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唱片行 | 失戀排行榜 x 永樂座 | 是一家唱片行,也是一家書店

「我們的狀態,大概像是牛郎和織女那樣。」
位於大安森林公園旁,門口落地窗亮著暖光。裡面,有一群人圍繞著桌子,像在討論著什麼。門口掛一個招牌,寫著「失戀排行榜 x 永樂座」。
出來接待的是其中一位店員,個性熱情,沒一下子話題就打開了。他先是介紹了店面,接著,開始聊起音樂。也當然囉,這裡是唱片行啊。
他口中說的「牛郎」和「織女」,指的分別是「失戀排行榜」和「永樂座」。前者是一家唱片行,而後者則是一家書店。
然而,這兩家定位完全不同的店面,卻因為2021年末的一場對話,埋下了實體店的開張契機。
因為相遇而「失戀」
會決定將書本與音樂結合,是源自於這兩家店面的兩位主理人,在一場市集上的偶然相遇。
失戀排行榜的老闆張哲修,以及永樂座的創辦人石芳瑜,是原本互不相識的人。不過在一場市集活動上兩人聊了起來,從中他們發現,愛看書的人可以在書店交流,但樂迷除了在演唱會外,似乎還缺少一個場所進行交流。
這樣的念頭下,兩人有了結合開店的動機,並展開合作。「失戀排行榜 x 永樂座」因此誕生,從一年前在古亭泰順街開張,到後來,遷居到大安森林公園旁的現有店面。
近幾年來,無論是音樂,又或是文學,實體都在沒落的情況下面臨式微。然而,兩人決定以複合式的理念來經營店面,或許也可以是這時代下的另一個應對方式。
有趣的是,失戀排行榜這個名字的由來,並非是當時老闆的感情狀況,而是從眾多搖滾樂迷喜愛,2000年發行的那部音樂主題電影《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借來的。
編寫自己的音樂刊物
在店內,張哲修主要販售CD,以及部分的黑膠和卡帶。這除了表現他對實體唱片的執著,我相信老闆一定也有想像過,自己就像電影裡的男主角那樣——無論生活如何,對於音樂,他必須有自己的堅持。
店裡面除了店員以外,還聚集了一群熱愛音樂的人。他們圍繞著桌子,有些按著手機,有些,則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
「他這個聽比較多英搖,這個比較是台灣獨立音樂的。」接著,那位店員把在場的每一位先後介紹,他笑著說,這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聆聽領域」。而除了音樂以外,這些人也經常會聚在這裡,一起發想有趣的計畫。
有別於一般唱片行,失戀排行榜的另一大特色,包括他們在最近一段時間,開始編寫了屬於自己的音樂刊物。
刊物的名字,自然就叫做《失戀排行榜》,以小誌形式發行。而圍繞在桌子的這群人,正是書裡面大部分的供稿者。他們基於對音樂的熱愛,在沒有利益的前提下,埋頭整理音樂資訊,納入個人的想法,推廣所認為的好音樂。
前段時間,刊物在完成試刊號後,團隊更前往全台最大型的書籍市集「草率季」擺攤。據說,獲得了超乎預期的迴響。
並非與串流音樂對抗
失戀排行榜的店內空間沒有很大,在店內環繞了兩圈後,發現「唱片」這件事,其實並非店內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這個空間,這裡面的人,還有這裡的故事。
文字和音樂的結合,這件事情在「失戀排行榜 x 永樂座」裡,並不只停留在表面的經營而已,它有更深層的實踐,更多元的融合。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下,如今影像漸漸成為主流的媒介,反觀這間唱片行,無論怎麼看,它的存在多少是有些不合時宜的。不過它存在的目的,其實就如張哲修曾表示的那樣——並非是要與串流音樂對抗。
「單純就是想讓以前的夢想成真,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已。」他曾經在一次採訪裡這麼說。
那一晚在失戀排行榜唱片行裡,我和數十位熟客,大家互相聊著音樂,誰提到特別推薦的,就到櫃檯去親自點播。有那麼一刻,我忽然湧現《深夜食堂》般的錯覺,似乎在台北這座城市裡,找到了一絲格外的溫暖。
我想,這大概就是老闆當初這個空間被創辦時,最希望看見的景象吧?不只是唱片行,還像是一個家。而這裡的家人,喜歡音樂,同時還喜歡文字。
後記:
那個晚上,我其實早就設想好要來書寫一篇採訪,但卻特地完全不做任何準備,就前往。原因是因為,我期待以一個最純粹的顧客角度,去感受我在親臨唱片行時,會得到什麼樣的接待。
然而老闆沒在,確實是我沒想到的事,只不過後來發現到,失戀排行榜不會因為他的不出現而暫停,而只要還有音樂,它就會繼續存在。
All Images: Tom Phan
你也懷念實體唱片的美好?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獨立唱片行
文 / Tom Phan
我輕輕抖落鞋裡的沙,看著我的腳印。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