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建築奇景:讓人嘆為觀止的新地標

2020 年,一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建設案暫緩停滯。邁入全新的一年,雖然前景未明,建築界仍有一系列讓人拭目以待的曠世新作即將開放或完竣。從體育場到藝術表演場所,再到摩天大樓,這些新奇壯觀的當代地標,光是欣賞就能讓你像是上了一堂建築美學的課。
Bee’ah 零耗能總部,沙迦
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迦(Sharjah)的 Bee’ah 零耗能總部(Bee’ah New Net Zero Headquarters)是知名建築設計家札哈. 哈蒂(Zaha Hadid,1950 - 2016)的遺作之一。
建築團隊 Zaha Hadid Architects (ZHA)於 2013 年的國際競標中獲得中東環境與廢物管理公司(Bee’ah)的首肯,並與 Atelier Ten 環境設計顧問公司合作蓋起的 Bee'ah 零耗能總部;不但符合該公司對環境保護、減少廢棄物與提供永續資源解決方案的承諾,而且建材取自於當地,並大量採用再生材料,因此符合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的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 LEED)的認證標準。
這座面積達 7,000 平方公尺的 Bee’ah 零耗能總部以沙漠中跌宕起伏的沙丘外型作為創作概念,並利用當地的沙漠地理條件規劃出節能省碳的建築。兩棟獨特流線的建築分別為公共與管理館(包含大廳、演講廳、遊客教育中心、展區與辦公室)以及行政館(包含部門辦公室與員工咖啡廳),兩個「沙丘」主體交錯於通風及引進自然光線至館內的「綠洲」中央庭院;而日落之時,白色的建築外殼映紅,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互呼應。
點擊觀看:Bee’ah零耗能總部
新國立競技場,東京

Photo Credit: Ibamoto / Wikimedia Commons
坐落於東京新宿區邊界的新國立競技場是由 1964 年奧運主場館「國立霞丘陸上競技場」拆卸重新興建而成,並將成為預定於今年夏天舉辦的奧運及殘障奧運競賽最關鍵的據點,包括舉行開幕式、閉幕式和田徑賽賽程。這座體育場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負責設計規劃,建築圍繞著「生命之樹 」(Living Tree)的主題,同時還以奈良古廟法隆寺五重塔的垂木為創作靈感,整體風格承襲隈研吾最擅長的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
建築以大量木柱及鋼筋構成,天然建材皆是使用來自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的杉樹和松樹木材,充分展現日本傳統木造建築的要素。提倡自然綠意與環保的隈研吾,除了在場館 5 樓種植櫻花、楓樹等逾 100 種植物打造「天空森林」的廊道空間,場館內則還種有 47,000 多棵中小型樹木。此外,為力求與周遭環境共存共榮,這座地面五層樓、地下兩層樓的建築設計不但融入鄰近的明治神宮外苑,置身場館的不同方位還能遠眺富士山、東京晴空塔、東京鐵塔等地標。
不得不提的是,原本新國立競技場的設計工程是由知名建築設計家札哈.哈蒂(Zaha Hadid,1950 - 2016)負責,但因原先設計極其前衛和預算過於龐大,而都受到日本建築業界及民間的群起反對。經由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 2015 年慎重評估後,決議以日本人民的意見為主,決定否決了 2012 年選出的競圖,最終交由隈研吾擔綱設計。
詩亭,杜拜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範圍持續蔓延,原定的「2020 杜拜世博會」已延期至今年 10 月 1 日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而其中最被矚目的展館無疑是以建築、科學、詩歌和音樂融合的「英國館」。
名為「詩亭」(Poem Pavilion)的英國館是一個 20 米高的錐形展館,設計以「空間信息」為主題,其特點為一個發光的 LED 螢幕和燈光照明的迷宮建築,試圖展示英國在人工智慧及空間領域的成就與突破。這座展館以整排突出的板條所組成,這些板條於一個中心點向外延伸,形成一個圓立體面;而且展館還使用機器學習技術(Machine Learning),來產生與空間相關的單字和短文創作詩歌,並投射在建築立面上的 LED 螢幕。
負責英國館的 Es Devlin 是首位掌舵該館的女性設計師。她出身於舞台設計師,曾打造過 碧昂絲(Beyonce)、Jay Z、愛黛兒(Adele) 等巨星的演唱會舞台,同時也曾為 Benedict Cumberbatch 在倫敦巴比肯音樂廳的《哈姆雷特》(Hamlet)戲劇表演設計舞台,而「2012 年倫敦奧運閉幕舞台」是她設計生涯裡極其重要的作品之一。
據說,「詩亭」的創作靈感來自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2015 年的計畫「突破訊息」(Breakthrough Message);該計畫將透過一場國際性競賽,創造出能代表人類的數字訊息,並透過它剖析星際間交流的語言,以及促進對地球外是否有智慧生命的倫理和哲學問題的全球性思考。
點擊觀看:Poem Pavilion
Le Monde 世界報總部,巴黎
知名新聞通訊媒體「Le Monde 世界報」於 2014 年啟動全新總部辦公大樓的競圖,以接軌城市生活、放眼全球為核心概念。經過 8 家設計公司的熱烈參與,最終由挪威國際建築事務所 Snøhetta 脫穎而出,取得設計規劃資格。
這幢新落成的總部大樓位於巴黎第 13 區,面積達 20,000 平方公尺。整幢建築物如同「I」字形狀,外牆設計成流線形狀,並採用不同色調、透明度的玻璃窗營造通透感,頗有巧思的設計成功展示建築非凡的氣派和豐富的寓意。
建築團隊 Snøhetta 透過「減法設計」呈現大樓的設計願景,首先將佔地街區填滿、再逐漸地減去量體、創造出辦公室的入口區域,並構成一個球形廣場。而橋狀的長塊結構隱喻世界報作為「訊息的橋樑」之意象,除了連結公司內部的個別部門,同時也代表了世界報串聯讀者、生活與新聞工作的理念。建築外觀由格狀玻璃組成,並以不同的透明程度交錯組合。遠處望去猶如報紙上標題、文字與圖片排版的樣貌,其中還運用 LED 燈投影,塑造資訊川流不息的意象。
大同美術館,山西
被譽為「中國 21 世紀美術館」的大同美術館由世界著名的英國福斯特建築事務所 (Foster + Partners)及中國建築設計院(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共同完成。大同美術館占地 77 畝,面積超過 3.2 萬平方公尺;建築以極具工業風的鐵鏽色搭建,場館主體陷入地面,從地表也幾乎只能瞥見屋頂的尖角,並與三座為鄰的三角錐形建築相連而成金字塔形結構,巧妙呼應大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場館平緩的坡道和樓梯,與下沉廣場構成了一座非正式的圓形劇場;建築的高層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照,使藝術品在極佳的光線環境中展出。高性能的外牆具有降低能源耗損的作用; 屋頂的隔熱程度更是達到建築法規要求的兩倍,玻璃僅佔了材質的 10%,因此讓建築的維護需求降至最低。館中提供了不同類型的展廳,各展廳可獨立運作;其他公共功能區還包括兒童展廳、藝術教室、多功能廳、商店、咖啡館、團隊入口大廳和貴賓休息區等。
點擊瀏覽:大同美術館
公園大道 425 號,紐約

