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唱片行 | M@M Records | 林哲儀:把小眾養好,就有辦法生存下去

隱密於台北東區商辦大樓裡的M@M Records,是一間「選物型」的唱片行。從最早期專攻代理海外跳舞/電子音樂的12吋黑膠單曲起家,到如今風格不只侷限於電子樂,還增設了不少比例的台灣獨立音樂的品項。在這裡,你更可以挖掘到許多90年代的經典作品。
M@M Records的主理人是林哲儀。江湖上,多數人會認識他,是因為他的DJ身份。不僅曾在世界大學運動會擔任閉幕式演出,更被The Prodigy、The Chemical Brothers等海外電子大團指定為台灣演唱會的暖場。除此之外,他的另一個身份則是資深音樂文字工作者,今年初更攜手台灣另一間老字號實體唱片行「佳佳」共同催生,台灣市場上久違的實體音樂刊物《[佳]音文樂刊》。
“不論當 DJ、經營音樂廠牌、寫音樂文字,或者是開唱片行,會一直想做這些事情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我想要一直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林哲儀如是說,這也是他不變的初心。
對他來說,能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因此,開店 20 年來,大部分時間,他都是親自顧店。“當然知道做這件事情是沒辦法賺大錢、會很累,可當有這種念頭浮現時,我會換個角度想,很多人在工作時也很累,但那份工作不一定是他自己喜歡的,相對來說,我幸運很多。”
談到M@M Records的誕生,林哲儀笑答最主要原因,是當DJ放歌時是需要放黑膠,但在台灣能有機會買到12吋黑膠的店家只有Tower Records,且不一定會有貨可以買。多數時候他仍要向海外廠牌訂貨,再加上身邊的 DJ 友人們也有需求,因此他決定不如自己經營一家唱片行。如同店名是Mykal and Music的縮寫,象徵林哲儀與音樂的緊密連結,這間唱片行一路陪著伴他,並記錄、反映了他對於音樂的喜好與改變。
不過伴隨著實體唱片行陸續消失的年代,數位音樂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對此,林哲儀回應:“我會在想做的事的大方向裡,找一些微調的方法,讓我可以繼續生存下去。儘管聽起來好像有些卑微,但這個很實際的事情,如果我想靠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生存下去,勢必要找一些方法,不見得要迎合潮流或者是媚俗等等,可終究需要回歸到現實,取得中間的平衡。像是我在今年開線上唱片也是一種嘗試。”
好奇問起他,從藝人(DJ)、以及音樂工作者的角度,聊怎麼看待近五年的音樂市場與趨勢?林哲儀直言,音樂產業已經生產不出流行巨星,聽眾也越來越分眾。甚至同一種音樂類型底下,又有更細的分類。“但當你把這群小眾養好,你就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你不需要去成為一個流行巨星。”
關於分眾市場帶來的劇變,林哲儀說他在今年初有更多的體悟。2021年2月22日,Daft Punk宣布正式解散,他的同溫層造成一個極大的震盪,因此決定做成《[佳]音文樂刊》第一期的封面專題。“因為《Discovery》那張專輯與日本動漫大師松本零士的動畫合作,在找資料的過程裡,意外逛到動漫的討論版,才發現從松本零士進來討論的人,八成是不認識Daft Punk。即便現在的年輕人或許有聽過Daft Punk ,但對他們來講可能也是陌生的。(解散)這對我們的同溫層來講很震撼,但對其他群族來說,近乎等於零。”
回頭望,這也成為林哲儀選擇重新開唱片行的原因。彼時為了專心於經營廠牌 ROKON滾石電音與籌備個人的創作,他曾在2016年至2018年讓唱片行短暫歇業,不過在那段日子裡,卻察覺自己聽音樂的習慣越來越窄,只會在同溫層接觸到的東西裡打轉。
他說:“我有點忘了挖到新東西會很開心、很興奮的感覺了,加上那幾年,簽約滾石的關係,基本上有DJ演出的部分,多半都是夜店的booking跟比較大的音樂節。在這樣的狀況底下,會比較先用大眾的角度去做切入,那跟我已前在Party Room或SPIN當DJ的感覺很不一樣,那時候我會去放歌,是因為我想要挖掘新東西而去的。不過在那三年的時間裡,我覺得自己少了很多挖新東西的時間跟動力,所以才決定重開唱片行,找回最初的自己。”
明年即將邁向DJ生涯的第25週年,林哲儀一路走過音樂載體的變遷。不論如何,正因為他深知音樂的美好,因此始終能樂在其中。就像他的唱片行,有一個獨特的雷達,能接納各種的不同聲音,再向所有樂愛者放送電波,讓他們因而有機會更喜歡音樂一些。
訪問的最後,也準備了兩個小問題,請林哲儀替我們進行選片:
Q. 如果未來的唱片行簡化成店裡只賣一張唱片,一星期可以換一張。那麼開業的第一個星期,你想賣的唱片是什麼?
應該是OVDS的《黑的韌性Black & Toughness》。(大笑)
這個回答有點半開玩笑,但我覺得其實是一個蠻好的回答。我認識他們,是上一張專輯《HEARTBREAK RESISTANCE心碎電阻》發行的時候,所有團員有來我店裡拿CD給我。這幾年來,我在滾石電音簽了他們,有了更多工作上面的交集。
我覺得台灣需要這樣類型的樂團存在, 我一直很喜歡放他們的那首〈No One Can Stop Us〉,在世大運的時候也有放。在某種程度上面,他們對音樂創作的態度,對我來講也是一種激勵。直到他們這張新專輯出來之後,雖然裡面有東西很深,一開始聽一兩遍也有點聽不太懂他們想要幹嘛,可是那就是他們啊。對我來說,OVDS是台灣本土創作裡面這二十年來很重要的一個名字。我覺得第一張創作對我來說很適合的。
Q. 那你覺得哪一些黑膠唱片或者錄音優質的CD,適合用來作為鑒賞音響級別的唱片?
因為我不是所謂的發燒友,可能講起來會比較心虛,但我換一個角度回答,我先前有逛到一個網站叫「What Hi-Fi? 」。裡面有一個專題,挑了一些專輯是可以測試你的音響,剛好有挑到一張是Aphex Twin的《Ambient Works 85-92》,我非常喜歡這張專輯。Aphex Twin對聽電子音樂的人來說,基本上是跟神一樣存在的人,很神秘又很鬼才。先前還有報導說他可以在一週內做出一千首歌,甚至他在九零年代有很多不同的化名,會用不同名字做很多事情。這張算是他偏向環境音樂的創作,但不只是靜態的,還有節奏感的音樂,即便2021年聽,還是覺得很新潮,並不會過時。我自己私心推薦這張專輯。
M@M RECORDS 四樓唱片行
地址:106台灣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12號4樓之3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4pm - 9pm)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獨立唱片行
Cover Credit:攝影:MIAO's photography
文 / 戴居
音樂工作者,樂評人,「從耳朵裡長出一棵樹」主理人。第30屆金曲獎評審、第10屆金音創作獎資格審委員。文字散見於各線上平台及雜誌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