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下半年必看的7大國際藝術展

經歷三年的疫情衝擊與蕩滌,藝術界也逐漸有了復甦的跡象,而這期間讓人望眼欲穿的藝術盛事或數次延宕的精彩活動,也隨之宣告重啟。本文精選了2023下半年值得參訪的七大藝術展,從中關注和探討後殖民、生態、社會、人文等議題,讓藝術愛好者體驗不一樣的感官震撼,並開啟別出機杼的藝文之旅。
利物浦雙年展 Liverpool Biennial 2023

草間彌生的作品不止一次出現在「利物浦雙年展」。Photo Credit: Paul White / flickr
英國最大規模的當代視覺藝術節「利物浦雙年展」,正式進入第25個年頭,而本屆由策展人薩曼莎‧拉基(Samantha Lackey)攜手來自開普敦的獨立策展人、藝術家哈尼西爾‧姆邦瓦(Khanyisile Mbongwa)共同打造。
以「uMoya:失物的神聖回歸」(uMoya: The Sacred Return of Lost Things) 為主題,此展著眼於殖民主義的歷史,尤其是歷史上被掠奪和被淹沒的事蹟與點滴,而「uMoya」一詞在南非祖魯語中則有精神、呼吸、空氣、氣候和風的寓意。
利物浦曾是英國最大的奴隸貿易口岸,而被船隻卸下的數百萬黑奴,在踏上英國的土地後,從此再也沒能重返家園,於是其展核心圍繞著個體與群體的「身份回歸」,包括探索人們和物品在遷移中,如何展示潛在力量以及對於過去的缺失,如祖先的傳統知識和原住民文化表達關注。
屆時,30位揚名國際的藝術家和作品,包括出生於芝加哥的跨學科藝術家托克瓦斯‧戴森(Torkwase Dyson)及巴西藝術家安東尼奧‧奧巴((Antonio Obá)的作品,將遍布於利物浦城中的各歷史建築、藝文空間與非常規展覽空間。
- 活動日期:2023年6月10日 - 9月17日
- 活動官網:www.biennial.com
赫爾辛基雙年展 Helsinki Biennial 2023

埃米利亞‧斯卡努利特(Emilija Škarnulytė)的電影裝置《低氧》(Hypoxia)。Photo Credit: Helsinki Biennial 2023
首屆赫爾辛基雙年展原定於2020年舉辦,由於全球疫情危機被推遲至2021年秋天舉行,而今年捲土而來的第二屆,以「新方向可會誕生」(New Directions May Emerge)為標題,主要一窺這個時代的關鍵議題,如生態破壞、政治衝突、科技演變等,並從中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以及理解世界的新方法。
本屆展覽地點除了同樣選在赫爾辛基海岸邊的瓦利島(Vallisaari Island)中心位置,還有赫爾辛基美術博物館HAM(Helsinki Art Museum)、Oodi赫爾辛基頌歌中央圖書館、Stoa和Caisa文化中心以及其他公共場所,讓藝術作品與周圍自然環境及其獨特的生態系統進行對話。
此展除了匯集來自芬蘭和世界各地約29位著名和新興藝術家與團體,當中包括阿根廷雕塑藝術家阿德里安‧維拉爾‧羅亞(Adrián Villar Rojas)從他的《磚農場》(Brick Farm)雕塑系列中延伸而來的定點雕塑《來自幻想的盡頭系列》(From the Series The End of Imagination)、立陶宛視覺藝術家兼導演埃米利亞‧斯卡努利特(Emilija Škarnulytė)的電影裝置《低氧》(Hypoxia)、藝術家兼遊戲設計師丹妮爾‧布拉思韋特-雪莉(Danielle Brathwaite-Shirley)與觀者互動的角色扮演表演活動和藝術裝置,多樣的參展作品更涵蓋電影放映、公眾演出、出版、線上項目等多種媒體形式。

丹妮爾‧布拉思韋特-雪莉(Danielle Brathwaite-Shirley)與觀者互動的角色扮演表演活動以及藝術裝置。Photo Credit: Helsinki Biennial 2023

