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滿的建築美學:7間讓人流連忘返的博物館

美國博物館學學者喬治·艾里斯·博寇(G. Ellis Burcaw)曾指出,博物館的特徵,主要是視其所蒐藏的物件而定,其價值不在自身,而是作為自然世界與人類文化樣本的價值。其中,建築空間更是生產根植於歷史、政治、文化、社會與經濟各個面向共同交織,無論建築特色、風格樣式、空間格局、使用方式甚至關鍵推手,皆能反映出該時代的教育、思想、美學、技術等。
以下七座極具特色的博物館,有的是古蹟,有的是全新闡發,從歷史主義到破格新穎,我們除帶領大家一覽其中的空間美學之際,也領略知名建築大師們的宏觀之作。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美國,紐約

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The Met
1870年,一群美國公民包括企業家、理財家、藝術家與思想家發起,並在1872年正式開館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The Met),核心目的是鼓勵和發展美術研究,以及藝術在生產和日常生活的應用與推動藝術的通識教育。相較於其他博物館,The Met的館藏很少是來自殖民地,或經由戰爭掠奪,幾乎全為私人捐贈或館方購買。

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The Met

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The Met
館址原本是位於紐約市第五大道681號的一幢大廈之內,直到1880年才搬到曼哈頓中央公園旁的現址,並在1888年開始不斷擴建。
The Met的建築本身是新古典主義與布雜建築風(Beaux-Arts,又稱學院派)融合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美國建築師理查德·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著手改造的第五大道立面、大廳和樓梯。在他於1895年離世後,由兒子理查德·豪蘭·亨特(Richard Howland Hunt)協助完成這項工作,而立面上的建築雕塑則由雕塑家卡爾·畢特(Karl Bitter)設計。

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The Met

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The Met
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 美國,華盛頓

Photo Credit: Alan Karchmer
博物館研究機構集合組織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的非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由非裔英國建築師大衛·阿賈耶 (David Adjaye) 領銜設計,並連袂美國建築事務所Davis Brody Bond、The Freelon Group、SmithGroupJJR共同企畫及執行。作為美國首座以非裔黑人為主題的博物館,它旨在通過非裔美國人的經歷,來陳述他們對美國人文歷史所做的貢獻,同時被視為非裔美國人歷史上極其重要的轉折點。

Photo Credit: Alan Karchmer

Photo Credit: Alan Karchmer
展館內部和外部充滿設計巧思,除了整體概念受到西非傳統木柱Yoruban Caryatid的啟發,以三個青銅金屬材質打造的梯形,整齊地向上層遞,由3600塊青銅色鑲板組合而成的外牆,醒目的色澤彷彿提醒著美國人切記血腥的奴隸制度歷史。60%的建築部分處於地下,賦存展館規劃參訪路線則是從地下到地上,象徵從奴役到自由的符號。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 俄羅斯,聖彼得堡

Photo Credit: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坐落在聖彼得堡宮殿廣場上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是18世紀中葉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典範。這座奢華又宏偉的「六宮殿建築群」包含冬宮(Winter Palace)、小艾爾米塔什(Small Hermitage)、大艾爾米塔什(或稱舊艾爾米塔什)Big / Old Hermitage)、新艾爾米塔什(New Hermitage)、劇院(Hermitage Theater)以及冬宮儲備庫(Reserve House of the Winter Palace)。

Photo Credit: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受僱建造的義大利著名建築師弗朗切斯科·巴爾托洛梅奧·拉斯特雷利(Francesco Bartolomeo Rastrelli)將義大利建築風格與莫斯科巴洛克風格進行融合,使建築風格與元素極為豐富,從巴洛克、新古典、哥德式,一直到洛可可風格皆有跡可循。館內的多個大廳都啟用孔雀石、碧玉、瑪瑙等製品裝飾,而外部牆面則以白色、綠色相互映襯。此外,別出心裁的門廊設計、鏤金裝飾的窗龕、豪華的科林斯柱式、繁複的飛簷曲線、房頂欄杆上各異的雕像與花瓶,都彰顯出富麗堂皇。

Photo Credit: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Photo Credit: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 MAXXI(National Museum of 21st Century Art)- 義大利,羅馬

Photo Credit: Musacchio Ianniello
位於羅馬北側弗拉米尼奧區(Flaminio)舊軍用地蒙特洛軍營(Caserma Montello)的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是座當代藝術與建築博物館。為MAXXI操刀的英國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是以創造「都市植皮」(urban graft)的概念出發,亦是基地的第二層皮膚。
MAXXI的建構擯棄了博物館既定的詮釋框架,不僅以更廣博的空間尺度使主體往外延伸,開放式容器的概念也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自然且絕妙地契合於城市肌理,並從中展現其建築的活絡與共融。

