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d Of Cities:音樂譜寫的老北京記憶

北京素來以其輝煌歷史著稱,並被評為世上最令人難忘的城市之一。這座龐大的城市不僅是超過兩千五百萬人的家,更是歷史傳統文物與當代新潮建築相容、新舊交織下的集合體。
鮮少有城市能像北京那樣,不僅有遍地遺跡古色,大量嶄新建築亦櫛比於其中。既有具數百年歷史的皇宮巍峨矗立,例如國家大劇院、央視大樓等現代建築,同樣讓人目眩神迷。
也許有點難以想像,在北京躋身如今大型現代化城市行列以前,生活在這座中國首都,更多的是歲月靜好。
過去的北京,多數人車喧囂來自胡同巷弄與四合院住宅。據說,絕大多數北京文化正是從這些地方孕育而成,它們曾是重要的貿易場所,也是老北京人的生活日常。
根據記載,北京胡同的建造最早可追溯至西元1271年,時值元朝。直到1949年,仍有超過三千二百條胡同存在。
遺憾許多胡同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被其他建築取代,如今已剩下不到一千條。受到當地中產階級化的影響,大多已改造成咖啡廳和商場遍佈的觀光景點。
值得旅人和當地居民開心的是,史家胡同博物館率先推出了一個概念性的作品系列,透過現代裝置,播放著舊時光裡最頻繁出現的日常片段。在這個位於歷史景點的小房間內,來訪者得以透過聆聽過去街坊鄰里間的各種聲音,緬懷這座城市不同於今的另一種豐富多采。
以史為題的音軌
致力於這項工作的是北京藝術家秦思源(Colin Siyuan Chinnery),他不遺餘力地費時多年錄製並規劃了一系列聲音作品,全數收錄在北京聲音博物館。
此計畫於2013年開始進行,秦思源盼能藉由這些聲音的留存,持續描繪紀錄這座城市的傳統印象,直到它消失殆盡。
「大部分屬於老北京時光的聲音都已不復存在,這是我想記錄它們的最大原因。」秦思源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表示,「因為舊時代的聲音仍可喚起人們記憶。」
秦思源曾在北京度過童年,這份特殊情感也促使他對於保存當地的重要歷史元素格外重視,對他而言,這些歷史碎片形塑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和幾代人的樣貌。
聲音博物館位於史家胡同博物館一隅。透過秦思源與團隊多年來努力收集的聲音館藏,來訪之人得以重新詮釋北京逐漸被淡忘的過往。
無論從歷史或文化的角度看待,此舉都別具深意,畢竟多數該館收藏的聲音早已不復存在。
聲音,記憶與啟示
在《環球時報》報導中,秦思源也表達了期盼透過自己的錄音,喚起人們某些情感的嚮往。更具體言之,他希望能以這些聲音作為媒介,激發更多人對於往日情懷的追想。
如果遊客想擁有置身北京故地的體驗,僅需輕觸博物館房間內的螢幕,耳邊響起的各種聲響,定能領你穿梭時空。
秦思源在裝置中匯集多達三百多種屬於老北京的聲音,其中很大部分聚焦在攤商和小販。多年來,他們穿梭在城市各胡同街巷,進行著各種交易。
其中包含攤商小販吆喝著販售商品和服務、蟬鳴與鴿哨聲。這些過去此起彼落的聲音,隨著經濟發展的蓬勃而沉默。
對於許多造訪北京的遊客而言,小巧的史家胡同博物館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一條通往回憶的小徑,也讓故景更加栩栩如生。舉例來說,直到約七十年前,駱駝都扮演著城內負責運送煤炭、稻米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如今鮮為人知。
另外,鴿哨和鴿鈴聲也是過去京城的一大特色。老北京人特別喜歡將哨子配戴在他們的鴿子上,待其展翅高飛,獨特的嗚嗡哨鳴便徹響天際。
鴿哨聲是北京限定的樂章,既是城市象徵,也標誌了獨一無二的北京。這亦是鴿哨在2014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緣由。
向已逝的聲音致敬
力求重現消失的原音,讓秦思源時常需要面臨許多挑戰,以及進行大量研究。他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透露,自己曾花了很長時間貼身追蹤一位高齡94歲的退休小販,只為紀錄老先生過去宣傳販售商品時的叫賣聲。
駝鈴聲的取得,是他到沙漠涉險錄下的成果,而鴿哨聲捕捉任務,則在他尋獲製作鴿哨的匠人,對方為他引薦仍力行這項百年傳統的養鴿人,才終獲成功。
儘管對熱愛事物的追求背後,伴隨著無以計數的心力投入,秦思源始終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必要之舉。他持續地傳遞一個信念:聲音不但能紀錄城市的蛻變,也能喚起人們的記憶。
這也是秦思源既不認為自己是田野紀錄師或錄音師,也不認為聲音收集家的頭銜適合自己。對他來說,最適合的稱謂是,一位不間斷紀錄著北京城市風味之人。
Cover Image: zhang kaiyv/Unsplash
文 / Richard Augustin
翻譯 / Adri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