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OKYO TOILET,誰讓東京廁所變成了藝術場所?

日本公廁衛生標準被認為高於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然而,日本民眾仍對於公廁存有骯髒、汙臭、陰暗等刻板印象。為了解決目前的問題,由日本財團(The Nippon Foundation)、澀谷區地方政府(Shibuya City Government)以及澀谷區觀光協會(Shibuya Tourism Association)合作發起了“東京公廁計畫”(The Tokyo Toilet)。
這項計畫設計出超越一般公廁的設施,除了惠及日本民眾,同時也讓旅客擁有更好的體驗。東京公廁計畫(The Tokyo Toilet)將在東京澀谷17個地點建設新的洗手間設施,並請來安藤忠雄、阪茂、隈研吾等 16 位日本建築大師一同參與,憑著先進的設計方案,滿足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和行動不便者所需,進一步達成多元包容公共設施的目標。
東京公廁計畫除了透明公廁之外,有的公廁則是以文化歷史角度思考,有的則是以兒童遊樂場空間相互對話的角度出發。廁所也能美出新高度,實在無法不佩服設計師的繆斯。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 櫻桃林中待雨亭
安藤忠雄的建築作品,設計一向簡潔利落,且建材也容易取得。他希望建築出能與自然共存的世界。這所處在神宮通公園的公廁,安藤忠雄使用了簡潔的圓柱設計,垂直的百葉窗不僅通風,採光效果也很好。
藏在櫻桃林中的待雨亭。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公廁的頂部採用了日本建築中遮蔭避雨的緣側(Engawa),男女出入口動線通向分隔空間,讓人感到舒適安全。這個設計彷彿是一大片冒出來的荷葉,掩藏在一片綠意盎然的櫻桃林中。
男廁左女廁右,位於中間的是“每個人”公廁。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安藤忠雄談起作品時提到,他想讓這所小建築超越一般公廁的範疇,讓它成為城市景觀中一個提供公共價值的 “所在”。以簡潔作為這個架構的構詞,他採用了緣側和跨度屋頂的圓形平面設計圖。對他而言,確保所設計的空間舒服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訪客可以在圓柱百葉窗內移動,並舒服感受周遭流動的風向與光線。再者,流暢動線聯通兩處進出口,以加強使用者的安全感。這所公廁隱藏在神宮通公園的翠綠林中,被稱為 “待雨亭 (amayadori)“。這個作品,彷彿就像是他構思草圖中那只持著荷葉的小青蛙在躲雨。
神宮通公園公廁內設備齊全,還備有嬰兒椅和換尿布台。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阪茂 Shigeru Ban - 透明的公厠
你是否會在使用公園的公廁時存有擔憂:例如乾不乾淨?或是裡面有没有人?阪茂在這項公廁計畫點出了這兩項公廁使用者的痛點,並把這個思考融入了公廁設計中。乾淨的部分或許還能解決,但該如何讓使用者事前知道廁內是否有人呢?
於是阪茂就把位於代代木深町小公園(Yoyogi Fukamachi Mini Park)和春之小川社區公園(Haru no Ogawa Community Park)的公廁設計成透明的。上洗手間是私密的事,卻以最透明的方式呈現,或許你腦海想著,那洗手間的使用者不是都被看光?透明公廁的玻璃牆安裝了設置,只要把廁門鎖上,玻璃牆立刻變成不透明狀態。
只要把廁門鎖上,玻璃牆立刻變成不透明狀態。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透明廁所解決了一般公廁幽暗汙臭的形象,不僅如此,在夜間成了公園道路的街燈照明。公廁成了優美的照明之餘,還能提升公園社區的安全性,讓公園設施更親近公眾。但,相關單位或許要留意的是,如果玻璃牆的不透明功能發生故障,可能使用者的隱私就會無所遁形了。
春之小川社區公園公廁側影。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阪倉竹之助 Takenosuke Sakakura - 公園裡的燈籠
阪倉竹之助設計師希望設計出,從讓人退避三尺變成深受歡迎的公廁。位於西園一丁目的公廁曾經不受歡迎,並且少人使用,如今設計師的改造讓公廁白天乾淨清新,而在夜晚,變成公園社區的燈籠照明,彷彿是巨型的燈飾藝術裝置。設計師不僅改造了公廁,同時也讓整座公園印象提升。
白色的西園一丁目公廁與藍天相互輝映。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西園一丁目公園的公廁到了夜晚像是公園裡的燈籠。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片山正通 Masamichi Katayama - 模糊空間的川屋