Photo Credit: Wikipedia
同樣出自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公園大道 425號(425 Park Avenue)是曼哈頓天際線的嶄新標誌,位於曼哈頓中城的公園大道上,並佔據了整個街區。
找來亞當森建築事務所(Adamson Associates)合作,這座具有時代感和前瞻性的摩天大樓分為三部分,下層向街道開放並隨著建築物的抬高而縮小,中間的部分嵌入一個內部體塊,而上層皆為無柱的高級辦公空間,使入駐其中的企業能遍覽曼哈頓風景。每一個部分設有多層的空中花園,為大樓增添獨特的半自然體驗,而且頂部還有三片刀片似的鋼製和玻璃鰭剪力牆。
公園大道 425 號是紐約首個獲得 WELL 認證的建築,該認證比 LEED 認證要求更高;旨在凸顯室內環境來促進人體健康與福祉。
吉達塔,沙烏地阿拉伯
作為沙烏地阿拉伯吉達市的最新焦點,吉達塔(Jeddah Tower)這座超過 1000 公尺的超級建築,以 72 米的高度優勢取代杜拜標誌性的哈里發塔(Burj Khalifa),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
與哈里發塔相似,吉達塔同樣出自艾德里安史密斯和戈登吉爾建築事務所(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Architecture)之手。這座大樓的原始設計高度超過 1500 公尺,但經過考量其中沙漠地區的地基承載能力和專業人士與人民的建議,因此將建築物的高度縮小了 500 公尺。吉達塔纖細的主體設計形狀類似於尖峰,輪廓貌似從地面飛揚起來的葉子,不但寓意著一片片新生命的生機勃勃,同時也象徵著該塔是其周圍發展的催化劑,而且建設還符合「沙烏地 2030 年遠景規劃」(Saudi Vision 2030)的一項旨在使沙烏地經濟多樣化、減少對石油依賴的政府計劃。
主塔設計共278 層樓,建築功能包括飯店、辦公空間、豪華公寓和世界上最高的觀景台及天文台。搭電梯到頂樓約莫 12 分鐘,並且採用高科技碳纖維電纜技術(Ultra Rope)降低電梯整體重量、增加電梯長度與速度,以及節省因電纜過重而消耗的能源。
點擊觀看:吉達塔
大埃及博物館,開羅
大埃及博物館 (The Grand Egyptian Museum) 坐落於開羅外部的吉薩高原,距離埃及知名的吉薩金字塔群僅有 2 公里距離 。這座博物館的誕生過程屢遭磨難,建造不但超過 10 年時期,工程一度還因為 2011 年埃及大暴動而停滯,幾經波折導致博物館完工的計畫延遲。
據悉,大埃及博物館以國際競圖的方式徵件,成功吸引了來自 83 個國家,近 2000 件參賽作品,最終由華裔設計師彭士佛夫婦創辦的赫尼根· 彭建築事務所(Heneghan Peng)的設計出線,成為實施方案。在設計上,博物館主體大量採用古埃及文化的元素符號,建材和匠人皆是來自當地。半透明的石質外殼搭配宛如機場航廈的寬敞空間和偌大的玻璃窗,讓周圍數千年歷史的金字塔映入眼簾,不但十分壯觀,氣焰也相當強大。
被譽為「全球最大的考古博物館」的大埃及博物館,占地 50,000 平方公尺,館藏共有超過 10 萬件古文物,其中文物可追溯至史前時代到希臘、羅馬時期,而許多原本放在開羅埃及博物館的稀世珍寶也將遷移至此。館內功能還包括會議中心、飯店 、餐廳、電影院及商店。
點擊觀看:大埃及博物館
Cover Image:Carl Court / Getty Image
文 / 劉貴雄
音樂產業工作者,曾在索尼音樂、KKBOX擔任要職,近期參與文字創作。視音樂為生活的重心,生活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