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唱片行 | 香港獨立唱片店White Noise Records | 創辦人Gary:向朋友介紹一個無人聽過的樂隊,是非常酷的事!

相信每一個熱愛音樂的人都會經歷過這樣的一個時刻,好不容易買到心愛的唱片,興奮地急步走回家,把唱片塑膠封膜撕掉,拿出唱片,一邊播放一邊看著那正方形的CD殼,進入那個想像已久的空間。
White Noise Records的創辦人之一Gary說:“那個年頭發現一個新的樂隊可以開心一段很長的時間。”曾幾何時我們都是一張白紙,什麼音樂也能帶來色彩,不知怎的,這樣的片刻好像變得罕有,而唱片店是一大快樂的重要來源,或許走進去聽聽他們的故事,那些久違了的感覺會再一次變得實在起來。
White Noise Records 由2004年經營至今,位於香港深水埗大南街,前後經過四次搬遷,它提供實體空間卻令人「迷路」,是一家很值得推薦的唱片店。
既然是Record Store Day,便由唱片開始這次White Noise Records的故事吧,第一張在 White Noise買的唱片是2007年 《I’m Not There》電影原聲配樂,那是位於銅鑼灣鵝頸橋的第一代White Noise,那麼Gary第一張自掏腰包買的唱片又是什麼?
“我第一張自掏腰包買的唱片是張學友的廣東專輯《我與你》,那是一家位於上水附近的電器店(當年電器店也有唱片賣)。就這樣興奮地拿著唱片跑回家「炸機」,現在回想,也不知道張學友有什麼好炸。”如果張學友也可以用來「炸」的話,Gary對音樂的喜愛一定非同小可,由繁盛的九十年代開始躋身唱片業,那個時候的唱片氣候和現在有什麼分別? 經歷不同音樂格式的轉變,Gary的經歷又是怎樣?(編註:炸機意為重複播放聆聽)
“畢業後,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沙田好運中心的樂韻唱片店打工,第一天的工作便是包裝錄音帶,那裡有一個只可以坐人的閣樓和一部包裝用的收縮機,就這樣包了幾百盒錄音帶便收工。”
Beyond專輯曾一天賣出數千張
“那時候唱片工業非常蓬勃,當年正值黃家駒去世,唱片公司推出不同的Beyond再版專輯,及後Beyond三子第一張專輯《二樓後座》,一天可以賣出數千張。”
音樂在90年代開始數位化,由黑膠轉到CD形式,聽音樂變得更輕、更方便,取而代之或現在回想過來,那時候坊間比較少音質上的討論,音樂消費是一件更大眾化的事情,人們講求更多的是生活上最基本的要求,以Gary為例,出門帶兩張CD,一來一回便足夠娛樂一整天。
後來,Gary轉移到旺角信和中心工作。如果到過香港,對信和中心有認識的話,那是香港90年代、千禧年期間年青人的潮流熱點,它正如西門町的萬年商業大樓或東區的頂好名店城,作為音樂狂熱的Gary,他的信和時代又是什麼一回事?