日本廁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繩紋時代初期 (西元前 10000 至 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當時是跨於河上的小屋,在日語寫做 “川屋” (Kawaya)。這些小屋的設計非常原始和簡單,通常都是由硬化的土壤和木板綁在一起建成的。
有趣如迷宮般的川屋公廁入口。(位於惠比壽公園)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以川屋的外觀和原始的氛圍,設計師片山正通把惠比壽公園的公廁,以15片混凝土牆隨機組合成一個既是廁所亦是物件的 “多種/模糊空間 (Ambiguous Space)”。
片山正通補充,這個設計主要是讓使用者與設施成了一種特殊關係,讓使用者受邀與設施進行一種交流,好奇地玩著遊樂場中的玩具。不僅如此,惠比壽公園的公廁設計讓日本初期原始的建築,以現代建築設計具體呈現,讓公眾可以好奇地與模糊空間,重組互動的定義。
公廁夜間照明,讓公廁增添柔和感。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稹文彥 Fumihiko Maki – 章魚公園裡的魷魚公廁
惠比壽東公園有著一個酷似章魚的滑梯,是孩童的遊樂場,也是一個受歡迎的社區公園。在構思公廁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稹文彥考慮到公園訪客的多元性,希望在社區公園裡所設計的設施不僅是公共廁所,更是公園休息區的公共空間。
與“章魚“滑梯相輝映的公廁。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設計師採用分散方式,讓公廁內提供良好的視線,設計一個舒適且安全的公廁。公廁的屋頂輕盈,不僅採光自然且通風,並在男性洗手間也設置嬰兒座椅,考慮周到。設計師希望,在這個大家熟知的 “章魚公園”,這座 “章魚公廁” 也能受到大家的喜愛。章魚公廁的設計不僅可愛,也非常玩味。
輕盈的屋頂採光自然,整體感覺明亮清新。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田村奈穗 Nao Tamura – 折紙包裝設計的公廁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在東三丁目公廁(Higashi Sanchome),設計師田村奈穗的理念是從LGBTQ+群體和社會的思考,加上日本傳統折紙包裝(Origata)為靈感,特別安排了三個獨立的空間,讓每個群體和個體都能夠擁有舒適,具有隱私的空間。
生活在紐約的她,有機會讓她目睹LGBTQ+群體如何不違背自己性向認同而生活。她設想一個能夠擁抱LGBTQ+ 社群的社會,並且提供空間讓他們真實生活。同時,她也意識到,讓每一個使用者擁有舒服體驗,不外乎安全性、私密性,與緊急應對措施。於是,她設計了三個相隔空間,重新定義公廁所建立的個人空間。
醒目的紅色公廁建築融入日本傳統折紙包裝設計。 Photo Credit: (c)SS Co.,Ltd. Hojo Hiroko
三個獨立空間確保使用者的安全和隱私。 Photo Credit: Satoshi Nagare, provided by The Nippon Foundation
日本“音姬”的誕生:遮掩如廁聲音
提到日本廁所,就不能不談“音姬” 這個幾乎10年前就為日本女性創造的特別產物。日本女性向來對於自己如廁時發出的聲音覺得敏感且過於失禮,為了避免尷尬,故在“音姬”出現之前,日本女性在上廁所時平均要衝2.5次水,以掩蓋自己的如廁聲。這樣多沖1.5次水卻會平白無故的消耗用水量,因而促成了“音姬”的誕生。
日本女生如今在如廁的時候,只要按下鍵鈕或在感應器上揮揮手,“音姬”就會發出流水聲以掩蓋如廁聲。這是一項有創意智慧的設計,既不讓日本女性尷尬之餘,又能在水源節約上做出貢獻。
帶領日本新時代的文化
東京公廁計畫目前仍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這樣的創新概念,讓公廁呈現多元性功能,也一併解決公園社區的安全性,更是提高了地方社區建築的藝術性。這項計畫由政府和私人界相互合作,讓不同背景的人士參與地方建設,體現多元包容的特質。
除此,這項計畫的核心是改造,無論任何年齡、性別群體和身體狀況,都能舒適使用公共廁所,不僅融入地方文化,更是藉由廁所改造,帶領日本新時代的文化。
無疑,這是一場廁所文化革命的起點。日本建築大師的工匠精神讓我們意識到就算是日常排污除穢的場所,也可以好好感受如廁的那份儀式感和藝術感。
Cover Image:THE TOKYO TOILET
文 / LIO
一個喜愛植物,喜歡漫無目的的閱讀,對心靈玄學好奇的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