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試圖傳達的內容並不具體,既沒有特定的主題,也沒有特定的時間,更沒有特定的劇情。但我嘗試處理那些當人們閉上眼睛,也能夠記住的圖像。」
(What I try to convey is nothing specific. No specific subject, no specific time, no specific drama. But I try to work with images that, I would say, one could remember with the eyes closed.)
——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
走入比利時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位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片刻冥想」,隨即被他尺幅廣大且細節精緻的影像所吸引,同時又因影像中那既寧靜又躁動、虛幻又真實夾雜的特性而湧生疑惑,然而其錄像並非以敘事為主,致使作為觀眾的我們難以理解,勢必需要透過一些細微的線索,試圖抽絲剝繭地去抵達藝術家的思考。
大衛.克拉耶伯,《野火(觀火冥想)》,2019-2020,單頻道錄像投影、3D動畫、立體聲、彩色影像,24分鐘,與比利時布魯日博物館合製。Photo Credit: 臺北市立美術館
前行的飛機與其背後隱含的時間
大衛.克拉耶伯既沒有開頭亦缺乏結尾的《越南,1967年,德富縣臨近地區〈以峯弘道拍的照片修相而成〉》與《飛機(最終組裝產線)》兩件錄像,皆以飛機作為主角,不難看出藝術家對於飛機的迷戀。藝術家自言這份迷戀多少和家族背景有關,但對他來說更著迷的是飛機潛在的指向性,無論飛機是否靜止、摔落或是已然成為遺骸,那潛在的指向性與隱然昭示的移動軌跡,都使飛機有種持續前行的錯覺。
好比說,當觀眾初次觀看《越南,1967年,德富縣臨近地區〈以峯弘道拍的照片修相而成〉》時,目光焦點自然鎖在於空中解體的飛機,但觀眾究竟是等待飛機的逐漸墜落?抑或是在觀看一個悲劇被凝結的時刻?益發注視影像,卻又不住產生猜疑,那山坡上的草是否飄動了一下?太陽是否換了照射的位置?而飛機的塗裝和角度是否有所更迭?遠方是否又有焰火正在引燃燒起?
大衛.克拉耶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影像截圖),2015-2021,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立體聲。Photo Credit: 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本件作品靈感來自於越戰期間的著名黑白檔案照片,一架雙引擎馴鹿(Caribou)戰機正要緊急降落臨時跑道時,卻誤被己方的砲火擊中。藝術家取自於歷史傷口,而觀眾非得長時間凝視此件錄像,才能發現此件錄像閃動變化的時刻,感受到時間已悄然變化。
而在《飛機(最終組裝產線)》中,一架簇新的飛機被置放在巨大的廠房中,鏡頭圍繞著飛機不斷旋轉,觀眾細細凝望,渾然不覺這其實是藝術家搭建出的幻象。大衛.克拉耶伯從一張1950年代的黑白照片為靈感,他找到一個舊廠房實景拍攝,但是無論飛機、支架與守衛皆是透過3D建模的數位技術後製而成。錄像核心圍繞著這支象徵著時間支箭的飛機,飛機好像隨時都準備好要邁向未來,然而儘管觀眾在錄像前漫漫等待,飛機卻依舊一動也不動。迴盪在廠房裡的守衛腳步聲,就像是打響時間的幽靈般,提醒著觀眾又過了一個輪迴。
從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的影片所截取的照片。Photo Credit: Studio David Claerbout
沉默的力量
在「片刻冥想」的展場中,聲音交織卻沉默。無論是入口處《巷弄內》結尾宛如聖歌的合唱、《飛機(最終組裝產線)》中守衛的步履聲,抑或是動畫《純粹的必要性》的自然聲響,皆交錯在場館間讓人迷失方向,但那些聲音又經常巧合般地同時化為寧靜,在那瞬間觀眾的細語與敲打在地板的步伐顯得格外鮮明,使得展場洋溢著奇異的氛圍。
《巷弄內》以20世紀初的貧民窟街景為背景。Photo Credit: Studio David Claerbout
大衛.克拉耶伯自承是懷念「沒有聲音的圖像的人之一」,他認為沉默有著特定音量。《巷弄內》這件錄像從20世紀初的貧民窟街景為背景,藝術家請演員們假扮成勞動階級,在虛構出的街道工作與玩耍取樂,接著再透過影像技術將當今的演員與歷史紀錄融為一體。有趣的是,儘管觀眾感受到演員對著鏡頭強烈的意識,但其喧鬧卻悄然無聲,致使視覺與聽覺經驗不連貫。透過這樣的無聲,藝術家試圖表達這些勞動階級的人們在當時是毫無話語權,在社會中被迫噤聲的狀態。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2022,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六聲道環繞音效,15分鐘。Photo Credit: 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影片進行到一半,玩樂的孩童突然被定格,當觀眾以為是故障準備起身離開時,宛如停止的照片卻悄然逼近。藝術家以虛擬建模出孩童,即便所有細節都逼真的如同人類,但隨著鏡頭逐漸靠近,真實性卻一點點溶解,孩童反而從真人越來越接近蠟像的型態,當周遭環繞音響逐漸出現由24位歌唱者合聲鳴唱《請賜平安》(Da Pacem Domine),觀眾落入錯亂,無法釐清真實與虛構。
從真實重新翻玩迪士尼動畫
如果說在大衛.克拉耶伯挪用自歷史圖像並重建的錄像中難辨真假,或是觀眾被迫困於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分苦惱,那其動畫電影《純粹的必要性》卻是如此真實。
藝術家從1967年經典動畫電影《森林王子》取出經典角色們,不過他不敦促這些角色唱歌跳舞,反而是將動物們從迪士尼電影中解放。無論黑豹巴希拉(Bagheera)、棕熊巴魯(Baloo)、蟒蛇卡阿(Kaa),都回到了動物本身。
藝術家特別自動物園取景並化為動畫背景,所有的迪士尼動物角色們便如同動物園的生物般失去蓬勃生氣。這顯得格外諷刺,畢竟「animation」一詞原本是希望賦予無生命的東西生氣,但是大衛.克拉耶伯卻試圖打造一群逐漸衰老,對世界不再好奇,僅是遵循著自然行為生存的動物們。
大衛.克拉耶伯,《純粹的必要性》(洩了氣的舞者/路易王),2017,壓克力顏料、鉛筆、水彩紙,56×76公分。Photo Credit: 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大衛.克拉耶伯,《純粹的必要性》,2016,單頻道投影、2D動畫、立體聲,50分鐘。Photo Credit: 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與荷蘭雜誌《Metropolis M》的訪談中,大衛.克拉耶伯認為打造《純粹的必要性》時,他正踩在記憶中工作,正是因為人們對於這些動物角色的熟悉,因此當他去除掉故事並放慢節奏後,重新產生的動畫對觀眾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反倒有不可思議的效果。不過他也表示,原本只是以為這件動畫能以最小的努力達到成效,卻差點讓工作室破產,可說是他個人的噩夢。
儘管展場的大型錄像作品乍看不多,但那股強而有力的能量卻快從挑高展廳中滿溢出來,作為觀眾,我們好似無限的時空與虛實輪迴裡面載浮載沉,享受由藝術家打造出的冥想場域。
《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
展期|2023/3/31(五)至 2023/6/25(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1B展覽室
喜歡沉浸在藝術氛圍?立即點擊 ☛