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唱片行 | Sidoli Radio | 方序中:“不怕實體消失,有好的作品出現就會有更好的形式可以包裝”

抵抗消逝,在這幾年間,彷彿成為設計師方序中的使命。他總是透過不同的媒介與材質,試圖用作品連結人與時間的關係。
好比,他操刀黃子軒與山平快的《上鄉》,便選用會因日照、濕度、空氣等因素,產生不同紋路的日晒紙做封面設計,讓每張專輯皆成為一個光陰的故事;在《金馬54》,他則以香港導演王家衛二十年前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春光乍洩》作靈感設計主視覺,將時光的感動,投映於形態萬千的布幕上,建構出完整的電影感;他也為「2019台灣燈會在屏東」打造一座「屏安時光」藝術燈,透過機械裝置轉動光影,以剪影的方式,凝聚故鄉的記憶與沿途風景.....。
不過回想起初的動念,方序中只是想替將被拆除的家鄉——屏東縣東港鎮的「共和新村」留下紀錄。於是,在2015年發起了《小花 門裏門外 家_寫真》募資計畫,以「時光與流逝」為主軸,推出了關於「回家」的策展,以及一本攝影集。然而,這個名為「小花」的小小計畫,後來卻一路遍地開花,甚至還擴大到於當代藝術館舉行《查無此人》跨界展覽,召集林強、魏如萱、告五人、茄子蛋、阿信等音樂人,並攜手明和電機、豪華朗機工、王宗欣、李霽等不同媒材的藝術團隊。雙方以「記憶」為題做創作,凝結著那些「不願失去的」情感:
“台灣到現在還有許多眷村或老房子面臨拆遷,有很多東西慢慢在消失。我們應該多珍惜自己的土地,更珍惜家人,更重視時間。這對我來說很重要,也是做設計後才慢慢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替這些事情『發聲』。”
方序中過往曾說過,小花計畫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很幸運地,他的家人也能跟著小花一起成長。因此,當《查無此人》展覽結束後,反而讓他有了更深一層地向內思考。他希望小花計畫不只是一種核心精神,反倒可以更實質地陪伴在每個人的生活裡,把日常裡的每件小事都保存下來。在2021年4月開幕的複合式空間「Sidoli Radio 小島裡」,就是方序中所作出的一個新嘗試。
在這裡,透過「#小島裡的聲態系」整理過往的故事,同時也以「擬聲現場」蒐集現在的聲音,並且對未來發送出一種新的創造。當觀者走入這個集電台、咖啡、選物、唱片於一店的空間中,思緒便會被巧妙地錯置,“小島裡,是一個會長大的空間,有雲端資料庫可以查詢;喜歡實體的人,也可以很簡單、很溫暖地走進店裡,親自聆聽與感受。如今,快速流動的時代裡,能讓人停留並釋放情感,是一件很棒的交流及互動。而當多一個人參與其中,也許這塊土地會多一點點被改變的可能,也許這個環境會多一點可愛的樣貌能被記得。”
問:開幕至今,有收到什麼令你難忘的feedback?
方:「Sidoli Radio 小島裡」是以電台的概念做出發,本身包含著聲音、故事,以及音樂。我們曾遇到有人聽著卡帶裡的口述故事聽到落淚,因為他小時候曾跟他已逝世的父親到過這些地方,有很多畫面、相處的時光都被召喚出來。
這次我們也跟「感傷唱片行」的阿賓合作,在地下室裡安置一間只賣卡帶的唱片行,選曲皆是80、90年代的國語流行音樂,以及60、70年代的台語歌謠。這段時間,會發現很多人看到小時候曾擁有過的卡帶、喜歡過的歌手,你從他們當下的反應,會知道他們在那瞬間已經穿越時空了。不論他們有沒有要買回家收藏,只要當拿起卡帶的時候,其實呼應了印刻唱片行牆上的那一句話:“聲音是一場旅行,我們要去的地方不需要路。”
回頭想,當然有這些回饋是很感動的。但我們有沒有機會做更好?是有機會可以更好。我們也希望你願意的話,可以多來幾次。讓我們可以陪伴你會越來越久。
問:整體的空間,從menu的設計、到收聽田野採集故事的方式、以及唱片行賣的都是卡帶,是什麼原因?