阿德里安‧維拉爾‧羅亞(Adrián Villar Rojas)的定點雕塑《來自幻想的盡頭系列》(From the Series The End of Imagination)。Photo Credit: Helsinki Biennial 2023
- 活動日期:2023年6月11日 - 9月17日
- 活動官網:helsinkibiennaali.fi/en/hb23
東京現代 Tokyo Gendai

Imi Knoebel的作品《Anima Mundi》。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Fox Jensen
由亞太地區藝術博覽會聯盟The Art Assembly所推出的全新藝博會「東京現代」(Tokyo Gendai),匯集了世界各地80至100間的國際級畫廊,而為確保展會品質及作品類型的多元,其參展單位皆由評審委員選出,其中包括佩斯畫廊(Pace Gallery)總監馬克‧格萊姆徹(Marc Glimcher)、洛杉磯Blum & Poe畫廊聯合創辦人蒂姆‧布魯倫(Tim Blum)、倫敦賽迪HQ畫廊Sadie Coles HQ總監約翰‧奧多爾蒂 (John O'Doherty)以及台北亞紀畫廊創辦人黃亞紀。
「Gendai」中文譯名「現代」,但日文則意指「當代」(contemporary),其活動以「不同的收藏群體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藝術博覽會」為理念,執意吸引日本國內重要收藏家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年輕藏家,並成為收藏家和遊客挖掘當代藝術及沉浸於日本文化的當代場域。這場於橫濱國際平和會議場 (Pacifico Yokohama) 舉辦的藝博會,除了主要展示區域,亦設有三個展區,分別以新興藝術家作品、具歷史意義的亞洲藝術家,以及藝術科技 (包括NFT、AR及VR等)。

Masato Mori的作品《Obake House》。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Nanzuka

Keita Miyazaki的作品《Mutual Interference》。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Maho Kubota Gallery

Atsushi Kaga的作品《Cucumber norse and anbergine》。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Maho Kubota Gallery
- 活動日期:2023年7月7日 - 9日
- 活動官網:tokyogendai.com
第35屆聖保羅雙年展 35th Bienal de Sao Paulo

2008年的「聖保羅雙年展」的場景。Photo Credit: Fernando Stankuns / flickr
「聖保羅雙年展」是繼威尼斯雙年展後,全球歷史第二悠久的雙年展。除了承襲威尼斯的結構規劃,將其展分為「國家館」、「國際展」、 「巴西藝術」三大主軸,今年邁入第35屆的聖保羅雙年展,更以「不可能的編舞」(Choreographies of the Impossible)為命題,旨在啟發對未知事物的激進想像,「編舞」(Choreographies)一詞更是用於強調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行為實踐,即便過程中存在著不可行性或否定性,但終究會孕育出新的形式、意義,甚至可能性。
本屆雙年展由獨立策展人兼研究員黛安‧利馬(Diane Lima)、常駐柏林的藝術家兼作家格拉達‧基洛姆巴(Grada Kilomba)、人類學家赫利奧‧梅內塞斯(Hélio Menezes)及馬德里國家中心博物館館長馬努埃爾‧博爾哈-維萊爾(Manuel Borja-Villel)共同策劃。四位來自不同地域,並具有各異的人生閱歷、藝術風格和觀點的策展人,致力在展覽現場「編排各種不可能」,把看似不存在的事物,轉化為真實存在的動作。
- 活動日期:2023年9月6日 - 12月10日
- 活動官網:www.bienal.org.br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行為藝術50年回顧展 Marina Abramović Retrospective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Photo Credit: Andrew Russeth / flickr
行為藝術先驅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將於9月,首次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回顧她在行為藝術生涯長達50年的先鋒實驗。這個原定於2020年舉辦、卻因為疫情兩次延期的回顧展,將展出她創作生涯的逾50件藝術作品。除了通過照片、影像裝置等形式展出她的藝術大作,參展者也有機會欣賞阿布拉莫維奇標誌性作品的現場再演繹,同時也有講座會及其他與回顧展相關的活動項目。
阿布拉莫維奇善於以磨礪身心為要點,在表演過程中承擔各種困苦或委頓,並邀請觀眾與她一起體驗,以表達情緒的解放和思維的蛻化,諸如1974年的《Rhythm 0》作品中,她將自己作為演出主體,並與表演空間內放置72樣物品,包括鋼筆、剪刀、鎖鏈、斧頭和上滿子彈的手槍,邀請觀者在自己身上隨意使用這些物品。透過這一件作品,她不僅挑戰著身心承受力的極限,同時也將恐懼展示予觀眾。2010年的《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則由她本人坐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庭,以一對一沉默對視的方式,接待參觀者。

