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And The City | 紐約:藝術的不夜城

作為一個擁有850萬人口的繁華城市,紐約的藝術場景不斷變化,從世界著名的文化機構、博物館到商業畫廊、戶外公共裝置,能夠滿足各種文化品味。
你可以盡享其中的各種建築、展覽空間和文化盛事,從高架公園(The High Line)的公共藝術、經典的古根漢美術館(The Guggenheim)、再到一年一度的軍械庫藝術展(Armory Show),幾乎處處都有藝術空間。這裡365天隨時都有藝術相關活動,無論你何時造訪,紐約的藝術場景都竭誠歡迎你。
古根漢美術館(The Guggenheim),2022年。Photo Credit: Werner Du plessis / Unsplash
紐約藝術簡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歐洲藝術家為尋求庇護而移居到美國,也把他們從事的前衛藝術風潮帶到此地。曾在巴黎定居多年的美國社交名媛兼藝術收藏家佩姬‧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在各大藝術圈打滾,她在40年代初期是協助多位藝術家及其作品安全抵達紐約的關鍵角色。二戰結束後,佩姬‧古根漢搬到威尼斯,她在那裡開放自己的住所和豐富的現代藝術收藏供大眾參觀。
而在戰後的那段歲月,歐洲藝術家影響了當時的美國人,而美國藝術家也反過來影響歐洲人,由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海倫‧弗蘭肯特爾(Helen Frankenthaler)和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等人開創的抽象表現主義於此時扎根,形成一股巨大的風潮。
威廉‧德‧庫寧的作品《Litho #1 (Waves #1)》,1960年。
巴黎和歐洲其他地區曾經是創意蓬勃交流的中心,但是戰後重建路迢迢,此時在紐約則誕生了生氣勃勃的創意社群和藝術活動。到了50、60年代,幾間合作畫廊開始在東村落腳,人們將其統稱為第十街畫廊(The 10th Street Galleries)。
其中之一是1952年創立的譚納傑畫廊(Tanager Gallery),它是第一間由藝術家經營的藝術展覽空間,提供了相對於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和57街上高檔畫廊的另一種選擇。這些畫廊成為新銳藝術家的社交場所,讓他們有機會與其他創意人士、策展人和收藏家見面交流。
這些畫廊的創始成員包括艾倫‧卡布羅(Allan Kaprow)、艾米莉‧梅森(Emily Mason)、米莉安‧勞弗(Miriam Laufer)、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和安傑洛‧伊波利托(Angelo Ippolito)等藝術家。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於1958年移居紐約,並於1965年首次展出了她的招牌鏡屋《無限鏡屋:陽具原野》(Infinity Mirror Room - Phalli's Field),隔年展出了《窺視秀》(Peep Show)或稱作《無限的愛》(Endless Love Show)。
另一位在紐約藝術界立足的日本藝術家是小野洋子,1964年她在京都首次前衛表演《切片》(Cut Piece),邀請觀眾於她坐在舞台上的時候用剪刀剪去她的衣服。這項作品隔年又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上演出。
草間彌生的作品《Infinity Room》, 2015年。Photo Credit: Pablo Trincado
草間彌生的作品《Dots Obsession》, 2013年。Photo Credit: M.Ahmadani
孕育藝術風潮的搖籃
紐約市在往後數年內成為觀念藝術和普普藝術等其他藝術風潮的搖籃。紐約普普藝術風潮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安迪‧沃荷(Andy Warhol)、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詹姆斯‧羅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和克拉斯‧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80年代的紐約則誕生了一批新的藝術家,如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凱斯‧哈林(Keith Haring)和傑夫‧昆斯(Jeff Koons),他們對藝術市場的趨勢造成深遠的影響。
在50年代藝術界出現大幅變化之前,紐約早在1913年就舉辦了軍械庫藝術展(Armory Show),從此開始形成自己的藝術場景。該展也被稱為國際現代藝術展,在一個月的展期中吸引了超過七萬人參觀。到了1994年,軍械庫藝術展轉型為一年一度的現代和當代藝術博覽會,下一屆預計於2023年9月8日到10日在賈維茨會展中心(Javits Center)舉行。
軍械庫藝術展,1913年
讓我們快轉回到現在,紐約市擁有超過1000家藝廊,主要集中在雀兒喜(Chelsea)和下東城(Lower East Side)。
一座藝術城市由哪些要素構成?
