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31篇:一擊命中奧斯卡獎的《美國狙擊手》

儘管是2014年的舊電影,至今提起《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依然令人津津樂道。不僅因為這是史上最高票房的戰爭片,總收入高達五億美元,而且還是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所執導的一部傳記類作品,也因為片中的混音特別出色,如同教科書般存在,在音效剪輯方面更是贏得了奧斯卡獎項的肯定!
2001年,美國海豹特種部隊出現了一名史上最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狙擊手——克里斯凱爾(Chris Kyle)在四次的伊拉克戰爭中,總共擊斃150名敵軍,如此驚人的狙擊數據拯救了許多美軍於危難中,並受推崇為軍中傳奇。凱爾凱旋回國後,投入輔導戰爭創傷後遺癥(PTSD)的退伍士兵,卻不幸被其中一名年輕人失控開槍擊斃。主角布萊德利庫柏不惜增重18公斤,加練結實身形,以便演好這位傳奇人物。
越不清晰的越寫實
電影採用了現在越來越普遍的全景聲技術(Dolby Atmos)混音,達到身歷其境的音響效果,而且在創造聲景和尋找素材方面,都有更大的自由。
混音師格雷格魯德洛夫(Gregg Rudloff)說過,為戰爭片做混音永遠充滿挑戰,但很高興導演不主張聲音越響亮越好(畢竟是伊斯威特!)。儘管如此,現在有些電影製作人依然認為強烈的音效能夠增加刺激感。這時他就會採用動態混音的方式,在不虐待觀眾耳朵的情況下,將音效做得似乎很震撼。這個技巧在很多商業大片中已經屢見不鮮了。
早在本片之前,魯德洛夫已經和伊斯威特合作過兩部戰爭片,而且伊斯威特對於電影的戰爭場面很有一套看法:就是不一定要很清楚聽見角色的對白,因為在真實的槍林彈雨之中,你根本聽不見人們說話,轟隆的槍擊聲早己淹沒了一切!如果不是關鍵對白,他完全不在乎是否聽得清楚。其實在戰爭時刻,周圍充斥著大呼小叫,聽不清楚對白,反而最為寫實。
點擊觀看:片頭狙擊片段
除了這點以外,伊斯威特還很確定不在本片插入過多的配樂,以免畫蛇添足,削弱了影片的真實感。對比置身烽火之中的士兵們,狙擊手的任務是孤獨、隱秘而專注的,任何多餘的音樂都會奪走狙擊手那份神秘感,彷彿暴風雨前的寧靜,只求一擊即中。

無聲勝有聲的狙擊手
戰爭片其中一種最尷尬的場面,就是士兵明明在用最新型的機槍瘋狂掃射,音效卻還是用50年代的機槍。為了每一種武器都能呈現寫實的音效,整個音效組真的找來27種在中東戰爭中使用過的武器,然後在射擊場全力開火,以三組麥克風收錄個別的槍聲、炮彈聲等等。
為了避免過於響亮的槍聲嚇壞驚動四方,他們特別通知了附件的居民,另外也從華納兄弟片場最高的大樓上開槍錄音。後來我們在電影中都聽見了這些槍聲的音效,全片子彈橫飛,發了超過一千槍。
但是,最令他們感到艱鉅的還是主角凱爾所使用的狙擊槍——它無聲。當一名狙擊手使用滅音器的時候,子彈是無聲無息直取敵人腦袋的,如此一來,狙擊在電影中就完全沒了力量,也沒了致命的感覺。於是音效師不得不特別做一些渲染,在不取走滅音器的情況下特別製作槍聲的音效,儘管那槍聲幾近於無聲。

沙塵暴中聽聲辨位
不止槍械,其實大部份凱爾守於隱秘處的時候,影片也是無聲的。我們充其量只聽到一些環境聲,還有凱爾沉重的呼吸聲。例如有一幕戲,當凱爾獨自守在天台的時候,電影也不插入任何配樂,好讓人全神貫注在凱爾的情緒上,甚至聆聽他所聽見的世界。這樣的表現手法既富張力又不失真實感。
魯德洛夫深信,混音的目的就是保留真實感,尤其主角凱爾是個真實人物。(可惜魯德洛夫也於2019年不幸離世了。)
點擊觀看:片尾致敬音樂片段
電影還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士兵與武裝分子交戰時刻,突如其來了一場沙塵暴,使四面八方陷入了一片混沌濁黃之中。這個時刻,全景聲便發揮了其音響的魅力:遠處盤旋的直升機、斜地裡發射的槍彈、同伴們急於撤退的呼喊、全部只能聽聲辨位,而人如在五里霧,感覺既刺激又危機四伏!
就算在如此兵兇戰危的情況,凱爾都活下來了,只可惜回國之後,竟然逃不過命運那諷刺的一槍。
Cover & Photo Credit:華納兄弟
想發掘更多電影配樂?立即點擊 ☛ 聽電影系列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