Photo Credit: Daniel Passafiume
主體為一個曲形長方體管狀建築,並以不規則的量體交錯堆疊,朝向不同方位,彷彿一件抽象的藝術品。而室內的流線混凝弧墻及黑色懸浮樓梯錯綜交織,使空間的連續性設計避開了大量的牆體劃分和干擾,不僅引入自然光線,也為建築內的多樣動線和臨時展示提供了絕佳的陳列方式。
設計博物館 Design Museum - 英國,倫敦

Photo Credit: Hufton + Crow
由專注於當代和產業設計的設計博物館由英國設計師泰倫斯.康藍(Terence Conran)創立,初衷是為了讓學生、業者與大眾擁有一個獨特的對話平台,並從中探索與開創當代設計領域的各種類別。

Photo Credit: Gareth Gardner
其館在1983年時僅是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地下室的「獨立專案」(Boiler Project),直到1989年才以博物館之姿,常駐於泰晤士河南岸(Shad Thames)的香蕉熟成倉庫。由於原址經常受到空間的限制,設計博物館在2016年遷至西倫敦肯辛頓大街(Kensington High Street)的荷蘭公園(Holland Park)南側。

Photo Credit: Hufton + Crow
新館的整體設計由英國建築及空間設計師約翰·波森(John Pawson)負責,將荒廢多年的「前英聯邦中心 」(Commonwealth Institute)進行改造。新館的最大特色為雙層玻璃外牆以及雙拋物線形屋頂,而室內的部分,除了保留一樓設計商店裡原有的彩繪玻璃,還將一百多年前安置的大理石石板,構成新大廳中橡木階梯頂端的大理石牆,為原有的空間注入新意。
羅浮宮 Musée du Louvre - 法國,巴黎

Photo Credit: Olivier Ouadah
出自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於1989年落成,結構體由603塊菱形玻璃和70片三角形玻璃拼接而成。羅浮宮原是法王居住的宮殿建築群,後來才轉為展覽場域。

Photo Credit: Nicolas Giraud
80年代初,時任總統法蘭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在沒有任何招標下,欽點貝聿銘進行羅浮宮擴建工程,而貝聿銘提出的建築樣式於羅浮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與羅浮宮建築群頗具巴洛克古典風格極不相襯,因此遭受市民的大力反對,但密特朗總統終究力排眾議,採用了他的設計方案。
貝聿銘的設計概念源於「光線」,除了不想觸及原有的建築,還使用一個立體的裝置,為其引入自然光線。透明的玻璃幕牆以及下方倒金字三角的中庭手法,使整體建築物獲得優良採光,令原先昏暗的地下室空間有了生機。採用三角形的因由是源於其形狀較為節省空間,同時還能使光線變換多種形態,從中強化建築空間的光影效果。
奧塞博物館 Musée d'Orsay - 法國,巴黎

Photo Credit: Patrice Schmidt
緊靠於塞納河左岸,與羅浮宮隔河相望的奧賽博物館,是一座以文化空間重生的工業建築。奧賽前身是法國皇家審計院,1898年由維克多.拉盧(Victor Laloux)為首的建築師團隊興建成火車站。興建之初是為了1900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但隨著城市發展、政策變化等原因,火車站在1939年停止營運,爾後更是閒置近半個世紀,直到1986年才輾轉為博物館。

Photo Credit: Sophie Crépy

Photo Credit: Musée d'Orsay
拉盧在鋼筋結構的火車站外牆砌上大理石,並借助雕刻作品為點綴,同時在架構上維持先前的車站面貌。奧塞的建築結合了19世紀各形式藝術及保存古蹟的觀念,不僅有孟莎式的雙坡屋頂(mansard roof)和拱心石(keystone)為設計的圓拱窗,館頂還使用了3.5萬平方米的玻璃天棚,而建築外牆上更是設置多樣錦簇的雕飾,絕妙地顯露法國古典主義美學。

Photo Credit: Sophie Crépy
1986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的奧塞博物館,是世界上收藏最多印象派和後印象派作品之處。其館收藏了1848年到1914年間法國極其重要的繪畫、雕塑、裝飾藝術和攝影作品,而米勒《拾穗》、梵谷《隆河上的星夜》、莫內《藍色睡蓮》等藝術巨擘經典名作,皆可在此飽覽。
Cover Credit:Design Museum / Gravity Road
喜歡藝術氛圍?立即點擊 ☛ 探索5間首爾必訪藝術中心
文 / 劉貴雄
音樂產業工作者,歷任索尼音樂、KKBOX 要職,近年積極參與專欄,文字創作等工作。視音樂為生活的重心、生命的養分。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