一座藝術城市要致力於藝術和文化,人們視這些面向為該城市認同的核心。當地經濟、文化類觀光和名聲,有一大部份來自其對於藝術和文化活動的支持,以及與這些場景建立的良好關係。當然,這樣一座城市裡會有許多人在創意產業中工作或扮演重要角色。這些產業可能包括設計、視覺藝術、音樂、出版、文學、電影、動態影像、手工藝、時尚、電視、廣播、戲劇和表演藝術等等。
博物館、藝廊、藝術空間
卓納畫廊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1993年在紐約蘇活區首次開設,如今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為慶祝創立20週年,他們在紐約西20街新開了一處五層樓的展演空間。目前正在展出的是弗朗茲‧韋斯特(Franz West)的超大型雕塑作品《仿說》(Echolalia)與德國畫家葛哈‧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的新作和近期作品展覽、以及一場專門為紐約藝術家丹‧弗拉文(Dan Flavin)舉辦的展覽。卓納畫廊除了在紐約市的四間畫廊外,在倫敦、巴黎和香港也有設點。
弗朗茲‧韋斯特的雕塑作品《仿說》。Photo Credit: David Zwirner提供
新當代藝術博物館
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成立於1977年,是紐約自二戰以來首間致力於當代藝術的博物館。2002年時,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成立的SANAA建築師事務所,獲選為新當代藝術博物館在包厘街235號的新址設計,並於2005年向大眾開放。
他們最後設計出七層的建築結構,由七個矩形箱子堆疊而成,相當吸睛。今年夏天,他們將會展出溫妮‧米諾瓦(Wynnie Mynerva),安德烈‧阮俊(Tuan Andrew Nguyen)的作品,以及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的《她史》(Herstory),是紐約第一次有博物館展出其作品,這些都讓人非常期待。
《Wangechi Mutu: Intertwined》非裔藝術家回顧展。Photo Credit: Dario Lasagni
古根漢美術館
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是20世紀建築的經典案例,由知名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並於1959年建成。作為現代主義的紀念碑,古根漢美術館吸引了藝術和建築愛好者湧入參觀其招牌螺旋坡道。
所羅門‧古根漢(Solomon Guggenheim)和妻子艾琳(Irene Guggenheim)從1890年代開始收藏藝術品,後來留給了他們成立的基金會,其中包括數百件歐洲現代主義作品,尤其是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作品。在永久性典藏之外,近期他們還將臨時展出德裔委內瑞拉籍藝術家格特魯德‧戈施密特(Gertrud Goldschmidt)特展《格戈:衡量無限》(Gego: Measuring Infinity)。
古根漢美術館外觀。Photo Credit: Rory Campbell / Unsplash
古根漢美術館館內景觀。Photo Credit: Julian Leung / Unsplash
動態影像博物館
動態影像博物館(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專門展出電影、電視和數位媒體的各種內容。它成立於1981年,擁有全美最大、最全面的動態影像藝術歷史和技術的相關文物收藏。
在2023年10月前,民眾可以參觀《感官電影院:瓦爾‧德爾‧歐馬爾的無盡螢幕》(Cinema of Sensatioins: The Never-Ending Screen of Val del Omar)以及長期展出的《吉姆‧漢森展》(The Jim Henson Exhibition)和《幕後製作展》(Behind The Screen),後者是該館最核心的展覽,能讓參觀民眾深入了解電影和電視產業的製作和創意面。
迪亞藝術基金會
迪亞藝術基金會(Dia Art Foundation)由菲利帕‧德‧曼尼(Philippa de Menil)、海納‧費德利希(Heiner Friedrich)和海倫‧溫克勒(Helen Winkler)於1974年在紐約市成立。如今他們在美國和德國有多個據點,包括特定場館的常設裝置藝術,例如瓦爾特‧德‧瑪利亞(Walter De Maria)在新墨西哥州的《閃電田》(The Lightning Field)和《紐約泥土室》(The New York Earth Room),這是一個將土壤長期填裝在蘇活畫廊空間內的裝置,自1980年以來一直對大眾開放。
而位於哈德遜河谷的迪亞燈塔博物館(Dia Beacon)則擁有該基金會從60年代至今的藝術收藏。目前展出的是非裔美籍的視覺藝術家珊加‧南古迪(Senga Nengudi)1969年至2020年間的作品。
迪亞藝術基金會。Photo Credit: Claudia Aran / Unsplash
高架公園
高架公園(The High Line)座落在從前的一條高架鐵路上,當地居民看出這條長約2.3公里的廢棄鐵路的潛力,將其改造成一所充滿公共藝術裝置和社區專案的獨特公園。它最早的建設可以追溯到1933年,目的是將貨運列車與街道上的行人交通分開。
這項設施在80年代停用,許多紐約人呼籲將它拆除,但非營利保育團體高架公園之友會(Friends of The High Line)主張將其保留下來。從2009年開始,遊客可以在公園裡漫步,欣賞法希姆‧馬吉德(Faheem Majeed)的《自由報攤》(Freedom's Stand)、茱莉亞‧菲利浦(Julia Phillips)的《觀察與被觀察》(Observer, Observed)和雅思米娜‧西比克(Jasmina Cibic)的影像藝術裝置等作品。
法希姆‧馬吉德的裝置作品《自由報攤》。
倉庫義大利藝術博物館
倉庫義大利藝術博物館(Magazzino Italian Art)位於哈德遜河谷,從紐約市往北行駛約一小時車程,是美國唯一一間致力於戰後和當代義大利藝術研究與展覽的非營利博物館和研究中心。「倉庫」之名來自義大利語「Magazzino」,它於2017年開幕,由西班牙建築師馬蓋爾‧奎西蒙多(Miguel Quismondo)設計。
他們的常設展主要展出貧窮藝術風潮的作品,包括雅尼斯‧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吉賽佩‧貝諾內(Giuseppe Penone)、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和喬瓦尼‧安塞爾莫(Giovanni Anselmo)的作品。至於近期即將展出的包括威尼斯建築師卡羅‧斯卡帕(Carlo Scarpa)的作品和馬利歐‧史凡諾(Mario Schifano)的繪畫。
倉庫義大利藝術博物館展示貧窮藝術風潮的作品。Photo Credit: Marco Anelli / Tommaso Sacconi
Cover Credit:The High Line, Nina Chanel Abney's NYC LOVE
喜歡沉浸在藝術氛圍?立即點擊 ☛ 遊走首爾的藝術版圖
文 / Glesni Trefor Williams(原文發佈於SOL英文網站)
翻譯 / B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