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馬戲篷台南登場!FOCASA馬戲藝術節:沒有動物表演的馬戲也很精彩!

「十年前,我們第一次受邀到法國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演出;十年後,我們在台灣做自己的馬戲藝術節。」FOCASA馬戲藝術節策展人張又文,感性地說。
說到馬戲團,大概有很多讀者對於「馬戲」的認識,都還停留在有動物演出才能被稱作馬戲團的印象。然而其實從70年代起,全世界的動保意識抬頭,現代馬戲也自法國開始,發展出以人為主體去表演的形式。
問到究竟什麼樣的表演算是馬戲?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品牌總監暨FOCASA總策展人——張又文這麼說:「馬戲很難被定義,詢問不同表演團體或許會得到不盡相同的答案。不過對於FOCA來說,運用人的身體結合物件,做出非常人的行為或特技動作與表演,就是馬戲。」
現代馬戲不只是特技演出,相較於展現高超的技巧,當代馬戲更著重在敘事表達,不論是戲劇或舞蹈都是為了傳達某種情感,而非單純為了炫技。當馬戲不再是純娛樂,好好說出一個故事並以觀眾意想不到的形式表達,才是現代馬戲表演的主軸與好看之處。
本屆FOCASA邀請來自韓國的Circus D.Lab參演,他們將包含各種運動賽事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重新詮釋為馬戲表演。
馬戲表演在台灣
台灣的馬戲表演從早期的特技開始發展,家有長輩的或許曾聽過「李棠華技藝團」,在70-80年代他們走訪各國演出,讓雜技表演走入民眾視野。而後也有許多不同類型的馬戲表演者,其中較廣為人知的前輩們,如前太陽劇團舞者——張逸軍與陳星合,都是以個人身份發跡,在國際舞台發光。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許多自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畢業的特技表演者,學習的是中國的雜耍,以前只能在戲劇演出中擔任陪襯的綠葉角色,也就是俗稱的「跑龍套」,在沒有劇團的編制合作下,只能在各個片場或劇場穿梭。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則是台灣較早以劇團規模營運發展的團隊,培養自己的演員與行政去製作劇碼,亦會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跨界合作。過去的他們叫做「MIX舞動劇坊」,在林懷民老師的建議下改名為「福爾摩沙馬戲團」(Formosa Circus Art,簡稱FOCA)。更名後的FOCA發展順遂,2011年立案,2012年推出第一個年度製作,2013年就入選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城外流浪藝術節,也是第一個以「馬戲」類別受文化部補助出國演出的團隊。
馬戲篷內部實景。
走進國外的馬戲篷,才發現原來馬戲也可以是巨作
當FOCA團隊前往有著百年歷史的亞維儂國際藝術節與愛丁堡藝穗節參演,見識到來自各國的表演者與觀眾在當月齊聚一整個城鎮,大至劇院、小至街頭咖啡店酒吧,到處都有表演發生,民眾與各國旅客們彷若日常的參與,「非常有機、自然,身在其中會感受到非常飽滿的能量。」又文談起當時的經歷,依舊能憶起初體驗的悸動。
「未來,我們也要一座屬於自己的馬戲篷。」
也就是從那時起,在台灣舉辦馬戲藝術節的夢,在FOCA創辦人林智偉與團隊的心中萌芽。在過去的十年裡,FOCA團隊代表台灣闖蕩23個國家,在海內外幾乎不間斷地演出,除了為了維持劇團營運外,更遠大的目標就是買下一個符合國際馬戲舞台標準尺寸、屬於FOCA的馬戲篷。這個目標在2022年完成,卻也在同一年全世界被迫停格,FOCA團隊因此得到了一個暫時放慢腳步停止飛行,好好籌劃藝術節的機會。
馬戲篷戶外
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在台灣,可能許多民眾會覺得需要認真打扮地進兩廳院,才能稱作欣賞藝術。但FOCA團隊希望可以把表演藝術跟生活拉得更近,又文提到:「馬戲篷本身就是一個與大眾連結的橋樑,是一個移動式的劇場,它可以被收在貨櫃裡,在城市中移動。這就是馬戲遊牧精神,對於團隊們來說,馬戲篷就是家,FOCASA這個名字因而誕生,Casa在許多歐語中正是『家』的意思。而Village-13(V-13),就像是一個村莊,可以長在各個城市裡面,只要願意進入這個馬戲棚的世界,就是我們的村民。」
V-13是台灣第一座巨型馬戲篷,四層樓高可容納1,000人,高16公尺、篷內直徑32公尺,高規格的環形舞台,讓踏進去的人們都驚嘆不已。然而並不是購入了馬戲篷,藝術節就能開辦。在沒有前例可供參考的情況下,FOCA團隊為了想知道以馬戲為主軸的藝術展演活動,在台灣有沒有潛力以及團隊量能的極限,便自掏腰包,憑藉一己之力地於2022年舉辦試營運場次,前前後後花費了1200萬台幣,將過去十年間的積蓄與能量都孤注一擲,只為了完成當年的夢想。
不只是斥資鉅額,從場地重整到整個活動規劃,都是由本業並非公關活動公司的FOCA團隊全部自理,光是為了尋找能夠搭建巨型馬戲篷的場地就煞費苦心。馬戲篷落地後就被看作是一個臨時建物,但全台灣沒有任何一個建築師曾經蓋過馬戲篷,慶幸的是團隊找到了專業的結構技師合作,在走訪各市詢問合作意願,並且考量氣候狀況後,最後決定向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商借場地,在水交社文化園區舉辦馬戲藝術節的試營運場。
V-13馬戲篷
原先預設單日入場人次約為5000人,實際執行下來,兩天的入場人次為五萬人。當然,免費入場有其威力所在,但初試啼聲的暖身體驗場能有如此亮眼的成果,還是讓團隊振奮不已。於是今年,FOCASA馬戲藝術節正式與台南市政府合作,成為民間與官方合辦的大型展演活動,第一屆就打出七日規模,光是舉辦在馬戲篷的演出就高達18場,再加上總共八個展區,連續七天下來,有超過150場的演出在本屆的馬戲藝術節發生。
進化後的馬戲藝術節,多了哪些看頭?
