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選歌很讚的咖啡店,都播著什麼歌?

對生活在台北的人來說,咖啡店的重要性就好比是家的延伸。這個居住狹窄稠密的城市裡,租屋處甚至連張書桌也沒有,只得帶著筆電棲居咖啡店,縮在舒服的角落看書、寫字、修圖,偶爾和朋友約在這見面,聊天也好,各自奮鬥也罷,這樣一晚一晚地過去,咖啡店就是我們的避風港。
如此這般,一間咖啡店的音樂對不對味,自然會列上吾輩評判避居與否的關鍵要素。
未央咖啡店
幾度搬遷我都沒離開過未央咖啡店,夜貓如我幾度在晚上10點卡關時帶著電腦下樓散步到未央寫稿,張老闆自謙營業到1點根本不算什麼深夜咖啡店,但對夜間才能醒來的我來說無非是個少數還能吃些甜點和水餃、找人講點幹話的好去處。
台北的咖啡店自有一番風格,而未央咖啡店常常被外人喚為文青咖啡店。我細細思索「文青」一詞姑且是種風格,來自他們的漫畫和書選題冷門、來自他們播放的音樂總不太熱門,或許更來自他們的態度從不唯唯諾諾,甚至對熟悉熱情台灣服務業的客人來說近乎冷淡,而對於客人抱怨充滿個性的回應更讓其在社群與論壇爆紅炎上,成為台北知名的個性咖啡店。
對於一個自肅的客人來說,熟悉咖啡店的禮節自是必要。我數次目睹客人請未央店員把聲音轉小遭受拒絕,後來才明白對咖啡店來說音樂本就是空間經營的一部分,更精確地說,音樂也呈現了一間咖啡店意圖帶給觀眾的體驗。
未央的選歌更趨近於店員工作當下的心情狀態,或許連綿的雨天而陰鬱、或許在沮喪的日子裡努力振作,時而City-pop時而獨立搖滾。有時候提不起勁的下午泡杯茶後點開未央的Spotify窺探,在家裡跟隨著未央當下的選歌敲打,也意外有種和遠方夥伴一同努力的況味(但其實他們就在我樓下)。
推薦歌單:
The Folks

攝影:@barticlenight
前面說咖啡店的音樂選擇是我們評斷是否要去的因素,講得有點過火了,更多時候我是去學習音樂新知,懷著謙卑的心和SoundHound,偷偷摸摸去咖啡店新增自己的音樂清單。
The Folks就是我心懷感激的地方。
位在大安區成功市場旁的The Folks,如果是循著Google Map初次前來的人肯定會迷失方向,它夾在私人廟宇與公司中間的一塊畸零地,兀自長出一塊精心佈置的淨土。老闆子淇鎮守一方,店裡的設備、家具到器皿全都是他挑選鋪排,某種程度上來說整間店好似一間品味絕佳的選物店。
選物亦包含音樂,熱愛音樂的子淇經常在社群上分享歌單和心得,我從他那存下的音樂不勝繁數:南倫敦搖滾團Black Midi、復古味的Soda Blonde,或是挪威實驗爵士Jaga Jazzist等等,他的歌單總讓我受惠良多。而當許多同輩友人已經慢慢失去主動獲取音樂潮流新知的慾望,他是少數仍積極關注水星音樂獎並寫年度專輯清單的友人,更讓人彌足珍惜。當店裡滿7週年時,他還準備張小卡印上特製歌單連結送給客人當禮物,十足窩心。
以營業時間偏晚的台北咖啡店來說,The Folks簡直就是晨型人的綠洲,吾等夜貓只得在偶爾掙扎早起買菜時滑壘趕上,坐在店外的木地板上啜飲巧克力康寶藍,邊聽著從玻璃門流洩出的搖滾或電音邊喚醒大腦。
推薦歌單:
翌日咖啡店
有別於以上兩間咖啡店,我則從沒搞懂翌日咖啡店播放音樂的規則。
店名取自日本後搖團「獻給已經決定好的戀人(あらかじめ決められた恋人たちへ)」的歌曲〈翌日〉,註定就是洋溢著浪漫的店。熱愛日本昭和咖啡店與王家衛電影的老闆蘇聞,將其混搭出深色木質牆壁、倒角窗框與卡式座椅,搭上紅與綠的主色調和低低暗暗的燈光,活脫脫是老派電影場景一角剪下貼在文藝氣息濃厚的潮州街,不意外開店沒多久便躍上台北熱門排隊咖啡店之列。
曾在Live House「地下社會」工作的蘇聞選歌不時在日搖、Britpop、後搖和電子之間跳躍,但我更驚嘆的是他總能巧妙將華語金曲融入其中插得恰到好處,誰能想像yonawo的〈tokyo feat.鈴木真海子, Skaai〉和why not的〈Rainy Day〉銜接起來自然和諧,而偶爾他放起賽璐璐等頗具時代份量的樂團,也不禁被拉回那個咬牙存錢混跡搖滾音樂祭的年少。曾看朋友於社群自述某個在翌日工作的午後聽著老闆在店裡大放華語流行金曲,從王菲一路播到莫文蔚,壓抑不住慾望在店裡偷偷跟著唱起來,在螢幕另一頭我不禁失笑。
說實話我從來沒有以客人的角度思考過翌日咖啡店,這裡更多像是朋友們的集會所,即便深夜隨時走進來吧檯總趴著那一兩個熟悉的朋友,彼此就著飲料閒談幾句,偶爾打烊前聽他放起伍佰,自是我們的台北生活圖鑑。
布夏拉提
當我與未央咖啡店的張老闆聊起想寫這主題時,他毫不猶豫地推薦內湖的「布夏拉提」。
站在店門前,我赫然想起幾年前曾來此拜訪,只是當時印象中比起咖啡店更以漫畫店歸納此地。是的,隱身市井街道的社區型咖啡店布夏拉提,店裡的漫畫和其周邊肆意蔓延,甚至幾張明顯是客人座位的地方都堆滿了小山般的漫畫,安坐在坂田銀時、寄生獸米奇和布加拉提的周邊之中,讓宅宅們一踏入就安心不少。
其店名取自經典漫畫《JOJO冒險野郎》,周邊收藏組成的聖壇讓所有愛好者們望塵莫及外,仔細看裡面還混了Jimi Hendrix的模型、名唱片行HMV的圓扇和《咖啡與煙》(Coffee and Cigarettes)的電影海報,而這音樂的愛好從走進店裡就是經典搖滾連發亦可窺探究竟。
人稱JOJO活字典的老闆阿西過往也曾擔任台北音樂聖地「Roxy」和「地下社會」的DJ,最浪漫的是他至今仍以Panasonic的隨身光碟機一片片CD播放歌曲,而一旁近乎頂天立地的架上擺滿了各式CD,從The Rolling Stones全套經典珍藏、到The Replacements的《Tim》和Black Sabbath的《Paranoid》令人不禁懷念起少時徘徊在二手唱片行中,一張張專輯抽取閱讀介紹側標,逐步建立起對音樂認知的日子。
陰雨的午後伴著《Velvet Goldmine》的原聲帶翻閱另類漫畫,我就這樣一股腦掉進以往美好而悠哉的歲月。
推薦歌單:
All Images:Elanor Wang
想探索有趣場所?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另類聲音體驗場館
文 / Elanor Wang
藝術產業從業人員,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