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是瀕臨滅絕的物種 —— 一窺世界各大「都會寧靜」認證場所

忙碌的生活步調,總讓人忘記好好聆聽。其實也不全然是生活的錯。在朝九晚五的制式生活裡,我們的耳邊充斥著人聲:你從辦公室走道走過,沿途聽見同事們討論著新的專案,也有誰誰誰在背後說壞話;走出戶外便是川流的車聲;馬路上鳴笛不斷,發出的是不耐煩和不專心。
喧鬧構成我們的日常,漸漸磨損安靜而美好的時光。
我們擁有耳朵,卻再也聽不見這個世界最原始自然的聲音。
陽明山獲全球首座「都會寧靜公園」認證
2020年6月5日,在世界環境日這一天,陽明山獲得國際寧靜公園(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QPI)組織認證,成為全球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
坐落於台北盆地北方,靠近大台北地區,陽明山自2011年以來,每年都有超過400萬名遊客到訪。
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表示,陽明山擁有茂密的森林和沁涼的泉水,不絕於耳的鳥聲蟲鳴,宛如仙境,幫助淨化人們的身心靈,尤其是在疫情肆虐的這段時間,更喚醒人們注重身心健康的意識,學會傾聽大自然。
范欽慧於陽明山夢幻湖所採集的蛙聲,收錄於Nature Sound Map網站。
「都會寧靜公園」授證條件
要獲得這項認證,必須符合的條件包括整體聲量必須控制在45分貝以下和突發音量不超過60分貝,安靜程度相等於圖書館。
陽明山自然生態豐富,即便假日人潮洶湧,仍有許多可以讓人休憩的寧靜地點,無人時候更可以達到30分貝以下。
「這個世界只會剩下越來越少寧靜的地方,」QPI創辦人,同時也是聲音生態學家的高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提醒,寧靜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物種,需要人們更多的保護。
除了台灣以外,QPI也正計劃授證於一些都會寧靜公園,如紐約、倫敦、斯德哥爾摩、波特蘭、菲拉赫等等。未來十年,將會有50個像陽明山一樣受認證的都會寧靜公園,透過這舉動,這些都會公園將有效保存下來,並且維持寧靜的狀態。
更多自然寧靜認證
QPI致力於建立寧靜公園的認證,以提高人們對這些地方的認識。除了「都市寧靜公園」這個類別,也還有「荒野寧靜公園」、「寧靜海洋保護區」、「寧靜步道」、「寧靜旅館」、「寧靜住宅」等類別。
2019年4月,厄瓜多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扎巴洛河(Zabalo River)獲選為世界首個「荒野寧靜公園」。這個坐落在科芬族(Cofan Nation)領地的扎巴洛河成功維持平衡的生物聲學,持續數小時的無噪音,達到荒野寧靜公園的標準。這項榮譽也幫助科芬族捍衛他們的土地,保護他們的文化。
其他極具獲選潛能的荒野寧靜公園:
至於「寧靜住宅」則有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綠山農莊(Green Mountain Farm),佔地365英畝的高原硬木森林,有牧場和溪流,被細分成52個地點適中的住宅據點。
義大利奧爾恰莊園(Estate of Vivo d’Orcia)是受認證的「寧靜旅館」。始建於11世紀,最初是嘉瑪道理會修道院(Camaldolese Monastery)的莊園,近河與置身山谷的絕佳地理位置,曾是修道士絕跡潛修的美地。
研究顯示,人類製造的噪音為自身帶來了許多與慢性健康有關的問題,包括影響睡眠品質和高血壓等疾病。噪音是一種已知的心理和生理壓力。不僅如此,噪音也嚴重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喇叭聲、剎車聲、森林音樂會等等,都是在剝奪牠們生活的寧靜。
QPI致力於自然寧靜的保育工作,讓嘈雜的世界能重新尋回一些屬於大自然的寧靜、悅耳、脆亮、淨化的自然之聲。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靜靜聆聽,無須貢獻更多噪音。
有一座地圖,你只需要在線上輕輕點擊,就能聆聽那座地標上的森林之聲。立即點擊 ☛ Sounds Of The Forest
Cover Image:T.Dallas / Shutterstock
文 / 黃紙羊
以文字工匠為一生志業的人,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