作品《夜晚的光明》。Photo Credit: 永添藝術ALIEN Art
「創作,只因為這件事代表著我們對探索世界的著迷,感知,是形成世界的力量。」——邵雅曼
作為「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的幕後推手邵雅曼,今年與同為藝術家的父親邵永添攜手推出《有光的地方》,並邀請音樂製作人陳建騏、味覺藝術家江振誠、廣瀨晉平,以及聲響音樂家劉芳一,三段式地進行探索感知的奇幻旅程。
藝術家邵雅曼強調,藉由視覺、聽覺與味覺的跨域合作激盪出嶄新的創作型態,就是希望能讓觀者開啟在視角維度、感官經驗、思想實踐上的思維轉換,增進更加敏銳的感知能力,進而產生出觀看世界的新視角,共同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
有光的地方
地點: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展期:2022/04/15~2023/01/01
4. 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
《時代的臉孔》主視覺-莎士比亞。Photo Credit:奇美博物館提供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平靜」》,克里斯萊文、羅伯蒙迪於2012年創作。Photo Credit:Chris Levine
《大衛.貝克漢》,羅倫佐阿吉烏斯於1998年創作。Photo Credit:Lorenzo Agius
《艾德.希蘭(紅髮艾德)》,柯林戴維森於2016年創作。Photo Credit:Colin Davidson
能夠被流傳下來的「肖像畫」,多半都是影響人類文化歷史甚鉅的名人,舉凡像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莎士比亞、牛頓、達爾文、披頭四、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經典名人都有知名畫家為其留下身影。還有一些深深影響大眾,但名字卻不見得被記載的重要人物,我們得以透過畫中的裝扮或眼神中流露出的情緒,感受到他們的獨特氣質,當目光駐足的那刻,故事便得以被打開、被閱讀,這便是「肖像畫」的重要意義之一。
成立於1856年的英國國家肖像藝廊,是英國歷史悠久且極具特色的重要館所,它不僅是全球第一座肖像博物館,更是世界最大的肖像蒐藏機構之一,總計有逾21.5萬件藏品,收藏16世紀至今影響英國與世界的人物肖像,堪稱英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縮影。該館自開館以來的160多年,都未讓作品離開英國本土,近年因進行《鼓舞人心計畫》而閉館整修至2023年,這些作品才得以進行史上第一次世界巡迴。
今年8月輪到奇美博物館展出《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觀者將能跨越500年的時光,飽覽百位名人的經典臉孔與精采人生。
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
地點:奇美博物館
展期:2022/08/27~2023/02/28
5.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李霽洵的桂楠木、油彩裝置作品《相對無語 VI》(Silence between us VI)。Photo Credit: Capital Art Center
最後,則是已經邁入第29屆的藝術盛會——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每年,ART TAIPEI都會匯聚國內外精選的畫廊品牌及優秀藝術家的精彩之作,無論有沒有藝術背景,都能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前來欣賞,相信一定能在眾多數量之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而那便會是一扇開啟藝術探索之旅的窗,帶你從作品延伸到藝術家自身,再到藝術風格的形成,最後培養出藝術鑑賞的能力,以及獨到的美學觀點。
由於展品數量眾多,如果不知道從何開始欣賞起,這裡先為大家精選了3件不同型態的作品:
王萬春的壓克力畫作《24分之1秒》。Photo Credit: 月臨畫廊
王萬春《24分之1秒》:王萬春投身藝術創作將近40年,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使用不同的媒材進行創作,不斷地自我突破。此次作品《24分之1秒》更能感受到他近年作品遊走於「寫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之間的獨特風格。
崔旴嵐的作品《城市浮游體雄性》。Photo Credit: 形而上
崔旴嵐《城市浮游體雄性》:除了繪畫,複合式的媒材組合也是藝術的有趣之處,崔旴嵐結合藝術美學、機械雕塑與電子科技,讓堅硬的「機械生物」展現了美麗的生命力,以及人性的溫度。
凌宛若的作品《發燒之夢 (手)》,由典藏級噴墨輸出,並配上特殊裱框。Photo Credit:絕版影像館
凌宛若《發燒之夢(手)》:這幾年的疫情打亂生活節奏、導致不安瀰漫,人人都像處於發燒時的半夢半醒狀態,凌宛若化身為一個夢遊者,重新想像軀體、顏色和動作的關係,展現了細膩的情感變化。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1館
展期:2022/10/21~10/24
Cover Credit:聲音的奇幻異想-5感小旅行/朱銘美術館
喜歡藝術作品?立即點擊 ☛ 看看《小花計畫2022》的吸睛創作
文/黃羽萍
喜歡寫字、拍照、聽故事,相信文字和影像能夠帶給人正面的能量。現為自由接案的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