行為藝術先驅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Paola + Murray ©攝影,紐約,2015年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Photo Credit: Andrew Russeth / flickr
- 活動日期:2023年9月23日 - 2024年1月1日
- 活動官網:www.royalacademy.org.uk/exhibition/marina-abramovic
菲利普‧加斯頓回顧展 Philip Guston:Now

Philip Guston的作品《Painting,Smoking,Eating》。Photo Credit: Stedelijk Museum,Amsterdam © The Estate of Philip Guston
同樣於2020年因展覽內容及疫情緣故一再推遲的「菲利普‧加斯頓回顧展」,是他首次在英國的大型回顧展,同時亦是近20年,規模最大且最為重要的一場回顧展。
這位出生於加拿大猶太移民家庭的美國藝術家,擅長從噩夢般的周圍世界汲取靈感,創作出令人驚嘆的新意象,而此展將探討他的作品如何在個人與政治、抽象與具象、幽默與悲劇之間架起對話橋樑。從他50年代的壁畫和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皆略帶美國種族主義與國外戰爭的色彩;而從60年代後期,隨著政治動盪和社會騷亂,他不僅對抽象主義持有批評態度,同時也開始以漫畫人物為特色的大型繪畫,透過創作敘述一些具批判性的社會政治議題。
此展由泰特現代美術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和休斯頓美術博物館聯合舉辦,並以125幅油畫及70多幅素描,從具象壁畫、抽象表現主義到標誌性的卡通風格,銜接起他長達50年職業生涯的風格演變。
- 活動日期:2023年10月5日 - 2024年2月25日
- 活動官網:www.tate.org.uk/whats-on/tate-modern/philip-guston
第13屆台北雙年展 13th Taipei Biennial

Photo Credit: Taipei Biennial
由台灣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作家、編輯與教育推廣者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劃的「第13屆台北雙年展」透過「小世界」(Small World)的命題,藉由展覽、音樂表演、駐地研究與創作、工作坊等各種敘事及體驗形式,把台北市立美術館打造為一個聆聽、聚集、即興創作的空間。
「小世界」的概念源自於新冠疫情(Covid-19)帶來的衝擊與省思,而「後疫情時代」的人們對於世界的感官、尺度等體驗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正是本屆展覽的初衷。其展依藉音樂、電影等藝術形式引導直覺,讓參與者在觀展過程中透過視覺、聽覺等感知,勾勒出新的想像,甚至見識從未看見的光景。
參展的台灣藝術家包含賴志盛、李亦凡、楊季涓,而共襄盛舉的海外藝術家則有德國女性藝術家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Natascha Sadr Haghighian)、定居於倫敦的菲律賓藝術家皮奧‧阿巴德(Pio Abad)以及活躍於香港的視覺藝術家唐納天(Nadim Abbas)等等。
- 活動日期:2023年11月18日 - 2024年3月24日
- 活動官網:www.taipeibiennial.org
Cover Credit:Tabita Rezaire裝置作品 / Helsinki Biennial 2023
喜歡沉浸在藝術氛圍?立即點擊 ☛ 遊走紐約的藝術版圖
文 / 劉貴雄
音樂產業工作者,歷任索尼音樂、KKBOX 要職,近年積極參與專欄,文字創作等工作。視音樂為生活的重心、生命的養分。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