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18篇 :《藍調天后》黑豹最後的告別

1927年夏天,芝加哥城的某個錄音室,經理人正迫不及待想讓瑪雷尼(Ma Rainey)打開金口演唱她的名曲,好讓唱片錄音能順利進行。然而,貴為黑人藍調天后的瑪雷尼卻頤指氣使,百般刁難,堅持要喝過可樂才肯開始錄音,甚至一意孤行地要年輕的外甥說開場白,偏偏外甥患有口吃,導致錄音之事一波三折,遲遲未能進行。
地下室的小房間裡,瑪雷尼的四位黑人樂手正為演奏彩排,其中年輕的小號手利斯,才華洋溢,性格卻桀驁不馴,夢想著自己所創作的新派歌曲,能夠被唱片監製採納重用,吐氣揚眉。他自信當天監製將採用他所新創的演奏版本錄音。然而,利斯洋洋得意不足半天,就被瑪雷尼狠狠拒絕了他的夢想。
就在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的下午,所有後浪與前輩之間的衝突;信仰之間的衝突;以及種族之間不平等的衝突;全都無法避免的升溫碰撞起來...。
說的就是Netflix新電影《藍調天后》(Ma Rainey's Black Bottom)的故事情節。由於曾飾演漫威電影《黑豹》的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Chadwick Boseman)英年早逝,使媒體把焦點聚到他身上,畢竟,這是“國王”因癌症逝世前的最後一部電影。
《藍調天后》改編自奧古斯特.威爾遜(August Wilson)於1982年的舞台劇,而瑪雷尼確實真有其人,更被後世冠以“藍調之母”的美譽,足見她的歌曲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的影響力—那麽,鮑斯曼所飾演的小號手利斯也是真實人物嗎?答案卻是否定的。事實上,除了瑪雷尼之外,故事中所有人物皆屬虛構,包括那場錄音過程。
儘管如此,電影依然切實反映了20年代,黑人在白人主導的社會裡所受到的歧視,有時它像黑夜的光一樣明顯,有時不容易看見,卻處處存在著。瑪雷尼雖然眼見身為白人的經理人處處安撫討好自己,但她說得再明白不過:“我對他們毫無價值,他們要的只是我的聲音!”
而瑪雷尼不愧是天生的歌者,只要她一張口歌唱,人們就能聽見其歌聲撥動人心的獨特魔力。
由於這是一部關於音樂人的電影,當中也出現多幕演奏音樂的場景,因此導演特別請來三度榮獲葛萊美獎的爵士音樂家布藍佛·馬沙利(Branford Marsalis)擔任配樂,包括指導演員該如何演得更像個20年代的藍調樂手。
電影開拍前,馬沙利已緊鑼密鼓開始寫曲錄音,而他記得在錄音的頭一天就碰上大問題,因為音樂怎麽聽都不對味,偏偏說不出問題出在哪裡。仔細思考良久,他發現竟然是因為樂團所使用的九尺大鋼琴太豪華精良,音調太準確。這跟舊時代的立式鋼琴所發出的“走音”琴音差別太大,間接使人很出戲。於是他換來一台立式鋼琴,又在新奧爾良找來調音師,特別拜托對方將鋼琴刻意調成走音,實在令人莞爾。
無論戲裡戲外,查德威克·鮑斯曼都是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男子。馬沙利永遠記得,當他第一天走入彩排間的時候,就看見鮑斯曼正賣力表現得像個真正的小號手,但他仍舊眼尖地發現鮑斯曼的小動作模仿錯了對象。他告訴鮑斯曼不該模仿戴維斯(Miles Davis)弓背,而應該模仿阿姆斯壯(Loius Armstrong),因為若在20年代,戴維斯僅剛出生不足三歲。第二天,當鮑斯曼再回來的時候,立刻就做到了阿姆斯壯的經典姿勢。
為了完全像個小號手,鮑斯曼還請求馬沙利替他編寫小號樂譜,就連馬沙利也坦言已經數十年沒見過小號喇叭的指法樂譜,那是一種古老的東西,但馬沙利了解其苦心,於是依然為他編寫了。而鮑斯曼竟然認真地按指法練習起來。不僅如此,他還看見鮑斯曼進步神速,從對小號一竅不通,到能夠以正確的口型吹奏歌曲,需要花費一番努力。當樂手以正確的口型吹奏小號的時候,臉上結實的肌肉絕對騙不了人,只要行家都能辨別真假。
深受病痛之苦的鮑斯曼,在癌症末期依然低調且用心詮釋手中的角色,彷彿要將生命中最後一支曲子演奏到極致,這份專業精神令許多人為之動容,而紛紛在網絡表達不捨之情。這份精神,也像電影中那從不言棄的超級英雄一樣,是一位真正的王。
Cover Image:Netflix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