又文表示:「除了馬戲篷內的表演場次增多外,本屆我們也邀請了國外團隊,匯集了來自八個國家的表演者,讓村民們可以感受到馬戲的多元與可看性是非常豐富的。而今年的場域比起2022年也擴大了非常多,在試營運場時我們只用了四分之一 ,今年則是全區開放,戶外區域我們增設了很多大型體驗項目、特色市集、不斷電舞台,在現場也提供租借野餐墊及環保餐具等等,就是希望可以讓村民們能夠與親友一起在FOCASA輕鬆享受快樂氛圍。」
走繩體驗
孩子玩瘋是可以想像的,那麼對於大人來說好玩在哪裡?
除了專為兒童設計內容的馬戲音樂劇之外,馬戲表演的優勢是無論你是大人或小孩,當在欣賞演出都會因為特技展現而感到驚奇。馬戲團對於大家來說是很美好的想像與存在,根據試營運驗證,只要入村後都可以感受到不分年齡的興奮感。「因為每個活動都很有趣,所以有種琳瑯滿目、不知道怎麼選擇的興奮感。」又文笑著說。
在一些新聞媒體報導裡曾提及知名作家蔣勳老師在去年曾蒞臨FOCASA,更在其社群媒體上推薦分享「真正看到了馬戲活潑熱烈的生命力,不受拘束的場域,觀眾盡情鼓掌吶喊,表演者需要這樣的互動,也全力釋放自己的身體能量。套用年輕人的語言,現場真是『嗨』到不行。帳篷空間原有正式劇場達不到的魅力能量,更機動、更庶民、更自由,也更可以有表演者與觀眾一起互動的氛圍。」
幸運的朋友或許也有機會在今年的活動現場巧遇蔣勳老師,與其一同體驗馬戲表演的獨特魅力。
遠從法國來台的Fills Monkey,將於本屆FOCASA演出令人熱血沸騰的搖滾馬戲「We Will Drum You」,是策展人力薦不能錯過的表演。
十年一刻的馬戲藝術節後,FOCA的下一步
「在去年舉辦試營運場後,我們看見了馬戲藝術節在台灣是有潛力的,我們希望可以讓更多沒有看過馬戲表演的人,可以因為FOCASA而認識到馬戲表演的不同可能,進而培養出更多對馬戲表演有興趣的觀眾,就像現在遍地開花的音樂祭一樣,馬戲藝術節也可以是一種常態性、年度舉辦的大型活動。未來FOCASA會以雙年展的概念營運,兩年一次與大家相見。」又文這麼說。
同時,FOCA也致力於培育後進,不但與教育體系合作,也在藝術節現場提供了讓孩子們能夠認識馬戲表演的環境。又文:「以劇團來說,我們希望可以延續表演者的職涯壽命。讓小孩從小接觸,或許未來他們可以成為表演者,或者支持入場的觀眾。」
在規模成本的面向,FOCA團隊也有計劃再添購更多馬戲篷,未來預計將以節目取向為馬戲篷定義,希望帶給喜愛馬戲、支持馬戲的觀眾們更多元的演出。
2023《FOCASA馬戲藝術節- FOCASA Circus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s://focasa.art/
購票補充說明:馬戲篷演出場次皆須劃位,購入馬戲篷展演票即有當日入村券資格,無需另行購買入村券。只購買入村券者,除馬戲篷演出場次外,可享園區內的各項戶外演出與娛樂。
✧國際團隊:
法國 Fills Monkey、澳洲 Gravity & Other Myths、柬埔寨 Phare, The Cambodian Circus、日本 Naoya Aoki、韓國 Circus D. Lab、香港 Wing Wing Tony
來自台灣的天馬戲創作劇團。
✧台灣團隊: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天馬戲創作劇團、紅鼻子馬戲團、創造焦點、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馬戲之門、優尼客當代馬戲團、Circus CORNER C.、TSPT 台灣走繩專業團隊、劍玉師小螺絲、Mimofatguy、水管阿民、Mario Game Time、趙敦毅、方庭良、陳萱丞、楊元慶、Mr.YES小丑劇團、Naughty Swing 搖擺舞團、台北室外街舞、烏尼歐卡波耶拉職業團體、小事製作、Flying Space 飛翔運動空間
All Images: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立即點擊 ☛ 看野花惹吵創辦人達叔如何辦不一樣的音樂祭
文 / 頤儂 Lavande
暫時不住在台灣的台灣人。需要音樂才覺得生活正常的那種人。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