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影像、聲音、氣味打造的沉浸式多感官沙龍

「光線持續的變化,每分每秒改變著氛圍與事物之美。」——莫內
《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Monet & Friends – Life, Light & Colour)是去年於台灣台北與高雄巡迴展出《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VAN GOGH ALIVE - THE EXPERIENCE)幕後團隊——Grande Experiences新一套的展演節目。這個來自澳洲的新創團隊,致力於透過當代多媒體科技的互動設計,創造出讓參觀者游移於動態圖像、音樂、光線、聲音,甚至到香氛的多感沉浸式體驗,進一步創造藝術普及與教育推廣之目的。
如果參照西方藝術史的年代,先舉辦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的展出再接續莫內(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其實是倒序的安排,兩位都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現代藝術(Modern Art)的代表人物,不過莫內為印象派(Impressionism)代表,梵谷則被標誌為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畫家。《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當中除了以莫內作為代表藝術家,還囊括了他的印象派好友們,包括大家熟知的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等重要藝術家。
(由上至下)莫内、克羅斯、塞尚、竇加以及羅德烈克的作品。
捕捉印象派的光與日常生活
隨著1830年代攝影術的發明,改變了人類對於視覺再現的認知,過去藝術家嘗試在畫布上創造所謂的三維空間,更接近真實的世界,但是攝影這個媒材可以更為直接地達成這樣的目的後,畫家開始思索繪畫的其他可能性。印象派藝術家們離開畫室前往戶外寫生,進而捕捉光線的轉變及瞬間的感受,畫面中急速、素描、點狀、厚塗的油彩筆觸截取了當下的畫面感,因此也稱之為「外光主義」(Pleinairism)。
莫內曾說過:“每幅畫真正的主題都是光”,事物存在於光線與空間之間,印象派畫家感受光所帶出的真實。畫面中除了光作為主角外,主題上他們也一反過去傳統以神話、宗教與歷史經典作為題材,印象派畫家更關注日常生活,家庭、工作、休閒等細節都成為素材。這也反映著同時代面對的現代化(Modernization)背景,包括工業革命、都市再造計畫、中產階級的市民品味出現等,印象派在表現形式與內容上都可視為藝術史上第一個前衛藝術(Avant-garde)運動。
全景繪畫與沉浸沙龍的回歸
兩次的光影體驗展重點也在光,觀眾進入佈滿銀幕的展場中,投影出的光成為全場主角,這也呈現當代數位影像更為輕便部署的特性,這些畫作以高流明、高尺度方式鋪滿整座密閉劇場中。這樣的配置像是回到18世紀末倫敦「全景繪畫」(Perspectives on The Panorama)的奇觀體驗,觀眾可以自由徜徉在多視角的畫幅中,挑選自己要落定的位置,能夠聚焦局部或是遠觀全面。
這樣的沉浸體驗過程,不同於虛擬實境(VR)得包覆眼睛,迫使進入一個全景的情境之中,也不同於日本teamLab團隊以光雕投影打造的沉浸空間,著重在觀眾互動層面上。「光影體驗展」可以說是透過高像素的投影科技,打造出一個佈滿數位畫幅的沉浸式沙龍(salon),與過去的貴族一樣,享受著賞畫、社交、討論作品等儀式,當然還有拍照打卡的功能。
視覺、聽覺、嗅覺的多感官體驗
本次《印象莫內-光影體驗展》總長度為四十多分鐘,在劇情上就以上述印象派的幾項重點作為敘事架構:先以「外光主義」帶領觀眾看藝術家們戶外的寫生風景、「日常風光」描繪著巴黎市民的現代社會,接續是「大都會」中重現十九世紀歐洲城市樣態與街景,最後以莫內的《睡蓮》及其吉維尼(Giverny)花園系列作為高潮重頭戲,這也是大眾最熟悉他的經典作品。
雖然整個觀展體驗過程視覺仍是主要感官,但配樂的聽覺饗宴也成為這次體驗展的另一個重點所在,搭配各個主題挑選經典的古典樂曲,例如田園風光映入眼簾時奏起拉威爾的《波麗露》;在夜色街景呈現時對應著蕭邦《夜曲》;竇加(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1834-1917)《舞蹈課》出現時襯著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等巧妙的影音對應。
投影幕上的畫作色彩隨音樂旋律波動,光影與聲音的波長連動,具有交互流動的戲劇張力。另外現場還特調多層次的香氛,使得嗅覺上也有不同的刺激,彷彿莫內花園的香氣從影像中滿溢出銀幕,創造出不單單只有視覺的多感官沉浸體驗。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沉浸式展覽
Cover Credit:KKLIVE
文/王振愷
《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作者,長期從事南方藝文、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