方:我在玫瑰唱片行打工的時候,剛好遇上華語歌從卡帶變成CD的過渡期。我就覺得世界開始變快了,進入到未來。卡帶,對我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傳遞方式,我是一個過程論的人,不同於數位的跳耀,卡帶裡的磁帶是會有過程的,你從A到B面一定會有快轉,能看到那條磁帶在動。藉此再提醒大家,思考不能太過於快速地跳躍,反而失去了找尋更多可能性與享受失敗的機會。
問:可以再請你多聊聊「擬聲現場」這個計畫嗎?接下來,會朝著什麼方向進行?
方:我們的想法是對於眼前的故事去做整理。有些是歷史上很重要的片段,有些則是從長輩們的口耳相傳。當你有了過往精采的故事,再加上現在正發生稍縱即逝的聲音,也許可以激發對於未來的想像。那接下來會有什麼?思考過後,我們決定開始創造音樂.......
這次是與柯智豪老師合作。從他入圍的《孤味》電影原聲帶裡,會發現他對於說故事的情感是非常敏銳的,且他又是大稻埕人,對於這個區域亦有十分私密的情緒。柯智豪老師把一些聲音,還有我們採集到的三則故事,融合成六首單曲,音樂風格包括:傳統歌謠的改編、電子編曲等,他想堆疊出有「立體」感的畫面,這讓我覺得蠻浪漫的。我從沒想像過可以藉由音樂、藉由故事,藉由這樣子的機會把對一個地方的想像變得立體。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計畫,小小的團隊,但不知不覺好像已經可以凝聚很多新的可能性。十二月初,「擬聲現場」便會推出二部曲,把現在整個空間重新改裝,變成以音樂為主的空間,我們會用錄音帶、音樂、唱片行把這個地方變得更完整。
問:那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從設計延伸到策展?
方:其實我根本不是學設計的,我是學繪畫的,最初會碰設計是因為我太喜歡電影,前輩跟我說,「想碰電影,還是要先從你比較接近的可能性去磨練自己」那時候,我才開始去學印刷、學平面設計。
而在這幾年的設計過程裡,我一直給自己的功課是,思考設計背後能是什麼?到後來,我發現自己並不是把做設計當唯一目的,而是想透過設計,能讓家人更幸福,讓環境變得更可愛、更溫暖一些。於是,不管是空間、策展、商品開發,或只是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喜好,還是會希望背後是有動機的,而不只是做設計。
尤其,我很重視實體音樂專輯的設計,希望當你看到視覺時,同時還能看見音樂。當然有些人會為了漂亮的封面而去做設計,但是跟音樂沒關係,那其實挺可惜的。主角是音樂,因此我不會怕實體消失,有好的音樂作品出現,就會有更好的形式可以去包裝,讓音樂因而可以看得到。
回到上一題說的二部曲,這次我特別做了精裝材質包裝的卡帶,可以期待一下。(笑)
問:這幾年開始策展這條新的支線,那回歸到設計,有產生什麼新的火花嗎?
方:有耶!以前為了學設計,會不斷讓自己去學習成長或跌到,但現在可能思考的方式被打開了,碰觸到更多可能性與畫面,我覺得設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層面是要去想怎麼講一個故事?故事會有什麼樣的氛圍?這氛圍會帶來什麼樣情緒?讓大家有什麼樣的感受?換句話說,設計變得擺得比較後面。
對我來說,離開電腦是一件很健康的事情,你在畫面中放大、縮小、左排、右排,一個下午就過去。但當你離開電腦,去外面散步、去聽聲音、去觀察,那個畫面更容易跑出來。此時,你再坐回電腦前,你只是把一切放在對的位置上,然後......就做完了。這是一種揉捏的方式,會變得很有機。
比如說,在2020年與台灣鳳梨酥經典品牌郭元益合作,推出《小樂曲》禮盒。彼時,我先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送禮?如果送禮是為了傳遞祝福,那要如何讓祝福變得珍貴?後來,我找了鳳小岳跟陳建騏老師一起加入,先做出聲音與音樂,接著設計出口味,最後才設計包裝。這些都是要離開習慣性的軟體之後,才能獲得的體悟。
Sidoli Radio 小島裡
地址:台北市長安西路245號1F
營業時間:星期三至日(11am - 6pm)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獨立唱片行
Cover Credit:攝影:MIAO's photography
文 / 戴居
音樂工作者,樂評人,「從耳朵裡長出一棵樹」主理人。第30屆金曲獎評審、第10屆金音創作獎資格審委員。文字散見於各線上平台及雜誌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