“當年的信和百花齊放,我下班便是去買唱片,那個年頭有CD International、Disc Gallery,還有一家專賣日本Visual Rock的唱片店,那些X-Japan、Luna Sea、Glay、L'Arc-en-Ciel,我便是從那裡認識,當時不停地買,有些唱片甚至沒有聽過,但我很享受那過程。除了音樂,還有電影,那個時候 VCD 形式的獨立電影開始普遍,當年我只要在封面看到一條百老滙點睛推介的標籤,我二話不說便會入手,因為沒有網路,我們只能夠依靠本地(香港)或外國雜誌去認識新樂隊 (音樂殖民地當然是我們的共通語言),還有周遭的環境,對我來說工作的地方給了我很多養份。”
每一位香港樂迷的信和時代不一樣,有些人或許是Zoo Records、雷射唱片交易所、角落頭(賣另類電影)、巷中間,要將不同時代的信和湊合起來,真的有趣。
和Gary聊天,「過程」是出現最多的兩個字,「過程」給予我們更大的空間和想像的可能,以看音樂雜誌為例,它從來都是一件吊詭的事情,文字吸引了你的眼球,有時候卻與耳朵相違背,在Gary眼中也不例外,但這過程卻令他更清楚自己的喜好,看到和聽到的落差,沒有一按即聽的方便,期待和失望更加對等,更讓我們享受那個過程。“那是音樂可以令人開心很久的年代,在朋友面前介紹一個無人聽過的樂隊,只有自己知道的感覺是非常酷的。”
如果一首歌是你和音樂人之間的私密,那將他推薦給別人,便彷如告訴朋友一個世上無人知曉的秘密般,感覺很奇妙。
盜版和串流音樂的考驗
CD 形式隨之而來是盜版的出現,作為行業一份子的Gary又如何看待?“作為行業一份子,我對不同形式是沒有太多概念的,它不涉及個人喜惡,盜版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體驗,老實說我曾經也買過盜版唱片,我也會用MP3,更會了解什麼軟體好用、什麼網站快,不同的音樂形式我也會接觸,更不會說使用一個便放棄另一個,何況自己經歷過打碟,黑膠對我來說是從來沒有停過的。”當年的MP3.com、Cductive.com、Napster、Filezilla,你還有印象嗎?音樂進入線上下載、串流的年代,唱片店的功能是否不同了?
“本質上沒有改變,但形式會有不同,在銷售方面,以前唱片店擔當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 ,現在廠牌只會視唱片店為銷售的其中一部份,以前一張專輯進幾十張,現在可能是幾張,更不要說串流的出現,音樂人直接面向群眾,你可以說它轉向了,或者沒有以前那樣單向。”
“但本質上 White Noise 從來沒有變過,首先要說明作為一家 Select Shop的功能,我們的角色沒有改變,只是音樂人比以前更多,如果以前有一萬個音樂人,現在是一百萬,一千萬個,現在發掘一隊沒有人聽過的新樂隊相對困難,有時候更是一些相熟的顧客反過來推薦一些我從沒有聽過的,這樣我會抄下名字,有空便試聽,但作為唱片店我們的角色沒有改變,一路以來都只是做自己。”
“首先要說明一家Select Shop的功能,Select Shop不是什麼都有,如果要說音樂的藏庫,沒有一家唱片店比網路大的,但唱片店就是一個讓你發掘更多新音樂的地方,你會好奇它放什麼,推薦什麼給你,想認識一些你不認識的東西。”不難發現White Noise還放了很多CD,在黑膠盛行的年代,不是應該物盡其用,放多一點黑膠唱片?“那不是一個供求問題,我倒想問為什麼要放少一點CD呢?我不會因此而開心一點呢!”
White Noise提供的便是這樣的一個空間,每一張唱片那白色的標籤便是它嘗試拉近你和手上唱片距離的橋樑。“我們是退後一步,給予空間。”這個時候你可以拿出手機,用串流試聽,或許你會發現,當你到收銀處付款的時候,你和Gary談的已經不止是音樂。“很多時候顧客來到收銀處的時候,我們談的已經不止是音樂。”
首次座落於地面 (歷代White Noise的店面都是在樓上),誠言Gary也未完全感受到街邊店的威力,“我們新店完成裝修之後便是疫情,到底街邊店是否對生意有幫助?我們也不能夠作比較,只是以前樓上店面試過一次太累睡著了,現在大概沒有這個可能吧!(笑)”
以前White Noise會在店內舉辦一些小型現場,或許將來會出現於地攤?每一條路都會偶有彎曲或突起,不是完全平直,英文叫camber,White Noise走的是一條相對狹窄的路,但如Gary所說,選擇有時候不是和現實掛鉤的,更何況還有很多新嘗試正等著他們呢。
White Noise Records
地址:G/F, 199 Tai Nan St, Sham Shui Po, 香港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2pm - 8pm)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創意空間
圖文 / 亞傑 (Kit)
香港人,喜歡音樂和關於他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