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唱片行 | 野花唱片行 | 以林憶蓮經典專輯《野花》命名

「林憶蓮是我最喜歡的歌手,《野花》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張專輯,這名字代表著頑抗生命力,無論在哪裡,野花依然盛放!所以我把它取作店名,在大家都不看好唱片行的時代,用它來勉勵自己。」
在馬來西亞檳城長大的Joey陳振彬,從小在爸爸耳濡目染下,培養起聽歌的興趣,求學時期又因在英語學校就讀,音樂觸角從中文延伸到西洋音樂,繼而聆聽更多不同類型音樂。「小時候曾悄悄在心底發願,有朝一日,我要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唱片行!」
語畢,伴隨的是一陣略微不好意思的笑聲,他回憶道:「那時候在檳城光大廣場看到在唱片行工作的姐姐們,每天都很開心,感覺像是徜徉在CD海裡,總有聽不完的專輯,覺得很幸福!但真正接觸這行後,才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哈哈。」

林憶蓮《野花》專輯。
我待過的大小唱片行__都倒了
Joey直言,這年少夢,有點遙不可及,自己也沒試圖去達成,但冥冥中卻帶領著他奔往這一條路。Joey從15歲開始兼職,之後決定輟學,正式踏足唱片行領域,中間離開一陣子,又重新回來,前前後後為這行業奉獻了20多年青春歲月。「除了Speedy Video、Music Valley、Artist Gallery這些大型連鎖唱片影音店,我也在很多小型獨立唱片行待過,如今全都倒了。」
他說,音樂是精神糧食,既見證成長,也藉由歌曲能量,賦予他動力。然而,摯愛的母親於2015年離世後,使他陷入消極之中,對一切失去熱忱,包括伴他走過快樂難過的音樂。加上當時唱片業已不再吃香,不論是生活或工作均不順遂,2017年,他決定離職轉行。「我當過幼兒園老師、傢俱店銷售員、去花店學手藝,但都不行,半年內換了很多工作。最後朋友點醒我,何不再做回自己擅長的東西?對音樂,我不能說擅長,只能講我懂。」沒積蓄的他,忍痛在二手市場變賣一系列珍藏CD套現,2018年,向友人花店租用一隅,經營唱片小店面。

