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為什麼能掀起鬼怪風潮?

台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在今年夏天即將迎來創館最高觀展人數,每天門口都排滿等待進場看《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的觀眾。這檔展覽早在開展前就引爆話題,剛開始大眾僅是對於美術館裡竟然展陳殭屍充滿好奇,沒想到卻引來宗教團體側目,高聲大喊邪魔歪道退散,讓展覽一路延燒,意外成了今年最有話題性的展覽。到底「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是什麼名堂?搞得日日夜夜都不得閒?

梁廷毓的錄像作品《斷頭之河》。
法國血統的夏日亞洲鬼故事化身台灣獨有版本
先聊聊《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Enfers et fantômes d’Asie)的背景。此展最早發生於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該館由前法國總統 Jacques Chirac 催生,以「第一藝術」 (Art Premier)作為主軸,收藏且展示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等地文物,帶給法國民眾多元文化的視角,為當地重要的博物館之一。
而凱布朗利博物館也自2018年起與台灣簽訂合作意向書,過去故宮南院《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面具精品展》(2019)與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刺青–身之印》(2019) 兩檔展覽皆是與該館聯手,而凱布朗利博物館也於2019年籌劃以台灣祭儀紙紮文化為主題的《PALACE PARADIS》一展。本次南美館的展覽亦是奠基在此脈絡之下。

展覽中也可以看見泰國一燈泡廣告以泰國知名鬼怪意象作為創意,輕鬆詼諧。
2018年由該館亞洲文明部門的朱利安.盧梭(Julien Rousseau),帶領團隊推出籌備五年的大作《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主題雖然命名「亞洲」,更像是將目光錨定日本、中國、泰國三地文化,透過館藏的傳統文物、流行文化、藝術、戲劇、文學、藝術甚至遊戲等方式,替法國人民勾勒出亞洲人如何面對未知的事物,進而形成信仰,甚至影響至今的社會樣貌。而為了讓當地民眾體會其地獄與幽魂之貌,凱布朗利博物館甚至找了 QFX Workshop 和 Adrenaline Studio 聯手將展場化身大型鬼屋,全方位協助觀眾進入其區域限定的亞洲文化。
不過到了萬神之都台南,這樣近乎主題樂園形式的展覽似乎就沒了必要性,加上凱布朗利博物館與台南市美術館無論在館所定位、空間條件與觀眾類型等都具備差異,且部分藏品不適宜長途運輸等狀況。台灣團隊決定按原始的展覽企劃與清單重新發想,並且透過與台灣藝術家的共創,增添台灣當地視角,重新打造我們所看到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台南版)。
期間限定的地獄與鬼怪之旅
漫長排隊的人龍中可以輕易感受觀眾們蓄勢待發的氣勢,而進門直面顏忠賢大尺幅的《地獄變相》,其閻王殿上大大的「爾來了」與四周吊掛的罪人們,和對面展間的《十殿圖地獄掛軸》與姚瑞中拍攝的寺廟地獄造景錄像《地獄空》相互呼應。
由地獄場景開啟的展覽本身就是一種奇觀,該子題「地獄的想像」將我們從小到大無論被恐嚇教育、或是喪儀中頻繁出現的地獄符碼被重新放回到亞洲脈絡之下,意圖探討佛教在亞洲的變遷,如何在東亞與東南亞的信仰中形成了一個想像中的司法系統,作為現世的治安維繫的一種手段。

泰國展區可以看到繪畫作品,經典的飛頭女鬼可拉蘇以及許多鬼片電影海報。
「遊返的鬼魂」分為「日本鬼怪:從江戶時期至流行文化」和「泰國泛靈信仰:森林靈體與披蓬」兩區,分別探討了兩地文化。必須說日本區原先是我最期待的一部分,在法國展覽時,圓山應舉(Maruyama Ōkyo)的女鬼畫軸和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等傳統鬼魂描繪的藝術作品,與當代流行文化所生產的玩偶和公仔並置,加上模擬惡鬼的能面與和服環繞,更能理解妖怪與鬼魂對人們的吸引力如何結合該時代的流行文化,視覺性地呈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意趣。
然而在南美館的展覽中因展件的置換無法呈現此種比照,甚為可惜,不過也因此有機會看見台灣本地受日本殖民統治影響而生的電影和傳說。

藝術家侯春廷所創作的裝置《傳遞》,乍看輕薄的金紙,其實是以陶瓷製作而成。
最後展區「幽靈狩獵」正中央便是備受注目的殭屍裝置,凱布朗利博物館原始設定其實是為了傳達香港電影中的殭屍形象,並以別開生面手法展出博物館館藏的清代文物服飾,然而卻意外成為南美館版本的吉祥物,宛如迪士尼樂園中被人群圍繞索求合影的米奇米妮,煞是有趣。
不過對於此區試圖以此「幽靈狩獵」收攏金紙、紙紮工藝、法器與交趾陶等當地祭儀文化,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同,當然殭屍鬥法仍是一種透過複雜的宗教儀式擺脫驅逐恐懼的手段,但是其餘文物更接近在地人們試圖尋找面對死亡、尋求心靈平靜的方式,或許可以有更好的子題命名也說不定。

引發熱議的殭屍展品為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的館藏品。 Photo Credit: Elanor Wang
觀賞觀眾行為本身也是看展體驗
老實說,這檔展覽中觀眾所呈現的樣貌實在太有意思了,甚至都要遮蓋展覽本身風華。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像是一場大型的夏日慶典。即便在展件的脈絡說明相對匱乏的狀態下,觀眾仍是樂此不疲地湧入觀看這些日常物件。人們吱吱渣渣地圍在地獄卷和各式法器前討論其上的細節,而諸如姚瑞中、梁廷毓和林羿綺等台灣藝術家所呈現的錄像作品更是被當作漫威電影般喜愛。
人們爭先恐後地看著藝術家如何探討鬼怪和地獄(真是盛況空前,要知道在一般展覽中錄像其實沒那麼受台灣人喜歡),甚至連子題說明旁的老港片《殭屍先生》都被觀眾團團包圍(一群人擠在一起看,肯定比在家看龍祥電影台好玩是吧?)甚至走在台南市區和店家閒聊看展經驗,大家關注的不是展覽好不好看,而是夠不夠可怕、夠不夠嚇人。
人們爭相進美術館「鬥鬧熱」,美術館咖啡廳推出「孟婆湯」招攬客人,開幕首天還有地方民意代表穿著道士服來發護身符,館方也乾脆開了夜半扮裝場讓大家玩個過癮,甚至連當地政府都推出在地傳說強悍女鬼「陳守娘」行程來跟上這波鬼怪風潮。

台史博典藏之《十殿圖地獄掛軸》。
比起展覽本身,這麼多人積極投入一個展覽更像是奇觀。以一個藝術產業工作者的觀點,這的確是開啟多重策展可能的機會。前面有說到《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最早其實是以凱布朗利博物館的典藏為主,重新整理梳理而生的展覽,而當這樣乍聽之下遙遠的典藏品,能以通俗題材重新敲開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壁壘後,證明在網美或是互動式設計外,還是有許多可以誘使民眾主動接近,甚至創造與展覽連結的方式。不可諱言許多台灣場館近年的確也很積極地朝此方向努力,而《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的大成功,更證明了這條路線值得嘗試。

台灣藝術家陳云作品《好久不見》。

顏忠賢位於展覽入口的作品《地獄變相》。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對於亞洲的鬼怪文化有諸多探討,此為日本展區。
All Images: 台南市美術館
想探索聲音更多的可能性?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聲音藝術
文 / Elanor Wang
藝術產業從業人員,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