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15篇《大樂師·為愛配樂》:幕後的千面樂師

如果稍有留意香港電影配樂,你可能經常發現他的名字——金培達。在韓風洶湧的年代,乍看這姓氏會讓人誤以為是韓國人,其實他是不折不扣的香港人,就算大學在美國舊金山攻讀音樂系的時期,依然對港片情有獨鐘,其中張婉婷、許鞍華和徐克等人的電影,對他來說可是如數家珍。
回港後,金培達的配樂事業發展十分順利,由1995年開始參與第一部電影,四年後就憑《紫雨風暴》榮獲金馬獎最佳原創音樂獎項,同年得獎電影還有張柏芝、任賢齊主演的《星願》,達成了金馬金像的雙贏佳績,敲響了名聲。往後的日子,儘管高產,作品依然保持相當高的水平,而屢屢被提名金像獎,期間與大多數香港知名導演合作過,包括陳可辛、陳木勝與馬楚成等人。
2003年,金培達與導演爾冬陞合作的《忘不了》再度為他贏下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從此奠定兩人的合作默契,並在往後繼續創作《旺角黑夜》、《早熟》及《門徒》等電影。
點擊觀看:電影《忘不了》預告片
他特別記得與爾冬陞討論《門徒》其中一幕戲:患上毒癮的張靜初,為了怕失去吳彥祖的信任,而哭著向對方解釋。金培達“順理成章”地為這幕戲配上憂傷的音樂,但爾冬陞看後,卻認為故事中每個人物都平等,而不應給予價值的判斷,就算目睹一件慘事,也不應指出和道破,輕易用音樂下結論,並建議他使用一種“漫不經心”的配樂。那次的意見使金培達豁然開朗,改為編寫一段緩慢而不渲染情感的曲,效果意外地理想。
點擊觀看:電影《門徒》預告片
2007年,金培達憑《伊莎貝拉》站上歐洲獎台,在柏林國際影展中,成為首位獲得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的華人。熟悉各類音樂風格的他,沒有錯過發揮的機會,而為這部在澳門拍攝的劇情片,全部配上濃濃的葡萄牙曲風,凸顯了這地方的前殖民地特色,也奠定了電影的情感基調。
葡萄牙國寶級傳統樂法朵(Fado)曲風幽怨,高音的葡萄牙吉他與中音的西班牙吉他合奏,獨特的抒情氣氛就漸漸散發開來,用在主角杜汶澤和梁洛施這對特殊的父女關系上,毫無違和感,反而與劇情設計相得益彰,並充分渲染了兩名人物對前路的憂愁和迷惘,像走在燈火闌珊的斜路上,丟不掉過去,卻望不到未來,但隱隱感覺前方仍有一線希望,也許因為金培達在曲中增加了鋼琴和其他樂器,使曲調更為豐富,情感上不過於沉重。
《伊莎貝拉》有不少無對白的場面,僅純粹透過音樂來描述人物的情緒。由葡萄牙女歌手Mariaz所演唱的法朵歌曲,情感十分飽滿,時而哀怨,時而激情,讓人能夠輕易投入其中,好好感受僅有音樂和畫面共舞的美好。
金培達是原創音樂獎項的常客,2018年他再憑《大樂師·為愛配樂》摘下人生中的第11座香港電影金像獎,更是繼《七月與安生》之後連奪了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其中《大樂師》講述音樂創作人的故事,片中音樂場面尤其豐富,對配樂師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好題材。
儘管電影整體並不特別精彩,尤其故事已落入俗套,但配樂上依然處處可見金培達的心思。主角鄭中基與顏卓靈兩人相處於水上木屋的情感轉變,主要以音樂作互動,自然不乏抒情浪漫的旋律,这些全屬金培達的拿手好戲。輕柔的鋼琴演奏配合海岸唯美的畫面,讓人像觀賞MV的錯覺。電影沒有浪費鄭中基的好嗓子,而安排他演唱主題曲作為結局的高潮。
曾有人問:電影配樂最大的挑戰是什麼?金培達的答案是:提升。當音樂表現出劇本中沒有寫出來的“弦外之音”,那就是最高境界,音樂的魅力正在於此。
Cover Image: 金培達提供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