野花唱片行老闆Joey陳振彬。

Joey把店名紋在手臂上。
「在這行那麼久也累積了不少熟客,就重新聯繫他們,也在臉書分享,業績還不錯。」重新擁抱音樂後,生活重返正軌,隨著唱片越擺越多,他決定去光大廣場物色店鋪。「當時經濟狀況只是剛好夠用,選擇光大主要是租金不貴,還負擔得起。」野花現址的前身也是唱片行,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營業,擁有40年歷史。
「小時候我爸常帶我來這裡,後來在光大工作,每天休息時間都到這邊買CD或聊天,跟老闆和老闆娘算是熟絡。」該唱片行老闆亦是店主,唱片行沒落,夫妻倆開店純粹是過日子,服務老顧客,當時Joey心裡暗自盤算,倘若他們願意租給他,最好不過。「我請他們替我留意,是否有合適店鋪出租,沒想到第二天老闆就聯絡我,把店租出來,而且租金便宜。」
2019年,野花唱片行正式投入營業,Joey不想破壞原有的風貌,僅適度粉刷,拆掉從前用作擺放卡帶的架子等,盡量維持舊有唱片行的樣子。
欣彥(上,右一二)、EB Duet(中)和The Shang Sisters(下,右一)都是Joey推崇的大馬好聲音單位。
實體專輯的手感溫度__難取代
光大廣場曾經是旅遊檳城必到的標誌性地點,物換星移,如今對檳城人而言,這裡儼然是一座死城,一般人不會特意前來,除非是要到政府部門辦事。野花唱片行處在的位置,不易被發現,若非有人指路,根本無人知曉。與野花同排的店鋪,大部分已閒置,數間仍營業的都是老店。「感覺很荒涼,其實它就在城市轉型中心(Urban Transformation Center,簡稱UTC)後面。基本上,這地點很難吸引到新顧客,走進來的,通常是人有三急要上廁所,才會驚喜發現,這裡藏有一間好久沒看過的唱片行。」
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馬來西亞政府宣佈全國封城、禁止開店營業,Joey頓時不知所措,想過放棄,但很快就打消念頭。「不能開店就做網購,借助臉書、IG和Carousell三個平台,開拓新客源,總算維持到營業額。」
機會甚至找上門來,與專復刻舊黑膠的英國唱片公司Sepia Records展開合作,發行已故馬來西亞國寶級歌手比南利(P.Ramlee)與太太莎樂瑪(Saloma)精選集《Malaya》等3張專攻馬來市場的50-60年代黑膠唱片,接下來還會有6張主攻中文市場的復刻黑膠與彩膠的推出。如此一來,他能夠好好營運唱片行,經濟不再緊繃,也有能力聘請一名員工。
與英國唱片公司Sepia合作發行的復刻黑膠,計有(左起)比南利與太太莎樂瑪精選集《Malaya》、莎樂瑪以馬來語演唱昔日中文流行曲,以及印尼知名印荷混血女歌手Anneke Grönloh《Oh Malaya》。
黑膠唱片全面復甦,野花也主要以銷售黑膠為主,相較西洋專輯產量多,中文專輯多半少量發行價更高,礙於馬幣貶值,如今一張唱片售價可達上百令吉(約上千新台幣),專輯已成奢侈品。「時代在變,大家都不再把聽歌當成是很重要的事情,愛聽音樂的人還是很多,不過,會真金白銀買一張唱片,少之又少,除非是發燒友。但實實在在拿著一張專輯,那種手感和溫度是串流平台取代不了的,這也是唱片行存在的價值。」
還記得年少時,放學後總愛到唱片行溜達,習慣性地一排排翻閱過目,即便只能看著專輯封套和背面,仍樂此不疲。而那份存了好久零用錢才買到一張卡帶的興奮心情,如今回想起,依然歷歷在目,彷彿是昨天。你也經歷過嗎?
看不見未來的唱片行__盡全力
每間唱片行主人都有個別喜好,Joey也不例外,作為爵士樂愛好者,首推自然是爵士音樂類型作品;其次是舊時代曲,尤其是50-60年代Off-Beat Cha Cha動感旋律,深得他心;最後,是集中推介大馬歌手。「以前打工時,唱片行都只推銷外國歌手,其實本地歌手也值得被推薦!過去10年來,不少大馬歌手都藉由經典重唱,累積了一眾忠實歌迷,他們不只翻唱,而是重塑歌曲,改編成爵士、芭莎(Bossa Nova)曲風後,帶來不一樣的感覺,而且錄音、演唱、音質呈現都很優質。」
野花唱片行盡量維持唱片行的舊有模樣。
芸芸大馬歌手之中,他最鍾情芭莎公主欣彥的歌聲,音色溫暖,多聽不膩,不論重唱或原創作品,伴隨著編曲,展現不同味道,聲音經得起時間考驗。他也提到了專輯在香港取得不錯銷量的中文爵士女聲三重唱The Shang Sisters姐妹仨:「馬來西亞音樂的多元性引起了香港樂迷關注,但大馬歌迷往往要歌手在海外取得成績後,才後知後覺地留意。」另外,雙人彈唱組合EB Duet也在他推薦名單裡:「他們以Acoustic Jazz為主要風格,有原創也有重唱,主唱Eve的聲音無論現場或CD版都極具感染力,有機會的話,我想為他們辦一場售票演唱會。」
立即點擊 ☛ 發掘欣彥的文學音樂專輯《神秘之歌》
不久前,野花連接舉辦了友弟及The Shang Sisters兩場歌迷見面會,Joey說,從前唱片行都會配合歌手發片,舉辦類似活動,他希望能夠延續。「第一次搞活動,只是簽名、拍照跟歌迷互動,如果還有下一場,希望在經紀人許可下,安排歌手獻唱一兩首歌。我想為本地歌手盡一分力,只要他們有新作品推出,可否都做一場歌迷見面會?先別考慮出席人數多或少,只要能力所及,我肯定會做,甚至是巫裔(馬來裔)或印裔(印度裔)歌手,只要有賣他們的專輯,我都想辦。」
關於唱片行的前景,Joey坦言不敢想,他曾經問過自己,5年後野花還會在嗎?是否會有人記得它?沒有答案。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現在。「我預料不到以後會是怎樣,說真的,我希望會越來越好!我很愛這個地方,很愛每個來到這裡的顧客,不管是一直以來都有支持的熟客,或者是偶然來這裡購買專輯的人。只能說,盡力而為!能賣多久,我就繼續做多久!」
All Images: 費比安
懷念實體唱片的美好?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獨立唱片行
文 / 費比安
我手寫我心,傾聽最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