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唱片行|感傷唱片行|今日,仍有人在收藏這些穿越時光的卡帶

還有多少人保有初次聽見真心熱愛的音樂時,那種彷彿雷擊般的震撼記憶?時至今日,感傷唱片行主理人游璨賓(阿賓)仍牢記他的第一首命定曲。
15歲時偶然在電視上聽到Bon Jovi〈I’ll Be There for You〉,帶領他從hard rock出發,一路探索70年代的英倫搖滾、50年代Bossa Nova,甚至涉足歷史更為悠久的藍調音樂。“就像你對一個人感興趣,自然會好奇是哪些影響和故事造就了如今的他。”阿賓為自己的孜孜不倦下了個謙虛而貼切的註解,在構築自身對三維世界的認識中,音樂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嚮導。

感傷唱片行主理人游璨賓
曾任職誠品音樂十多年,阿賓深諳唱片業的利潤結構,若以盈利為優先考量,將有無數個不做這行的理由。離職那年他40歲,當時勤美文創聚落有個駐店藝術家計畫在進行,希望將貨櫃空間包裝成實驗商店,將藝術活動商品化,消弭坊間藝廊高不可攀的形象,拉近藝術和一般民眾之間的距離。
先前負責黑膠活動企劃多年的他,最終選擇以卡帶唱片行的方式提案成功,隨後開始四處尋找已在主流市場上消失二、三十年的卡帶,除了逐家拜訪老唱片行,也透過朋友聯繫到一位藏家,才勉強湊齊七百多張卡帶,而放卡帶的機器,更是直到開展前一週才順利購得。
“感傷這個詞彙本身即乘載著過去與現在二個時間點,也契合倒轉的概念。感傷乍聽充滿負能量,然而細想,它並非憤怒或悲傷那樣強烈的情緒,可能是對於過去未竟之事的感觸,或者單純憶起過去美好,更是代表著自己其實已經放下了,這是我開這家唱片行想傳達的訊息。”阿賓說。

感傷唱片行的原點
感傷唱片行快閃店的樣貌於是定調,踏進店裡,眼前陳列著各種卡帶,入耳的是諸如〈吻別〉、〈姊妹〉等華語樂壇最黃金的八九零年代歌曲,強烈的舊時代感迎面襲來,為貫徹沉浸式體驗,也設置小吧台加二個座位,提供咖啡與甜品讓有意願久坐的客人。
有時顧客買卡帶不見得為了聆聽,更多的是像留存電影票根那樣,試著抓住一點當下的什麼,僅此而已。挾帶著快閃店成功打響的口碑與熱度,阿賓選擇落腳現址,打造更完整全面的感傷唱片行,擴大經營的同時,也時刻銘記不違初心。
唱片行對高中時期的他而言,是每週至少要報到一次的流行情報站,在店裡發掘一張沒人聽過結果驚艷四座的專輯,滿足感難以言喻。讓年輕朋友覺得逛唱片行是很潮的活動是阿賓的野心,因此他持續透過與不同的創作者合辦小型展覽、更換店面落地窗主視覺等方式,來抓住顧客眼球,希望回頭客也能持續收穫驚喜。

卡帶收錄的不只過去,也有現在與未來
感傷唱片行初期只販售二手卡帶,聊起選品轉型的一大契機,要屬阿賓在一次訪日行程中,結識waltz唱片行店主角田先生並與之對談。
waltz位於東京中目黑,是日本卡帶收藏最豐的選物店,店內陳列一絲不苟,充滿職人精神。角田先生表示,即使店內有大量二手商品,他會選擇在線上商店上架與推廣的商品,清一色都是新發行的曲目,因為當代音樂才是最需要被關注認識的。秉持對上述理念的認同,阿賓隨後開始大量進貨新卡帶,也從2020年開始,與眾多音樂人及藝術家合作發行卡帶,以國際市場目前最受歡迎的future funk與lo-fi hiphop類型為主體,期許引進更多當代音樂給選擇卡帶的樂迷。

阿賓直言,現今主流的數位串流發行不是他在意的事,倒是經常思考究竟能多為卡帶市場做些什麼。目前的客層年齡分佈明確,購買二手卡帶的幾乎都是四十歲以上客人,而新卡帶受眾則多為喜愛非主流音樂載體的學生族群。偶爾,感傷唱片行也會出現只聽台語歌的高中生,或者為了尋找吳宗憲、徐乃麟等人早期的卡帶,央求父母從台北包車光顧的海外小客人。
“不在業內的人有時很難想像,真的有人要買這些應該要被淘汰的東西嗎?特別是曾經歷過卡帶風華又看著熱潮褪去的人;然而他們沒看見的是,越來越多年輕族群逐漸發現卡帶的迷人之處,因為他們眼中的卡帶不是舊產物,而是相對稀有的新東西。” 他補充。

如今,在實體販售之外,透過合作發行卡帶與部分黑膠、鋪設國際通路等方式,讓台灣獨立樂團有更多被世界看見的機會,也是阿賓自我探索可以為台灣卡帶市場貢獻更多什麼的部分回答,而他已預備好要走得很遠很長。
最後請阿賓推薦一張卡帶,他選擇官方第二號作品 FarragoL- MindCapsule,這是感傷唱片行發行的首張lo-fi hip hop專輯,也是首回找上「低級失誤」合作設計。對許多人來說,lo-fi的用途不外乎唸書工作放空的背景,當時Space X成功發射載人火箭上太空,阿賓於是向 FarragoL提議做一張適合太空人在外太空執行任務聽的lo-fi hip hop,於是這張充滿合成樂器、在音樂與視覺都滿載太空感的作品應運而生,本月也將發行黑膠版本。一念過往上心頭,與其追想,不如感傷。
Cover & Photo Credit:感傷唱片行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獨立唱片行
文 / Adriana Liao
自由編輯、譯者,信仰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