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所有聲音都可以是一種音樂。在《聲音藝術》系列裡,我們將帶你看看藝術家們如何利用隨手拈來的日常用品、大自然的細沙風聲、泡沫產生與消逝的聲音、甚至是刺耳的噪音,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家們的雕塑下,聲音被『視覺化』,引領我們沉浸在美麗而又充滿了奇幻色彩的聆聽新體驗。
系列
聲音藝術
日本聲音藝術家Tokyo Bedroom Orchestra:為天空寫歌
原名中村ヒロ(Hiro Nakamura)的日本聲音藝術家Tokyo Bedroom Orchestra執行一個名為「為天空寫歌」(Music For The Sky)的音樂計畫,透過合成器製作出空靈、夢幻的音樂,至今已發表超過300首作品。
多虧太陽能,澳洲聲音藝術家Nicholas Dallwitz不插電也能玩電子樂器
澳洲聲音藝術家Nicholas Dallwitz將大自然美聲美景收錄下來,創建了電子音樂計畫「Florigenix」。近幾年,他更在其中幾個合成器加上太陽能電池板,藉此發電,實現隨時隨地都能在戶外演奏音樂的夢想。
日本藝術家鈴木有理:差點就把聲音裝置打造成玩具
身兼電子音樂人、設計師與聲音藝術家等多重身份,鈴木有理(Yuri Suzuki)的作品講求創意、自由,不需要懂得樂理,更不必刻意練習,人人都能享受其中。
波蘭聲音藝術家Magda Stawarska-Beavan,用聲音留住一座城市的記憶
“比起臉,我們更記得別人的聲音。”波蘭聲音藝術家Magda Stawarska-Beavan這樣認為。我們會因為一種氣味而愛上一座城,同樣地,一座城市的面貌可以透過聆聽的體驗來展現。
波蘭聲音藝術家Jędrzej Siwek,玻璃成為他的樂器(之一)
對波蘭藝術家Jędrzej Siwek來說,37歲才開始創作音樂,是很有啓示性的一件事。2020年全世界受新冠肺炎牽連,生活大受影響,Jędrzej在這段期間開始音樂旅程,用獨特的樂器打造屬於他的,用聲音作品說故事的方式。
聲音設計師馮志銘:“雕塑具備著流動性,而非刻完了就靜止不動,聲音也是如此”
「SOAP肥皂」發想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假新聞事件「肥皂工廠」(Kadaververwertungsanstalt)。聲音設計師馮志銘則是負責以聲音的雕塑性、動物性和真誠性去打造這一個空間場景。
採集大自然中的聲聲慢 ——日本藝術家今重秀一(Hidekazu Imashige)
日本聲音藝術家今重秀一(Hidekazu Imashige)透過收集大自然中毗鄰我們的聲音,與合成音樂混合在一起,結合如詩如畫的山水風景,形成充滿東方美學的聲音設計。
美國聾人聲音藝術家 Christine Sun Kim——尋找聲音之旅
作為一個聲音藝術家,聽力是否為最基本的條件呢?作為一名聾人聲音藝術家,Christine Sun Kim用行動告訴你,未必如此。她認為聲音不只是可以聽見的,更是可以透過視覺、觸覺去感同身受的。
Emiliano Melis以復古卡帶點綴聲音藝術
卡帶作為上個時代的產物,現在已不多見。但是身在美國的聲音藝術家Emiliano Melis卻透過音樂設計和聲音裝置的方式,賦予卡帶一個新的生命。對他來說,卡帶不只是記錄聲音的工具,同時也是作品創意的一部分。
電音Live Set表演藝術家泉田徹,打造看得見的音樂
Audiovisual Live Set是指將視覺與聽覺相互結合的現場表演,日本表演藝術家泉田徹(Toru Izumida)讓原本只能耳聽的節拍,隨著他設計的視覺效果而被形體化,驅動現場觀眾的視聽感官,如一場催眠,帶領觀眾沉浸在他的實驗電子音樂世界中。
台灣響相工作室——用噪音創作出藝術裝置
王福瑞和盧藝是台灣早期的聲音藝術家,兩人在2011年創立了響相工作室,曾在香港、柏林、紐西蘭等多地展出,呈現各種電子手工聲音裝置,透過電磁波、電路干擾等等的碰撞,來完成噪音創作,給聆聽帶來新體驗。
改變聲音的形態,Archil:用不常見的聲音創作音樂更有趣
法國聲音藝術家Archil會將麥克風放進水中,收集水下的各種聲音,包括泡沫產生與消逝的聲音、敲擊的聲響,藉此組成一段音樂。 此外,他還自製各種全新的樂器,再透過合成器將它們編成非常具有實驗性質的電子音樂。
西班牙聲音藝術家Bichopalo——奇形怪狀的節拍
“每當我看到一個比較抽象的構造時,我就會在想它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或是我會將樂器安裝在各種奇形怪狀上,嘗試看看它們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這些實驗往往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瑞士聲音雕塑家Zimoun:寂靜是最優美的聲音
瑞士聲音雕塑家Zimoun利用最日常的材料打造出那些我們常常聽見,卻往往忽略的聲音。在他的雕塑下,聲音不再只是抽象的存在,它變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聲響3D空間,似乎聲音也能成為一種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